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元夕》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与教材分析
(一)课标要求:
“选修课程”板块要求学生通过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品味语言,“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此外在学习方法上,课标还要求学生要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二)教材要求:
《青玉案·元夕》是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第九课《问世间情为何物——两情相悦》中的辛弃疾的一首词。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的审美价值在于它巨大的艺术魅力,表现为构思新巧,意蕴丰富,哲思幽远。这也是我们的课堂教学价值之所在。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掌握鉴赏宋词的基本方法,探究《青玉案•元夕》词的丰富意蕴及其主旨。
2.过程方法:诵读感悟,合作探究,讨论拓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悟辛弃疾爱国主义的情怀,学习词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优秀品格,培养学生为了理想而矢志追求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按照宋词的章法结构解读《青玉案·元夕》,探究词作的丰富意蕴。
2.教学难点:鉴赏词作中“那人”的人物形象,探究词作的思想主旨。三.学情分析与教学方法
(一)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虽然已经积累了一些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但其运用却往往只限于应试,在解词时通常只凭经验望文生义,断章取义,并不能有效地加以鉴赏;
他们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注解把握词作的基本含义,但对词作的语言结构及其情感主旨的精微之处却往往领略不到,无从理会。
(二)教学方法:
自主诵读感悟,赏析探究,引导讨论拓展。通过复习宋词章法和“诵读感悟”,指导学生从整体上读词,理解词作的基本含义;通过“讨论探究”和“拓展延伸”,帮助学生把握词作的“言”之味和“象”外之旨,实现言与意的统一。同时对学生加强德育渗透和能力培养。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他以武起事,最终以文为业,他被称为“词中之龙”,他的词格风多样,既有“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也有“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郁闷,还有“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无奈,更有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清新。他是谁?(辛弃疾)他的词既有英雄气概又有乡村气息,还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儿女情长之《青玉案元夕》,请同学们翻到第九课:问世间情为何物----两情相悦。
二、解题
1、青玉案是?元夕是?
明确:青玉案是词牌名
元夕是词的标题,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也称元宵节。
元宵夜称元夕或元夜。自古为中国重要佳节。
2、你们知道元宵节那天人们都干些什么吗?
比如:观灯、放烟花、猜字谜等。
3、既然是中国重要的传统佳节,是个热闹的节日,你们知道元宵节观花灯,放烟花的由来吗?(播放视频)
三、感知鉴赏
青玉案·元夕
[南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词,整体感受一下这首词的风格。
(学生们都认为是婉约词)
2、请同学们再次大声地自由朗读词,出词中描写元宵热闹的句子。
明确:画横线的句子
2、作者是如何通过这几句表现元宵节盛况的?
四、思考讨论
1、如此热闹,词人在干什么?到了吗?在哪里?
明确: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究竟怎样的一个人让词人无限深情的苦苦寻?
元宵节的诗歌学生合作讨论:“那人”可能是意中人,可能是知己,还可能是自己。
得出:“那人”是美人。
3、那么词人为什么要寻个美人?
(引出学生学过的苏轼赤壁赋里的‘望美人兮天一方’和屈原的“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美人象征明君和自己美好的品德,理想的人格。)
五、探讨主旨
作者大约在42岁的时候作了这首词,是在他被迫退休于江西上饶之后。当时金兵入侵中原,国事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
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六、课堂小结
有没有这个真实的“那人”存在?我们只能猜测。因此,与其说有这个人,不如说这个人实际上是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象征着自己。作者借对“那人”的追求,表达了自己不愿随波逐流、自甘寂寞的孤高性格,从中寄托了他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隐含着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感。可见,知人论世是把握诗歌主旨的一个重要方法。所以说,它不是一首简单意义的情词,词的背后隐含着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感,表面是一首婉约词,实则表达的激愤之情,词风是寓刚于柔,刚柔并济。
七、拓展延伸
1、回顾辛弃疾辉煌而悲壮的一生(播放视频)
2、请以“辛弃疾我想对你说”为话题,说说你心中的辛弃疾。
八、课外作业
同是写元夕,李清照的《永遇乐》和辛弃疾《青玉案》在内容、立意和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
永遇乐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招、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云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相同之处:
①内容——以元宵灯节为描写对象
②立意——不在表现节日的繁华热闹
③手法——对比
不同之处:
①内容:李词没有直接写今年元宵的繁华热闹,而重点回忆昔日元宵的盛况。
辛词只写了今年元宵的盛况,没有回顾过去的元宵
②立意:
李词旨在表达身世之悲和盛衰之感。
辛词则旨在表现不同流俗的理想追求,表达对奉行投降政策的南宋朝廷的不满,表达自己的政治操守和高洁人格。
③表现手法:
李词有今与昔的对比,也有我与别人的对比;辛词则只有世俗女子与“那人”的对比。
九、板书
青玉案·元夕①
辛弃疾
热闹繁华
盛妆笑语反
稀疏冷落衬
寂寞脱俗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