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
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左传》是一部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主要历史人物活动的编年体史书。
B. 泰戈尔,印度诗人,著有诗集《吉檀迦利》等。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C. 我们常以桑梓指代故乡,婵娟指代月亮。称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为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为阳。
D.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宣扬豪侠仗义、除暴安良英雄壮举的传记。
【答案】 D
【解析】【分析】D“传记”错。《水浒传》是中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小说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2.下列对文化文学常识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艺术成就较高,鲁迅称“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丽”。
B. “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比如:桑梓代指家乡,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史册。
C. 古人对自己的谦称有“愚、鄙、敝、子”等,称对方或对方亲属有“令、尊、贤、仁”等,对尊长者的称谓有“足下、先生、大人”等。
D.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中划线词的词性分别为动词、名词。
【答案】 C
【解析】【分析】C项有误,“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或美称,故选C。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分类恰当的一项是( )
A. 谦辞:家君、在下、愚见、寒舍
B. 法国:莫泊桑、普希金、法布尔、都德
C. 小说:《儒林外史》、《水浒传》、《朝花夕拾》、《骆驼祥子》
D. 律诗:《游山西村》、《春望》、《木兰诗》、《钱塘湖春行》
【答案】 A
【解析】【分析】A.分类恰当。
B.普希金是俄罗斯著名文学家、诗人、小说家。
C.《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不是小说。
D.“木兰诗”不是律诗,属于汉乐府诗。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4.下列有关作家作品和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战国策》是西汉左丘明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整理编辑而成的史书。
B. “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C.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驳论文,选自鲁迅的《且介亭杂文》。
D. 《我的叔叔于勒》《最后一课》的作者分别是法国作家莫泊桑都德。
【答案】元宵节的诗歌 A
【解析】【分析】A.《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而成的。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作家作品及文化常识的掌握情况。考生在平时注意对课内注释多留心,多记忆,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辨析。
5.下列选项中关于文化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曹刿论战》选自国别体史书《左传》,这本史书相传为春秋时齐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B. 古代关于官职升迁变化有专门用语,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谪”为降官之意,大臣辞职
还乡则会用“乞骸骨”的委婉说法。
C. 小说以叙述故事情节为中心,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D. 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中小说集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等。
【答案】 B
【解析】【分析】A.改为:《曹刿论战》选自编年体史书《左传》。相传为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C.改为: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D《朝花夕拾》是散文集。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的理解。考生要注意平时学习中课本内的注释的掌握,多留心多记忆,注意对选项要逐项审读辨析。
6.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
A. 中国地名中有“山阴”“江阴”,因为“山南水北”为阴,所以“山阴”在山的南面,“江阴”在水的北面。
B. 唐宋八大家,又称唐宋古文八大家,是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称。
C. 中国岁时节令有所谓“三元”,即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其中上元节指的是正月十五——元宵节。
D.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首,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答案】 A
【解析】【分析】A.“山阴”应是山的北面,“江阴”应是水的南面。BCD说法正确。故选A。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7.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杜甫,唐代诗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被后人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B.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C. 对联又称桃符、楹联、对子等,张贴的方式是:人朝门立,右手为上联,左手为下联。
D. 我国古代对年龄有特定的称谓:男子二十岁称“弱冠”,三十岁称“而立”,四十岁称“知命”。
【答案】 D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
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D.有误,“不惑”代称四十岁;“天命”代称五十岁。
故答案为:D
【点评】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8.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我国现代文学家鲁迅在作品中塑造了很多著名人物形象,其中闰土、孔乙己都是其小说《呐喊》中的人物。
B. “扑朔迷离”“刮目相待”“醉翁之意不在酒”分别出自《木兰诗》《孙权劝学》《醉翁亭记》。
C. “豆蔻枝头二月初”中的“豆蔻”现在也称“豆蔻年华”,指的是少女十三四岁的年龄。
D. 古时,用“令郎”“令爱”尊称对方的儿子,用“令尊”和“令堂”尊称对方的父亲。
【答案】 D
【解析】【分析】ABC表述正确。D“令爱”是称对方女儿的敬词。“令堂”是称对方母亲的敬词。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掌握的能力。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以及称谓、历法、职官、地理、礼俗、文化典籍等。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的介绍和有关的文化常识。
9.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鲁迅的《孔乙己》、契诃夫的《变龙》和阿城的《溜索》都是短篇小说,刘绍棠的《蒲柳人家》是中篇小说。
B. 在《儒林外史》中,严贡生是以一个巧取豪夺、横行乡里的奸诈、卑鄙小人的形象出现
的,围绕这点,作者记叙了好几件事情,其中描写最为生动传神的是云片糕事件。
C. 我国古代科举制中有“连中三元”的说法,“三元”分别指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即“解元”“会元”“状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第一名,称为“连中三元”。
D. “中国梦”“精准扶贫”“一带一路”“振兴中华”“互联互通”等短语是同一结构的短语。
【答案】 D
【解析】【分析】ABC说法正确。D “中国梦”“精准扶贫”是偏正短语, “一带一路”“互联互通”是并列短语,“振兴中华”是动宾短语。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及短语类型。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短语的类型有主谓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动补短语等,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掌握词性及短语的种类及其特征。
10.品读古典诗词,感受节日文化,将下列诗歌按传统节日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清明时节时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②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③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④樱桃桑甚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⑤大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A. ③⑤①②④ B. ③⑤①④② C. ⑤③①②④ D. ⑤③①④②
【答案】 B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在平时考生要注意对相关的
常识进行积累,注意综合性活动的开展,在活动中了解常识,掌握常识。①句对应的是:清明节;②句对应的是:重阳节;③对应的是:春节;④对应的是端午节 ⑤对应的是:元宵节
故答案为:B
【点评】考生对传统的节日要知晓,对诗句中所涉及的节日要了解,掌握相关的文化文学常识,完成此题不难。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