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品读《文言文两则》: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2. 品读《匆匆》,感受时间和生命的匆匆流逝,感受作者焦灼、无奈、紧迫的感情,使学生认识到应该珍惜时间、珍爱生命,在享受生命的同时有所作为,使人生迸发出应有的光彩。在反反复复的诵读中积累语言
3.品读《桃花心木》:    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并能迁移运用。
4. 略读《顶碗少年》:抓住课文对顶碗少年的动作、神态描写,弄清顶碗少年是怎样面对失败,坚持表演,最后获得成功的。体会作者的情感,并从顶碗少年的表演中领悟人生哲理。
5、略读《手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
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单元导读课
一、课前诵读“日积月累”:
(1)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幻灯片)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
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墨子》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传习录》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文心雕龙》
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意思是: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说明了人人都有不懂的地方。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意思是:第一次鼓,勇气就振作起来了,在二次鼓,勇气会衰退一些,第三次鼓,勇气就全没了。比喻趁尽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
3.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意思是:在甘甜的瓜,瓜地也是苦的,说明了天下的事情没有十全十美。
4.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意思是:种树必须培育它的根,教人必须教养他的思想。说明了浇树要浇根,育人要育心。
5.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意思是:练习一千只曲子,才知道音乐的美妙,观看千柄剑,你才能识别兵器的好坏。说明了多实践,才能做出真知的道理。
二、出示“单元导读”(分析什么是“学习内容”、“学习方法”)。
三、课例展示。
四、学习“词语盘点”:能正确认读、理解重点词意、对其中的难写字、易错字指导书写。
五、检查课文朗读。
    第二课时:单元主体教学工程之一:品读《文言文两则
一、导入新课
1、我们以前学过哪几则文言文?对于学习文言文,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引导学生回顾总结“反复朗读”“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文章说明的道理”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2、释题:“文言文两则”是什么意思?
提示:抓住“则”来理解。“则”量词,用于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文言文两则”就是文言文两篇或者两篇文言文的意思。
3、结合注释①,了解孟子其人和《孟子》一书,“学弈”的意思即是学习下棋。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二、学习《学弈》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语句的停顿。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2、学生练习朗读
3、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进行课上交流。
①思援弓缴而射之
这一句是写后一个人学弈时的表现,他虽然看上去在听弈秋教导,心里却在想拉弓箭射天鹅。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叙述,使结论水到渠成,具有说服力。
②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这是《学弈》一文的结语,对文中所讲的事情作了结论而未论证,但论证已包含于叙事之中。抓住前面一句“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读懂“弗若之”的原因,明白专心致志地做事和三心二意地做事,结果是完全不相同的。为了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可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
4、说一说古文的意思。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他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俩在一块儿学习,但是后一个同学不如前一个学得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说:不是这样的。
5、你能够从中感悟到什么道理吗?思考并交流。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文章先写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接着写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棋,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后写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智力上有多大差别。通过这件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板书设计:
    一人专心致志
学弈                      弗若之矣
    一人三心二意
三、学习《两小儿辩日》
  还记得我们学习《学弈》一文所用的方法吗?现在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习《两小儿辩日》一课,看看他们辩论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你能回答吗?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语句的停顿。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2、学生练习朗读
3、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进行课上交流。
③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这是一小孩在争辩时的观点,他是凭自己所观察到不同时间太阳大小的变化所做出的判断。
④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这是另一小孩在争辩中的观点,是根据不同时间太阳照在身上的凉热感觉得出结论的。
⑤孰为汝多知乎?
  这是两个小孩见孔圣人不能裁决,笑着说的话──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本句采用反问的句式,表现出两个小孩的天真可爱。
4、说一说古文的意思。
两小儿辩日
    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中午时要近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