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味书屋”,何为三味?寿镜吾老先生的子孙们说法不一,是否与寿镜吾老先生的思想情操有关?为人方正、质朴、博学、不懈做官?为何书塾墙上又挂“松鹿图”?人性是复杂的,原来寿镜吾老先生因为清王朝的腐朽自己不愿做官,又因为深受儒家建功立业思想的浸染,故有“松鹿图”,这反映了中国古代不得意文人知识分子的尴尬生存处境。
【关键词】 鲁迅;寿镜吾;三味书屋; 松鹿图
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幼年读书的地方。他于12岁那年到这里上学。第二年秋后,因祖父下狱,少年鲁迅离家去绍兴农村──皇甫庄、小皋埠避难,故学业中断。1894年夏间回家,仍返三味书屋。这样一直到大约1898年往南京水师学堂学习前半年才离开,首尾竟达六年。
三味书屋原为三余书屋。何为三余?此名取意于三国时董遇的话。据《三国志•魏志•王
肃传》注引所载,董遇常劝学生充分利用“三余”时间读书。所谓“三余”,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取名三余大概是希望学生爱惜时间,后来私塾主人兼塾师寿镜吾的祖父寿峰岚又引苏轼“此生有味在三余”的诗句,将“余”字改为“味”字。但未见其解释,后人诠释甚多。
一般对三味书屋的解释是:“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音希海)。”经,指四书五经;肴馔,指鱼肉之类的荤菜;醯是醋,醢是肉酱,借指调味品。其大意是:读四书五经之类味如吃米面,是食之本;读史记味如喝美酒吃佳肴:读诸子百家之类的书,味如酱醋(好比烹调中的佐料一样)。
这种说法出自鲁迅的老师寿镜吾的儿子寿洙邻之口。此说影响甚大,鲁迅的三弟周建人也倾向之。然而,寿镜吾的孙子寿宇不认同。他说:“这样的解释淡化了祖先对清王朝的反叛精神。我小的时候,我祖父寿镜吾亲口对我说,三味是指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布衣指的是老百姓,‘我的启蒙老师布衣暖’就是甘当老百姓,不去当官做老爷;‘菜根香’就是满足于粗茶淡饭,不向往山珍海味的享受;‘诗书滋味长’就是认真体会诗书的深奥内容,从而获得深长的滋味。这第一点‘布衣暖’非常重要,这是我祖先峰岚公、韵樵公的思想核心,产业的
失败,使他们看清了清王朝的腐朽本质,他们认为在祸国殃民的清王朝当官就是为虎作伥,是害人害己。于是,把三味书屋的办学方向也作为子孙的人生指南,不许自己的子孙去应考做官,要甘于布衣暖,菜根香,品尝诗书的滋味。”寿宇说,寿镜吾生前曾对他说:“这三味的含义不能对外人说,也不能见诸文字,这是祖先韵樵公定的一个家规,因为‘三味’精神有明显的反清倾向,一旦传出去可能要招来杀身之祸。”这也是后来人们主观臆测出来众多说法的主要原因。这种说法很能反映出屋主寿镜吾老先生的思想情操。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