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智慧箴⾔》:特别适合中年⼈读的⼀本书
叔本华在本书中提出了不少睿智的⼈⽣忠告与格⾔,特别适合负担最重,然⽽体⼒⼼⼒均已开始衰退的中年⼈。
——李连江
美容生活小常识大全张中⾏先⽣在《顺⽣论》中说,叔本华的⼈⽣哲学像头五条腿的⽜,不仅主张⼈⽣实苦,⽽且否认⼈⽣有正⾯意义的乐,不是探索如何灭苦求乐,⽽是认为根本⽆乐可求,甚⾄认为⽣不如死。这头畸形的⽜,是叔本华三⼗岁时发表的《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智慧箴⾔》是叔本华六⼗三岁发表的两卷本《附录与补遗》上卷的后半部,由于智慧冷俏,禅意隽永,很快就单独出版,成为他流传最⼴的作品。
在本书中,年逾花甲的叔本华把⾃⼰的⼈⽣经验、佛教的基本信条与欧洲的⼈⽣哲理熔于⼀炉,创⽴了悲欣交集的独特⼈⽣哲学。全书由导⾔和六章组成。导⾔开宗明义,指出⼈⽣智慧就是幸福⽣活的艺术。
叔本华认为,⼈⽣⾯对两⼤敌⼈,窘迫贫困制造痛苦,平安富⾜产⽣⽆聊:“既⽆痛苦,也不觉⽆聊,本质上就实现了⼈世的幸福。”在第⼀章中,叔本华指出⼈⽣的佳品有三类,最重要的是“⼈之所是”,包括
健康、体⼒、美貌、性情、道德品格、⼼智;次重要的是“⼈之所有”,即各种意义的财富与财物;最不重要的是⼈的形象,也就是⼀个⼈在他⼈⼼⽬中的形象,具体表现是名誉、品阶与名声。在第⼆⾄第四章,叔本华分别讨论⼈在追求三类佳品时经常犯的错误,分析错误的根源,探讨克服错误的⽅法。第五章是五⼗三条“忠告与格⾔”,分为四组,依次讨论⼈⽣总则、如何律⼰、如何待⼈、如何应对世道命运。第六章讨论年龄对⼈⽣境界的影响,依次分析了⼈⽣四季的特点。此书问世⼀百六⼗多年来,被译为三⼗多种语⾔,畅销不衰,影响了⽆数感怀⼈⽣幸福与苦难的⼈,特别是对⼈⽣之苦格外敏感的艺术家。叔本华的著名“粉丝”包括作家托尔斯泰、托马斯·曼、卡夫卡,作曲家⽡格纳、马勒,诗⼈博尔赫斯,也包括哲学家克尔恺郭尔、尼采,⼼理学家弗洛伊德。借⽤张中⾏先⽣的⽐喻,在这本书中,叔本华的⼈⽣哲学是⼀头四条腿的⽜,尽管还有⼀条可以忽略不计的幻肢。
王俪婷叔本华的⼈⽣哲学,主要是对他⾃⼰苦痛⼈⽣的解释,这本书尤其是夫⼦⾃道。他从⽗亲那⾥继承了严重的忧郁症,六岁起就深受焦虑困扰,毕⽣缺乏安全感。由于他个性⾃伤⾃悲,看⼈间也是主要看到悲苦惨淡的⼀⾯。⼗六岁那年,他在法国⼟伦军港看到被判处在军舰上服劳役的犯⼈,深感震撼,认定“⽣命是⼀副重担,活着就是当奴⾪”,“⼈⽣在世,受苦是命。⼈⽣深深浸泡在苦海,⽆从逃脱;过程与结局,都是彻头彻尾的悲剧。”⼀年后,⽗亲因意外去世,据推测是⾃杀,更让他觉得⼈⽣是惨烈的悲剧,他偶然在书店看到《奥义书》的法⽂版,仿佛终于到了⼈⽣苦痛的根源:“我⼗七岁那年,尚未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看到⼈⽣悲惨,正如佛陀年轻时眼观病⽼苦死,感触⾄深。真理从⼈
