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向来萧瑟处,也⽆风⾬也⽆晴。全⽂作者翻译赏析    [译⽂]回头遥看来时遇⾬的地⽅,不管它风⾬或晴天。
[出典]北宋苏轼《定风波》
注:
1、《定风波》苏轼三⽉七⽇沙湖道中遇⾬。⾬具先去,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遂晴,
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蓑烟⾬任平⽣。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头斜照却相迎。回⾸向来萧瑟处,归去,也⽆风⾬也⽆晴。
2、【注释】:
①三⽉七⽇:指元丰五年(1082)三⽉七⽇。
②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五公⾥处。
③狼狈:进退都感觉困难。
④已⽽:不久。
⑤吟啸:吟咏、长啸。表⽰意态闲适。
⑥芒鞋:草鞋。
⑦⼀蓑烟⾬任平⽣:披着蓑⾐在风⾬中过⼀辈⼦,也处之泰然。“⼀蓑”,⼀本作“⼀莎”,意犹“⼀
袭蓑⾐”.
⑧料峭:形容春天的微寒。
⑨萧瑟:风⾬吹打树林的声⾳。
3、【译⽂】1: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声,不妨⼀边吟咏着长啸着,⼀边悠然地⾛。
⽵杖和轻捷的草鞋更胜过马,怕什么!⼀⾝蓑⾐,⾜够在风⾬中过上它⼀⽣。
早春微寒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眼⾛过来的风⾬萧瑟的地⽅,信步归去,风⾬,天晴,我⽆谓。
4、苏轼⽣平见⼤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物。
5、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写眼前景,寓⼼中事;因⾃然
现象,谈⼈⽣哲理。属于即景⽣情,⽽⾮因情造景。作者⾃有这种情怀,遇事便触发了。《东
坡志林》中说:“黄州东南三⼗⾥为沙湖,亦⽈螺师店,予买⽥其间,因往相⽥。”途中遇⾬,便
写出这样⼀⾸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波澜的词来。
⾸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只“莫听”⼆字便见性情。⾬点穿林打叶,发出声响,是客观存在,说“莫
听”就有外物不⾜萦怀之意。那么便怎样?“何妨吟啸且徐⾏”,是前⼀句的延伸。在⾬中照常舒徐
⾏步,呼应⼩序“同⾏皆狼狈,余独不觉”,⼜引出下⽂“谁怕”即不怕来。徐⾏⽽⼜吟啸,是加倍
写;“何妨”⼆字逗出⼀点俏⽪,更增加挑战⾊彩。⾸两句是全篇主脑,以下词情都是从此⽣发。
“⽵杖芒鞋轻胜马”.先说⽵杖芒鞋与马。前者是步⾏所⽤,属于闲⼈的。作者在两年后离开黄州
量移汝州,途经庐⼭,有《初⼊庐⼭》诗云:“芒鞋青⽵杖,⾃挂百钱游;可怪深⼭⾥,⼈⼈识
故侯。”⽤到⽵杖芒鞋,即他所谓“我是世间闲客此闲⾏”(《南歌⼦》)者。⽽马。则是官员或
忙⼈的坐骑,即俗所谓“⾏⼈路上马蹄忙”者。两者都从“⾏”字引出,因⽽具有可⽐性。前者胜过后者在何处?其中道理,⽤⼀个“轻”点明,耐⼈咀嚼。⽵杖芒鞋诚然是轻的,轻巧,轻便,然⽽在⾬中⾏路⽤它,拖泥带⽔的,⽐起骑马的便捷来⼜差远了。那么,这“轻”字必然另有含义,分明是有“⽆官⼀⾝轻”的意思。
