感
悟
名
师从“舒适区”走向“挑战区”
◊杨迎冬
听刘德武老师执教的思维启蒙课“相等与不相等”,发现他在练习设计方面独具匠心,在学生“一望而知”之处轻描淡写,在学生“一望不知”之处浓墨重彩,不断带着学生从“一望而知”到“一望不知”,从“舒适区”走向“挑战区”,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
、
[第一层次]在茵里填上“>、<或=”。
76茵80、50茵55-15、26+14茵70-30。
【分析】76茵80,是数与数之间的比较,不费吹灰之力,学生一望而知;50055-15,是数与式之间的比较,有了一点变化,可以脱口而出;26+ 14070-30,是式与式之间的比较,需要先计算再比较,还在“舒适区”。
[第二层次]g:+10$:-1、-80^1-6、A+B O B+A遥
【分析】g:+1O g:-1,可以把苹果假设成3,3+1=4,3-1=2,所以“O”里应该填“>”。或者用推理法:“一个数+1”肯定要比“这个数-1”大。
-80-6,同样也用假设法。值得注意的是:这道题学生容易误以为“8大,所以耶0爷里填‘>爷”,学生来到了“挑战区”。
我建议补充一道题,形成对比式题组:
8-006-0(8和6是被减数,8比6大,
减去同样大的数,所以“0”里填“〉”)
0-80Q-6(8和6是减数,8比6大,减
.的越大,剩的越小,所以“0”里填“<”)
A+B0B+A,同样也用假设法,得到结论,“0”里应该填“=”。
对于这道题,我建议补充一道题,形成对比式题组:
A+B0B+A
缮A+B0A-B(
学生容易想当然地认为,A+B 一定大于A-B,容易忽略B为0的特殊情况)
算式中出现了抽象的字母,一下子堵住了学生的强项一计算的通道,习题的挑战性使得学生“一望不知”,即无法一下子顺利得出结果,而是要灵活采取代数的思路(举例、不完全归纳法等)进行比较。这样的挑战性训练能让学生走出“舒适区”,在获得知识的同时,锤炼能力,增长智慧。
【原题】看符号填数:24+2口050。
【分析】这道题,加数“2口”不确定,“0”里面可以填的符号有“=、>、<”这三种可能,因此是逆向又开放的一道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0”里先出现“=”,这时方框里应填6,即24+26=50—虽然这是一道逆向题,但是答案是唯一的,难度不
是很大;“0”里再出现“〉”,这时方框里要填比6大的一位数,即7、8、9——这不仅是一道逆向题,还是一道开放题,难度在加大;接着,“0”里出现“<”,这时方框里要填比6小的一位数,即0、1、2、3、4、5——这也是一道逆向又开放的题,而且学生很容易漏掉“0”,提醒学生思维要缜密。
最后,刘老师还特意把这道题的训练价值再次升华一秋,可能性”的知识联系起来,渗透可
29下半月•数学.rf AT
我的启蒙老师[川督就学下半月•数学
能性的大小,问学生:“茵”里面可以填的符号有
“=、>、<”这三种,也就是有三种可能性,那么,填
哪种的可能性大一些?
、
【原题】A=12+13+14+15+16,B=13+14+15+ 16+17,比较A和B的大小。
【分析】比较A和B的大小,可以先算出两个算式的结果再来比较,是顺向做加法计
算—
—这是学生熟悉的,是在他们的“舒适区”;
也可以不计算,先把两个算式中的加数用一一
对应的方法对应起来再观察13比12大
1,14比13大1……所以得出结论B比A大5。
这样的策略建立在观察出A和B两个加法算式
中各个加数之间的关系之上,是“用关系来思
考”一这是学生很少有的经验,是他们的“挑
战区”。
还有一种方法,(如图1)把两个算式中相同的加数对应起来,最后A中还剩下12,B中还剩
下17,所以B比A大5,这种方法更加简洁巧
妙,有部分学生很难想到,是他们的“挑战区”。
4:12+13+1針1$+诃
B=i計:忖乜丁i:"二
图1
像这样,经历“解决问题方法多样性”的训练,给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不同思
维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帮助学生
打开了思路,开阔了眼界。
、
【原题】如图2的长方形中,哪两个三角形的感
悟
名
师
【分析】长方形的两条对角线把长方形平均分成了4份,学生一眼能看出①和②大小相等,③和④大小相等,因为它们外形相同一这是学生“一望而知”的,在学生的“舒适区”。
①和③也相等吗?学生就拿不准了,因为两个三角形的外形明显不一样。说明增加了干扰因素之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的问题得以暴露。我们常说,错题就是最好的题。拨开 “形”的干扰,让学生明白平均分的是“量”而不是“形”——这是学生“一望不知”的,是少有的经验,是学生的“挑战区”。
于是刘德武老师运用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如图3)把①平均分成⑤和⑥,其中⑤沿着 对角线平移下来,成为③的一半,⑥通过旋转也成为③的一半。这样学生就能理解①和③也相等。
>
④
图3
刘德武老师最擅长在学生想不到、想不深、想不透的地方讲出“学生不知道的东西”。如:在上面这个长方形中,形状不同的①和③,为什么面积大小也是相等的?刘老师巧妙地运用平移和旋转,如磁铁般地吸引住了学生。
刘德武老师执教的这节课,不由得让我想起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刘德武老师就是这样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他深刻了解哪些是学生的“已知或者易知”的“舒适区”,哪些是“未知或者以为知实际未知”的“挑战区”,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练习序列,让学生拾级而上,学有所得,学得快乐,学得有后劲儿。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钱塘新区教师教育学院)E
30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