世间发出了宣⾔,响亮清晰,很快就战胜了当时仍然深刻印在我⼼中的犹太教义。我的结论是,这个世界绝不可能是由全善的神明创造,很可能是魔⿁的作品。魔⿁把造物唤起,给予⽣命,只是为了幸灾乐祸,笑看它们受苦:所见所闻,都显⽰如此,于是我相信必定如此。”叔本华甚⾄把他的⼈⽣观扩展为宇宙观:“浩瀚⽆边的太空,闪耀着数不清的恒星,它们别⽆所为,只是照亮数不清的世界。每个世界都是个舞台,上演着窘迫与悲惨,即便在最幸运的情况下,推出的也不过是⽆聊。⾄少,根据我们熟知的这个样本,可以断定其他世界就是这样。仰观宇宙,遥想世界之多,悲惨之巨,简直令⼈抓狂。”
⽗亲的突然去世,让叔本华痛感⼈⽣悲苦,不过却也让他意外得到解脱,不必再违⼼学经商。⽗亲留下的丰厚遗产,保障他⼀⽣不必 “靠哲学谋⽣”,可以“为哲学⽽⽣”。虽然叔本华幸运避开了穷困窘迫,但他⼀⽣的基调是忧郁的,这主要体现在他的两⼤偏见上。第⼀,虽然他与⼏位⼥性有过愉快的交往,年轻时甚⾄曾考虑向⼀位⼥⼠求婚,但他在著作中表现出对⼥性的极深成见。这在很⼤程度上因为他对母亲不满。叔本华的母亲是成功的作家,喜爱社交,开办的⽂化沙龙吸引了包括歌德、维兰以及施莱格尔兄弟在内的⽂化名⼈。她显然不懂忧郁症是⼼理疾病,经常指责⼉⼦意志薄弱,多愁善感,⼈⽣失败,只会天天抱怨世界愚蠢。叔本华⼆⼗六岁与母亲反⽬,从此再未见⾯,只有断断续续的书信往来。第⼆,叔本华对哲学教授深恶痛绝,特别憎恨⿊格尔,只要有机会就冷嘲热讽。这主要是因为他⾃⼰在⼤学谋职受
歌曲感恩的心歌词
来。第⼆,叔本华对哲学教授深恶痛绝,特别憎恨⿊格尔,只要有机会就冷嘲热讽。这主要是因为他⾃⼰在⼤学谋职受挫,著作长期被冷落,因⽽怀疑哲学教授们联⼿排挤他。叔本华⾃视极⾼,鄙视芸芸众⽣,更鄙视上流社会,⽣命的最后⼆⼗七年在法兰克福独⾃索居,没有职业,没有家庭,没有知交,散步时与狗为伴。不过,他坚信⾃⼰必得⾝后名,潜⼼著述,把⾃⼰的经历与感受升华为⼈⽣哲理。
叔本华的个⼈经历奇特⽭盾,他的⼈⽣哲学也奇特⽭盾,适合细品,不宜概论。给他的哲学贴上“悲观主义”、“厌世哲学”之类的标签,⽆异于在⼀个藏有珍奇瑰宝的九曲盘洞⼊⼝树⼀块牌⼦,⼤书“幽暗曲折”四字,所⾔不假,然⽽误导。真实的⼈⽣五味俱全,真正的⼈⽣智慧也必然五味俱全。叔本华关于⼈⽣的⼀些巧妙说法,宛如底⾊灰暗的五彩宝⽯,即使理智上完全不欣赏,感觉上仍可能有三分喜欢。⽐如,关于⼈⽣的常态:“⽣者忙忙碌碌,孜孜以求,只为谋⽣存。然⽽,终于谋定了⽣存,却不知道⽤它做什么;于是投⼊第⼆次奋⽃,为的是摆脱⽣存这副重担,令⽣存变得⽆从感知,‘杀掉时间’,也就是说,逃离⽆聊”;关于⼈类历史的变与不变:“在世界的舞台上,剧本变换,道具翻新,然⽽演员始终不变。我们坐在⼀起,⾼谈阔论,彼此刺激,眼睛开始放光,声调渐渐激昂。千年前,他⼈坐在此处,与今毫⽆⼆致;千年后,场景依然如是。⼀个精巧机关,让我们对此浑然不觉,它就是时间。时间恰似⼀条不可阻挡的河流,现在宛如⼀块⽯头,河⽔冲击着⽯头,但并不带着它⼀起流⾛。”关于参透⼈⽣的⼈:“这样的⼈,经过多番苦战,终于彻底克制了他的本性,留下的他,是单纯
