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 室 铭
刘禹锡
一、文学常识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3.在课文中出本文韵脚:
名 灵 馨 青 丁 经 形 亭
二、重点词语
(一)词语解释:
名:出名,有名。 灵:神异。
陋室:简陋的屋子 惟:只
德馨:品德高尚。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上:长上。 入:映入。
青:青。 鸿儒:博学的人。鸿,大。
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调:调弄。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指佛经(佛经用泥金书写)。
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形:形体、躯体。 乱:使……乱,扰乱。
案牍:官府文书。 劳形:使……劳神伤身。
(二)一词多义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
2.往来 往来无白丁(交往的人)
其中往来种作(来来往往的人)
3.名 有仙则名(出名,有名)
名之者谁(命名)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名字)
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有名的,著名的)
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
(三)词类活用:
苔痕上阶绿:名词作动词,长上
苔痕上阶绿:形容词作动词,变绿
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乱,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四)古今异义:
1.谈笑有鸿儒: 古义:大 今义:鸿雁,书信
2.无案牍之劳形 古义:形体,躯体 今义:样子,形状
3.孔子云 古义:说 今义:云彩
三、特殊句式
何陋之有 宾语前置句。“何陋”是前置的宾语,“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四、句子翻译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显得神异。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3.苔痕上阶绿,草入帘青。
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说说笑笑的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
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在这里)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浏览(珍贵的)佛经。
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7.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草玄亭。
8.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五、综合问答
1.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那么本文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陋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本文的语言有怎样的特点?
本文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
3.文章前四句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这样写的目的何在?
类比的手法。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
4.文章对陋室从哪几方面进行描写?这几方面突出陋室怎样的特征?
景之雅:苔痕上阶绿,草入帘青。(居室环境清幽宁静)
交往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人物博学儒雅)
情趣之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室中生活高雅脱俗)
陋室特征:雅。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室中事?写出了室主人怎样的情感?
反面虚写。写出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
陋室铭的作者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
类比手法。用古名贤之室类比自己的“陋室”,表明作者以古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有古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7.文章以孔子的话结尾,用意何在?
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引用孔子的话论证“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突出了“惟吾德馨”这一主题。
8.刘禹锡自比诸葛亮和扬雄,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
都具有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君子之风,高雅脱俗而才华横溢。
9.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哪些安贫乐道,节操高尚的名士?请举例。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草堂,床头屋漏、雨脚如麻。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五柳先生传》
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净洁无尘,以木板、方砖做书架的钱钟书的书斋。
爱 莲 说
周敦颐
一、文学常识
1.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 北宋时著名的哲学家,卒谥“元公”。
2.“说”,古代文体之一,它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
二、词语解释
(一)重点字词
1.蕃:多 2.独:只。
3.自:自从。 4.淤泥:河沟、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5.染:沾染(污秽)。 6.谓:认为。
7.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8.噫:叹词,表示感慨。
9.鲜有闻鲜:少。 闻:听说。 10.甚:非常。
11.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12.濯清涟而不妖: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濯:洗。 涟:水波。
妖:过分艳丽。
13.中通外直:(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 通:贯通。
14.香远益清:香气远闻更加清芬。 益:更加。
15.亭亭净植:洁净地挺立。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竖立。
16.亵玩:靠近赏玩。 亵,亲近而不庄重。
17.隐逸:隐居避世。这里是说菊花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
18.宜乎众矣:应当人很多了。 宜:应当。 众:多。
(二)一词多义:
1.之 水陆草木之花 结构助词,的。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菊之爱 语气助词,的。(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2.清 濯清涟而不妖 清澈
香远益清 清芬
3.远 香远益清 远播,形容词用作动词
可远观而不可近亵玩焉 距离长
(三)词类活用
不蔓不枝:蔓:生藤蔓。枝:生枝茎。都是名词用作动词。
(四)古今异义词
亭亭净植 古义:竖立 今义:栽种
三、成语积累
不蔓不枝:比喻言谈或文章简洁明快、不拖泥带水。
四、语句翻译
1.水路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译: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2.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译: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我唯独喜爱莲花——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 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它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赏玩啊。
4.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译: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5.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应当人很多了。
五、文章主旨
作者借赞美莲的优美形象和高贵品质,说明了自己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志向,抒发了鄙
弃追慕富贵的恶浊世风的思想感情。
六、写作手法
1.托物言志(参考主旨)
2.巧妙运用衬托和比喻
七、用原文语句回答
1. 莲象征什么? 花之君子者也。
2.文中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随俗浮沉,又庄重、质朴,不孤高自许、(或表现莲的高洁,概括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贵品德和坚贞操守)的名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高度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或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句子是: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世人甚爱牡丹”,这是因为牡丹是: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
“予独爱莲”的根本原因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
7.请在文中出一句骈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八、阅读探究
1.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
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
2.“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指谁?文中的“鲜”与哪个词语构成反义词?
指陶渊明。文中与“鲜”构成反义词的是:众(蕃)。
3.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4.“予独爱莲”中的“独”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
遗世独立,绝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现了莲花什么特点?
庄重、高雅(清高)。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