何以见得?封建⼠⼤夫总有这么⼀项信条,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苏轼因反对新法,于元丰⼆年被⼈从他的诗中寻章摘句,硬说成是“谤讪朝政及中外⾂僚”,于知湖州任上逮捕送御史台狱;羁押四⽉余,得免⼀死,谪任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元丰三年到黄州后,答李之仪书云:“得罪以来,深⾃闭塞,扁⾈草屦,放浪⼭⽔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所推骂,辄⾃喜渐不为⼈识。”被⼈推搡漫骂,不识得他是个官,却以为这是可喜事;《初⼊庐⼭》诗
的“可怪深⼭⾥,⼈⼈识故侯”,则是从另⼀⽅⾯表达同样的意思。这种⼼理是奇特的,也可见他对于做官表⽰厌烦与畏惧。“官”的对⾯是“隐”,由此引出⼀句“⼀蓑烟⾬任平⽣”来,是这条思路的⾃然发展。
关于“⼀蓑烟⾬任平⽣”,流⾏有这样⼀种解释:“披着蓑⾐在风⾬⾥过⼀辈⼦,也处之泰然(这表⽰能
够顶得住⾟苦的⽣活)。”(胡云翼《宋词选》)从积极处体会词意,但似乎没有真正触及苏轼思想的实际。这⾥的“⼀蓑烟⾬”,我以为不是写眼前景,⽽是说的⼼中事。试想此时“⾬具先去,同⾏皆狼狈”了,哪还有蓑⾐可披?“烟⾬”也不是写的沙湖道中⾬,乃是江湖上烟波浩渺、风⽚⾬丝的景象。苏轼是想着退隐于江湖!他写这⾸《定风波》在三⽉,到九⽉作《临江仙》词,⼜有“⼩⾈从此逝,江海寄馀⽣”之句,使得负责管束他的黄州知州徐君猷听到后⼤吃⼀惊,以为这个罪官逃⾛了;结合答李之仪书中所述的“扁⾈草屦,放浪⼭⽔间,与樵渔杂处”⽽⾃觉可喜,他是这⼀种⼼事,在黄州的头两三年⾥⼀⽽再、再⽽三的表⽩出来,⽤语虽或不同,却可以彼此互证,“⼀蓑烟⾬任平⽣”之为归隐的含义,也是可以了然的。
下⽚到“⼭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实。不过说“斜照相迎”,也透露着喜悦的情绪。词序说:“已⽽遂晴,故作此。”七个字闲闲写下,却是点晴之笔。没有这个“已⽽遂晴”,这⾸词他是不⼀定要写的。写晴,仍牵带着原先的风⾬。他对于这⼀路上的⾬⽽复晴,引出了怎样的感触来呢?
这就是接下去的⼏句:“回⾸向来萧瑟处,归去,也⽆风⾬也⽆晴。”“萧瑟,风⾬声。”“夜⾬何时听萧瑟”,是苏轼的名句。天已晴了,回顾来程中所经风⾬,⾃有⼀番感触。⾃然界阴晴圆缺的循环,早已惯见;宦途中风⾬的袭来,却很难料定何时能有转圜,必定有⾬过天青的遭际吗?既然如此,则如黄庭坚所说的,“病⼈多梦医,囚⼈多梦赦”(《谪居黔南⼗⾸》),遭受风吹⾬打的⼈那是要望晴的吧,苏轼于此想得更深,他说⽆风⾬更好。⽆风⾬,则盼晴、喜晴的⼼事也不需有了,这便是“也⽆风⾬也
⽆晴”的真谛。如何得到政治上“也⽆风⾬也⽆晴”的境界?是“归去”!这个词汇从陶渊明的“归来去兮”取来,照应上⽂“⼀蓑烟⾬任平⽣”.在江湖上,即使是烟⾬迷蒙,也⽐宦途的风⾬好多了。
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这⼀⽣活中的⼩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理想。
6、⾸句“莫听穿林打叶声”,⼀⽅⾯渲染出⾬骤风狂,另⼀⽅⾯⼜以“莫听”⼆字点明外物不⾜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是前⼀句的延伸。⾬中照常舒徐⾏步,呼应⼩序“同⾏皆狼狈,余独不觉”,⼜引出下⽂“谁怕”即不怕来。徐⾏⽽⼜吟啸,是加倍写:“何妨”⼆字透出⼀点俏⽪,更增加挑战⾊彩。⾸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发。