致⼒于认知的存在,是不加扭曲地反映世界的镜⼦。再没有什么能令他忧愁,再没有什么能让他激动:意志的千条绳索,把我们与世界绑在⼀起,它们作为贪婪,作为恐惧,作为嫉妒,作为愤怒,把我们颠来倒去,令我们痛苦不已,如今,他已经把这些绳索悉数剪断。
现在,他平⼼静⽓,⾯带微笑,回⾸观看这个世界的幻相,它曾经令他痴迷神醉,痛苦烦恼,如今却漠然站在他的⾯前,如同棋局结束后的棋⼦,如同狂欢之夜让我们⼼动神摇、然⽽已于清晨脱掉的盛装。⽣命与它的种种形态,在他眼前摇曳,仿佛正在飘逝的影像,宛如半睡半醒之⼈的依稀晨梦,透过它,真实已经隐隐闪现”;关于⽣与死的循环:“把死与⽣的次次交替视为⽆⽐迅速的振动,我们就见到了意志的顽强客体化,看到了存在的长久理念,它伫⽴在我们眼前,宛如瀑布上的彩虹。这就是不朽。由此可见,尽管死亡成千上万,尽管有衰朽腐坏,然⽽物质的原⼦⼀个也没少,被称为本性的内在本质更是纤毫⽆损。因此,我们每时每刻都可以欢呼:‘尽管时间流逝,尽管有死亡,有朽坏,然⽽我们仍然完全在⼀起!’”
叔本华⼈⽣哲学的奇特与⽭盾,在他晚年写的这本书中表现得更加精彩纷呈。此时的他,既孤芳⾃赏,⼜悲天悯⼈;既愤世嫉俗,⼜洞察世情;⾃称憎恶⼈类,然⽽对包括植物在内的⼀切⽣命都怀抱同情。
他偏重分析⼈性的阴暗⾯,⼀些迹近厚⿊的论述让⼈不禁凛⽣寒意。例如,关于嫉妒:“有⼈以为,展
现聪明才智,可以在社会上讨⼈喜欢。何其幼稚!事实刚好相反,这样做,在⼤多数⼈那⾥只会惹憎招厌”;关于虚荣:“听到赞扬,尤其是搔到⾃命不凡之痒处的赞扬,⼈⼈欢喜满⾯,哪怕赞美之词显然是谎⾔”;关于⾃我中⼼的⼈:“他们对别⼈⾔谈中的真知灼见、绝妙好辞、格⾔警句充⽿不闻,然⽽,⽆论别⼈说了什么话,哪怕只是隐隐约约、七弯⼋拐地伤害了他们那可怜的虚荣,或者冒犯了他们那⾄尊⾄贵的⾃我,他们都会声声⼊⽿、字字⼊⼼。这些⼈之脆弱,跟⼩狗⼀样,你要是不⼩⼼轻轻踩了它的⽖⼦,那你就听它嚎叫吧”;关于虚假的友谊:“患难之交稀少?——恰恰相反!我们刚与⼈结交,他已经⾝处危难,向我们伸⼿借钱了。” 这些论述,固然失之刻薄,但对天性过于敦厚轻信的⼈,尤其是涉世不深的年轻⼈,却不失为有益的警⽰。
叔本华在本书中提出了不少睿智的⼈⽣忠告与格⾔,特别适合负担最重,然⽽体⼒⼼⼒均已开始衰退的中年⼈。
迈克尔杰克逊简介例如,关于健康⾄上:“⼈⽣的头号愚蠢,就是牺牲健康,以求其他:求财富、谋腾达、图博学、逐名声,更遑论纵⾊欲,求⽚刻之欢。健康第⼀,我们应该把⼀切都放在它后⾯” ;关于⾃省:“我们看不到⾃⼰的过错与恶习,只看到别⼈的。然⽽,正因如此,别⼈成了我们的镜⼦,我们在镜中看到⾃⼰的各种恶习、过错、卑鄙与龌龊。不过,多数情况下,众⼈像对着镜⼦狺狺不已的狗,不知道在镜中看到的是⾃⼰,以为是另⼀只狗”;关于珍惜现在:“染病在⾝之⽇,情绪低落之时,回忆会让我们⽆限渴望每个⽆病⽆灾的时⾠,把它们视为失去的乐园,遭冷落的朋友。假如我们在愉快
