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下学期诗歌鉴赏试题附解析1
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浦途中①
元宵节的诗歌杜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
(2)“为问寒沙新到雁”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
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分析它好在哪里。
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练习。
别母
沈明臣
老母三年病,儿仍千里行。
秋风吹地冷,山月照霜明。
未别泪先下,问归难有声。
厨头有新妇,数可向藜羹 。
注释:藜羹:(lí gēng )指用藜菜做的羹,泛指粗劣的食物。
(1)请解释诗句“问归难有声”中“归”的意思:________
(2)“秋风吹地冷,山月照霜明”这两句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3)说出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内心感受?
4.诗词赏析:诗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5.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一个“望”字,将送别的地点与友人赴任的地方“蜀州”联系起来。
B.颈联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C.尾联的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啊!
D.该诗是一首送别诗,开合顿挫,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笔,写出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令他上下追寻。
B.全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有一唱三叹、回环反复的美感,还有深化意境的作用。
C.“宛在”一词在诗中反复出现,形象地写出美好事物可望而不可即的朦胧缥缈之感。
D.诗歌每章开头以景起兴,利用蒹葭、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出一种萧索凄迷的氛围。
(2)“白露为霜”到“白露未已”的变化在诗中有什么寓意?
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下列对诗歌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从页下注“苦宫市也”,可以看出诗的主题在于揭露唐朝宫市的公开掠夺性。
B.“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运用叙述,“满面尘灰烟火,两鬓苍苍十指黑”则运用说明,
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
C.“牛困人饥日已高”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过程,表现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D.“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2)“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表现了卖炭翁怎样的心理?
8.古诗赏析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9.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桃夭
《诗经 周南》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 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天,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归:女子出嫁。②蕡(fén):果实很多的样子。③蓁蓁(zhēn):树叶茂盛的样子.
(1)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什么形式?这种结构形式在内容情感的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2)《诗经》中常用“比”的手法,结合诗句,赏析本诗中“比”的手法。
10.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蒹葭
《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每章的开头都以景起兴,渲染萧索凄迷的氛围,为下文人物活动提供背景。
B.诗中“宛”字表明伊人的身影是隐约缥缈的,又或许是诗人痴迷心境下的幻觉。
C.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暗示了地点的转换。
D.全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显示出主人公的情感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2)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述。
1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卜算子·咏梅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解释词语“一任”“零落”的意思。
(2)这首诗托物言志所言的“志”是什么?
12.拓展阅读
晴①
杜 甫
久雨巫山暗,新晴锦绣文②。
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
竟日莺相和,摩霄鹤数。
野花干更落,风处急纷纷。
【注释】 ①本诗是诗人流落蜀中时所作。②文:花纹、图案。
(1)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是如何描写景物的?有何作用?
(2)尾联中的“急纷纷”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有什么表达作用?
(2)诗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试举例分析。
(3)《卖炭翁》反映了封建社会怎样的情况?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4.古诗阅读
上元夜①
(唐)崔液
玉漏银壶②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注释】①上元夜:指旧历正月十五夜,又称元宵节。②玉漏银壶:计时的器具,古代以漏壶之法计时。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后两句所表现的情景。
(2)首句“且莫催”三字表现了元宵之夜游人________的心理。
1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中“歧路”的意思是;“在歧路”点出了题目中的“________”字。
(2)请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做简要赏析。
16.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 王 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诗中的颈联是被人广为传诵的名句。请自选角度,分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7.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晚秋
(宋)刘克庄
晴窗早觉爱朝曦,竹外秋声渐作威。
命仆安排新暖阁,呼童熨贴旧寒衣。
叶浮嫩绿酒初熟,橙切香黄蟹正肥。
蓉菊满园皆可羡,赏心从此莫相违。
(1)这首诗写的是晚秋初冬的景象,可以从秋声作威、________、________等处看出。
(2)参照颈联“叶浮嫩绿”的注解,给“橙切香黄”写一条注解。
叶浮嫩绿:新酒的酒像嫩绿的竹叶浮在上面那样鲜绿清亮。
橙切香黄:________。
(3)这首诗透露出诗人________的心情。
18.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分别解释加点的“涵虚”和“端居”的意思。
(2)“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19.诗歌理解
水仙子·咏江南
元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
(1)“卷香风十里珠帘”是倒装句,其正常语序是________
(2)对本曲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曲前七句写景,最后一句抒情,并点明主旨。
B.抓住江南多水的特点,写出了美丽的水乡风光。
C.采用远近结合、动静结合的方式,描绘了江南美景。
D.“一、两、再三、十”等数词,表现了江南景的雄奇阔大。
20.诗歌理解
水仙子·咏江南
元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
(1)“卷香风十里珠帘”是倒装句,其正常语序是________
(2)对本曲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曲前七句写景,最后一句抒情,并点明主旨。
B.抓住江南多水的特点,写出了美丽的水乡风光。
C.采用远近结合、动静结合的方式,描绘了江南美景。
D.“一、两、再三、十”等数词,表现了江南景的雄奇阔大。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