“⽵杖芒鞋轻胜马”,写词⼈⽵杖芒鞋,顶风冲⾬,从容前⾏,以“轻胜马”的⾃我感受,传达出⼀种搏击风⾬、笑傲⼈⽣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蓑烟⾬任平⽣”,此句更进⼀步,由眼前风⾬推及整个⼈⽣,有⼒地强化了作者⾯对⼈⽣的风风⾬⾬⽽我⾏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寄寓着独到的⼈⽣感悟,读来使⼈⽿⽬为之⼀新,⼼胸为之舒阔。
过⽚到“⼭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过天晴的景象。这⼏句既与上⽚所写风⾬对应,⼜为下⽂所发⼈⽣感慨作铺垫。
结尾“回⾸向来萧瑟处,归去,也⽆风⾬也⽆晴。”这饱含⼈⽣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然微妙的⼀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然界的⾬晴既属寻常,毫⽆差别,社会⼈⽣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何⾜挂齿?句中“萧瑟”⼆字,意谓风⾬之声,与上⽚“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字,⼀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暗指⼏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和⼈⽣险途。陋室铭的作者
纵观全词,⼀种醒醉全⽆、⽆喜⽆悲、胜败两忘的⼈⽣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前。读罢全词,⼈⽣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会有⼀番全新的体悟。
7、⼈⽣不经⼏番风⾬,便难彻悟。东坡⼀⽣多遭困顿踬踣,仕途⼏经沉浮。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这次磨难⼏乎要了他的性命,劫后余⽣的东坡对仕途早已厌倦,对⼈⽣更是⼤彻⼤悟了。
从刚被贬谪(1080年)到作此诗(1082年),苏轼的思想是有⼀个变化过程的。刚被贬谪时,词⼈尚在叹息“长恨此⾝⾮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临江仙》),⾮常希望能“⼩⾈从此逝,江海寄馀⽣”(《临江仙》)。可是希望不等于现实,彼时东坡的⼼⾥,有的是对仕途的失望,对未来的迷惘,对⼈⽣的⽆奈。其悲观的情绪充盈于词句之中,直⾄发出“世事⼀场⼤梦,⼈⽣⼏度秋凉”(《西江⽉》)的喟叹。
三年的谪居⽣活,长官同僚的厚待,乡野村夫的尊爱,亦能略略慰藉他那颗孤独受伤的⼼。东坡的⼼
从刚被贬谪的绝望中逐渐苏醒,⼼态变得缓和、宁静,⽽《定风波》⼀词正好反映了这⼀点。全词是紧扣“归去,也⽆风⾬也⽆晴”这⼀主旨展开描写、抒情的。
写景,景中寓情。全词所述之事、所抒之情,均放被词⼈巧妙的置于“风⾬”这⼀环境之中来展开的。风是什么样的风?“料峭春风”,“微冷”的春风。⾬是什么样的⾬?春风轻拂,略带凉意的沙沙⼩⾬,是“烟⾬”.也正是这种微风、细⾬,才决定了虽⽆⾬具,也不觉狼狈。其实,从⽣活实际的⾓度来看,初春的风⾬应该说还是很冷的,更不宜在初春的风⾬中没有⾬具⾏⾛。⽽词⼈在这⾥所要表达的只是⼀种体验,⼀种感觉。这⾥有个⽐较,词⼈在序中有⾔:“同⾏皆狼狈,余独不觉”.为何“余独不觉”呢?东坡正是在感受这风⾬,借这风⾬来冲刷⼼中的块垒。这⾥似乎在表达,政治上的⼤风⼤⾬都挺过来了,这⾃然界中的⼩风⼩⾬⼜算得了什么,更何况还有“⼭头斜照”在前⽅相迎呢。要说此时东坡的⼼态已与刚贬谪时⼤不相同了,少了⼀份迷惘、哀叹,多了⼀份缓和、宁静。