情绪低落之时,回忆会让我们⽆限渴望每个⽆病⽆灾的时⾠,把它们视为失去的乐园,遭冷落的朋友。假如我们在愉快健康的⽇⼦时刻记得上述感受,我们就能更加珍惜现在,享受⽬前”;关于夜晚与早晨的区别:“夜晚不适合沉思严肃事务,尤其不适合思考不愉快的事情。思考这类问题,早晨才是好时候;早上适合做任何事,不论是脑⼒劳动还是体⼒活,⽆⼀例外。⼀⽇之晨,宛如⼈之少年:轻松愉快,晴朗清新。我们觉得强壮有⼒,脑⼒体能,⽆不任由调遣。切莫晚起,以免缩短上午光阴,莫做琐事,莫事闲谈,以免浪费早晨时光。要把早晨视为⽣命的精华,珍⽽重之,如待圣物。”很多⼈也许想不到,被戴上“悲观厌世”帽⼦的叔本华主张⾯对困难时要坚韧不拔:“只要天空还有⼀个蓝点,就不要对天⽓失去信⼼;同样,只要险情的结局仍有疑问,只要仍有可能化险为夷,就不要动摇,应该专⼼抵抗”;甚⾄有“猛志固常在”的⼀⾯:“‘骰⼦像铁块⼀样落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应该有铁⼀般的⼼灵,它⾝穿抵抗命运的铠甲,⼿执对付他⼈的武器。⽣活始终是战⽃,每⼀步都是挑战。”
叔本华的哲学并不艰深,但他的著作很难译好,困难主要来⾃他独特的哲学诗⼈风格。本书讲理透彻,⾏⽂意象奇峻,近乎散⽂诗,对阅历丰富的⼈具有特殊的魅⼒。在叔本华笔下,感慨有诗意:“ 在少年眼中,⼈⽣是⽆穷⽆尽的未来;在⽼⼈眼⾥,⼈⽣是短短的过去”;⾃省有情景:“漫游⼭林之间,抵达⾼处,回⾸俯视,蜿蜒曲折的来路尽收眼底。同样,我们度过了⼈⽣⼀个时期,甚⾄是⾛完⼈⽣路程,才明⽩我们的⾏动、成就与⼯作之间的真实关系,才看清它们的先后次序与因果链条,才懂得它们的价值”;领悟有画⾯:“ 年轻时,我们认为,如果某⼈某事对我们⼀⽣有重⼤影响,事情⼀
定会轰轰烈烈地发⽣,⼈物必定在⿎乐齐鸣中登场;年⽼了,回顾以往,才知道⼀切都悄悄然,蹑⼿蹑脚从后门溜进来,⼏乎察觉不到。”叔本华善于⽐喻,他创作的豪猪冬⽇凑取暖的寓⾔,经鲁迅先⽣的传播,已如拉·封丹的“⽕中取栗”寓⾔⼀样,融⼊中华⽂化。在本书中,他也充分发挥了创作⽐喻的天才。关于⼈⽣的不同阶段:“我们不妨把⼀⽣⽐作⼀⽅刺绣,前半⽣看到的是正⾯,后半⽣看到的是背⾯。背⾯不那么美丽,然⽽更富有教益,因为它让我们看清条条丝线的脉络关联”;关于长寿之道:“若要长寿,体质健全是前提。长寿之道,⽆⾮两条,均如点灯。⼀盏灯,灯油虽少,但灯芯很细,所以长明;另⼀盏灯,灯芯虽粗,但灯油很多,所以也长明。灯油是⽣命⼒,灯芯是对⽣命⼒各式各样的消耗”;关于悄然⽼去:“⾝在船上,见岸边景物渐渐后退,越来越⼩,⽅意识到⾃⼰在前⾏。同样,我们⼼⽬中的年轻⼈,年龄越来越⼤,留意到这⼀点,我们才察觉⾃⼰已经变⽼,越来越⽼”;关于⼈⽣时间的相对性:“ 我们的⼀⽣,时间是在加速运动,如同从⾼处滚下的圆球。旋转圆盘上的点,离圆⼼越远,运动速度越快。同样,距离⽣命开端越远,时间跑得越快,越来越快。”
■亚瑟·叔本华之墓/ 法兰克福
⼈⽣哲理,格⾔警句,主要不是指导未然,⽽是辨正已然,从⽽确信⾃⼰既⾮格外愚蠢,亦⾮特别不幸。这本书是叔本华的警世之⾔,也是他孤芳⾃赏的告⽩。对多数年轻⼈来说,此书是⼀位沧桑⽼⼈的夫⼦⾃道,只宜浏览,权当消遣,⾄多“为赋新词强说愁”;不过,对禀赋特异、多愁善感的年轻⼈来说,此书或许不失为⼀剂良药,甚⾄是⼀位忘年交。对多数中年⼈⽽⾔,此书值得⼀读,不过不可
全信;权当杜康,聊作药酒;失意低落时,不妨信⼿翻翻;偶或⼼意相通,可知⾃⼰并⾮独憔悴;⼀旦⾛出死荫幽⾕,尽可过河拆桥。⽼年⼈读此书,当如细品苦茶,⼤概会感慨“德不孤,必有邻”;未必欣然忘忧,⾄少可以略减岑寂。
小孩爬山教育法规本书的德⽂版很多,我采⽤的是Max Brahn注释的Aphorismen zur Lebensweisheit(Leipzig:Im-Insel Verlag, 1913),并参照了三个较新的单⾏本以及Dr. JuliusFrauenstädt 编辑的Parergaund Paralipomena:Kleine philosophische Schriften(《附录与补遗:哲学⼩品》)的上卷(Leipzig:F. A. Brockhaus,1891)。叔本华在书中提到了他⼀些著作的段落,Brahn把这些段落补在尾注中,除了⼀个特别长然⽽⼜并⾮必要的段落,我都译出放在了脚注中,注明是编者注。叔本华的标点⽤法与我国读者的习惯不尽⼀致。例如,导⾔中“形⽽上学—伦理学”中的短横,是他强调⾃⼰的哲学既是形⽽上学⼜是伦理学,⽐把⼆者分割开的康德哲学⾼明。为了强调逻辑顺序,他使⽤了很多分号,我翻译时做了些调整。不过,我保留了很多貌似多余的破折号。原因是,叔本华七⼗⼆岁突然罹患肺炎去世前,⼀直在准备出修订版,在原书上留下了不少批注,有些破折号标志的是他去世后由Julius Frauenstädt与Arthur Hübscher根据⼿稿增补的
版,在原书上留下了不少批注,有些破折号标志的是他去世后由Julius Frauenstädt与Arthur Hübscher根据⼿稿增补的内容。书中引⽤的希腊语、拉丁语、法语、意⼤利语、西班⽛语的诗句、格⾔与谚语,我主要根据Brahn的注释翻译,也参阅了E. F. J. Payne的英译本Parega and Paralipomena:Sho
rt Philosophical Essays (Vol. 1)(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4)与SabineRoehr 和Christopher Janaway的同名英译本(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4)。书中提到不少欧洲⽂化名⼈与典故,我根据的资料作了⼀些简短注释。书中引⽤的《圣经》章节,我采⽤圣经公会和合版译⽂。书中引⽤了⼀些西⽅⽂学名著,我采⽤现有中译本时⼀⼀注明了译者的姓名,谨此郑重感谢这些前辈翻译家。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