状物,物有所寄。在风⾬、斜照所营造的环境之下,词⼈巧笔点染“⽵杖芒鞋”和“⼀蓑烟⾬”两句,颇有意味。⽵杖、芒鞋(草鞋)本是村野农夫所⽤之物,如今都出现在词⼈⾝上,客观上也说明了词⼈早已混迹平民之中,穿着⾏为与百姓⽆⼆;主观上也向我们传递了这样⼀个信息--我本愿作⼀介百姓,我更爱这⽵杖芒鞋,它们⽐皂靴宝马更轻便、更好。仅⼀个“轻”字,便刻画出东坡那满⾝、满⼼的轻松来。关于“⼀蓑烟⾬”,历来有多种理解,从⽂学创作的⾓度来看,似乎更应该看成是⼀种写意⼿法,词⼈化实为虚,既能让读者感到披蓑戴笠、烟⾬蒙蒙,⼜让读者去体会那种渔樵江渚之上的逍遥惬意。
这样理解也许到更确切。
抒情,冲淡平和。⼀切景语皆情语。所写之景,所状之物,均为所发之情服务。同时词⼈⼜是通过虚词和动词的巧⽤来完成的。“莫听”两字劈头⽽来,便将那些风风⾬⾬全部抛在⼀边。“何妨”“徐⾏”⼆词似在劝别⼈,实际是在劝⾃⼰:这样的⼩风⼩⾬⼜算得了什么呢,它不但不值得逃避,反⽽可以让⼈好好地享受⼀下。真是不⼀样的襟怀,不⼀样的感受啊!不是经历⼤风⼤⾬,焉能如此?“谁怕?”以反问句出之,⼲脆利落,掷地有声。什么样地苦都吃过了,还怕什么?“微冷”⼀词则准确地传达出词⼈此时地感受--这些风⾬是轻微的,不但不令⼈害怕,反倒可作欣赏。最后,全篇的情感都归结到“归去,也⽆风⾬也⽆晴”⼀句上。这⼀句是众⼝流传的佳句,词⼈巧⽤双关,以“晴”谐⾳“情”,巧妙地将⾃然之景和⼼中之情结合起来,了⽆痕迹。
⽽“⽆”字在⼀句之内陆重复使⽤,不仅⾳韵铿锵,更是将词⼈那种⽆牵⽆挂,⽆欲⽆求,冲淡平和之情充分地表露出来。虚词和动词的巧妙结合使⽤,有效地传达出词⼈内⼼地平静与冲淡。
综观全词,我们可以⽤⼀幅画⾯来作结:⼀位⽼⼈(其实只有四⼗五岁),在料峭的春风和微冷的细⾬中,拄着⽵杖,穿着草鞋,时⽽低吟,时⽽⾼歌,缓缓地⾛在泥泞地沙湖道中!因为在他的⼼⽬中,这世上原本就没有风⾬。如果有,那么他也更愿意醉卧芳草听风⾬。
8、“归去,也⽆风⾬也⽆晴。”风⾬:可以是真实的景物描写,也可以是政治官场上的。晴:可以说是
突如其来的⼤⾬后的阳光普照,也可以说是苏轼在⾯对宦途浮沉的⽆惧⽆悔。
所有的⼀切在苏轼看来都是如清风明⽉般的随意与⾃然。这是豁达与从容的最⾼境界。这饱含⼈⽣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在⼤⾃然微妙的⼀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然界的⾬晴既属寻常,毫⽆差别,社会⼈⽣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何⾜挂齿?句中萧瑟⼆字,意谓风⾬之声,与上⽚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字,⼀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暗指⼏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和⼈⽣险途。纵观全词,⼀种醒醉全⽆、⽆喜⽆悲、胜败两忘的⼈⽣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前。读罢全词,⼈⽣的沉浮、情感的忧乐,在我们的理念中⾃会有⼀番全新的体悟。
“归去,也⽆风⾬也⽆晴。”正是苏轼情景交融的⼈⽣感悟,这种豁达该是我们学习的,⽆论如何,⾛到今天的苏轼都已经不再介怀,对待⼤⾃然的变化,正如他对⼈⽣的⼼态⼀样的,既⽆风⾬也⽆晴。什么都不再对他造成伤害。
9、苏轼⼈⽣态度是⼊世⽽⾮出世。他宦海沉浮⼀辈⼦,他从来没抛弃过世俗⽣活和仕途⽣活,他是⼤儒,但⼜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上⽭盾⼜统⼀。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古代读书⼈都希望有所作为,建功⽴业,所谓“⼤丈夫当以天下为⼰任”,“穷则独善其⾝,达则兼善天下”等,当这种理想⽆法实现或遭遇挫折时,道家的思想⼜占上风,⽽道家讲的是⽆为,所以他⼜像庄⼦⼀样,要逃离这个社会。
旷达--顿悟--感伤,是苏轼⽂学作品中所特有的⼀种情感模式。他⼀⽣屡遇艰危⽽不悔,⾝处逆境⽽泰
然,但内⼼深处的感伤却总是难以排遣。这种感伤有时很浓,有时⼜很淡,并常常隐藏在他爽朗或⾃嘲的笑声的背后。⽆论是⼈间天上,抑或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的“内⼼世界”.所谓的“也⽆风⾬也⽆晴”和“⼩⾈从此逝,江海寄馀⽣”,实际只是词⼈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种象喻⽽已。
我认为我们要学习他那种遇艰危⽽不悔,⾝处逆境⽽泰然的豁达精神,尽管我们只是⼀介凡⼈,尽管对⼀些事情或压⼒⽆法释怀,但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尽⼒从容⾯对之。
10、“也⽆风⾬也⽆晴”,这⾥⼜显⽰出苏轼对⼈⽣更彻底的感悟:不仅是失意不惧,得意也⼀样淡然处之。在⾃然界,⾬和晴是再常见不过的天⽓现象了,没有阴晴的变幻,⾃然界就⽆从存在。同样,在⼈的⼀⽣中,得意、失意也都很正常,都是⼈⽣共有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不管是顺境、逆境,来了,就坦然⾯对,从容接受。所以“⽆风⾬”可贵,“也⽆晴”更是⼀种境界,尤为可贵。能做到“宠辱皆忘”,才算真正地步⼊⼈⽣的化境。只做到其中的⼀点,都会留下缺撼,都不是达观的⼈,扛不住挫折的柳宗元和秦观不是,张狂⽆忌的曹操更不是。苏轼⾯对荣辱,都能泰然处之,是真正的达者,所以后世的⽂⼈特别景仰他、敬佩他。
11、如果⼈⽣只有晴空,⽽没有阴⾬,只有幸福⽽没有悲哀,只有欢乐⽽没有痛苦,那么,这样的⽣活根本不是⽣活--⾄少不是⼈的⽣活。
暴风⾬后,⼩草更嫩绿,花⼉更美丽,阳光更灿烂,彩虹更迷⼈。正因为接受了暴风⾬的洗礼,所以它们才能绽放出最壮丽的景象。⼈⽣也是如此,只有经受住了每⼀次风⾬的考验,我们才会更成功,我们的⼈⽣才更有意义。
苏东坡先⽣说得好:“也⽆风⾬也⽆晴。”是啊,⾃然界的⾬晴是寻常的,⼈⽣中的风⾬⼜何⾜挂齿呢?
12、也⽆风⾬也⽆晴
最喜欢的诗词之⼀
每每想到,总会为之向往
世⼈世事纷纷,失意之时颇多
能安静的固能安静,能平淡的也能平淡
13、“回⾸向来萧瑟处,归去,也⽆风⾬也⽆晴”写得多好!回想过去,年少时吟唱“少年不知愁滋味,未赋新词强作愁”;恋爱的季节品味“此情⽆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头”;沉浮的岁⽉感叹“世情薄,⼈情恶,⾬送黄昏花易落”.⼀路⾛⼀路爬,在失败中积累,在挫折中成长,经历了风⾬,沐浴了阳光,待到不惑之时,猛然间也体味了“也⽆风⾬也⽆晴”的⼈⽣境界。是的,就是这样的淡泊,从容地撑
⼀把伞,在⾬中漫步,⾬停了,平静地收起伞,仰望天边的彩虹。⼈世间的⼀切荣辱、得失、成败都与我何妨,以⼀种淡泊的⼼态笑看⼈⽣,原来⼀切都没什么可在意。
狂风暴⾬,谁怕?风⾬来时,⼀蓑烟⾬任平⽣,从容淡然;看,阴霾散尽后,太阳的笑脸⼀样迎接着我。回⾸往事,也⽆风⾬也⽆晴,⼀切都将成为过去,时光的流转已将岁⽉的沧桑抹平。恬淡的⼈⽣,何妨吟啸且徐⾏,为⾃⼰劈开⼀⽚⼼灵的世外桃源,与世⽆争,闲来抚琴吹笛,让铮铮的琴声洗却⼼头愁雾,守住⼀颗宁静的⼼,在笛声中沉醉!
本⽂作者(来源):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