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每一个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陶行知先生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在于使生活发生变化,使生活变好的教育是好教育,使生活变坏的教育是坏教育。也就是教育应该引导孩子们过有意义的生活,通过教育使人们的生活变得美好幸福。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引领儿童从原生态的生活世界走进有创意的生活世界,帮助他们去寻、理解、体验、关注自己生活中有意义、有价值的内容,去感受生活美好的方面,从而生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其次,“过什么样生活便是受什么样教育:过康健的生活便是受康健的教育,过科学的生活便是受科学的教育,过艺术的生活便是受艺术的教育……好生活是好教育,坏生活是坏教育,好高尚的生活是高尚教育……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教育从本质上说是构建一种生活方式,想象一种教育,就是想象一种生活方式。我们试图通过学校课程的设置和实施,为学生们构建一种积极、健康、向上、有利于个性发展的生活方式,让孩子们过健康的生活、过科学的生活、过艺术的生活……受健康的教育、科学的教育、艺术的教育……为孩子们健康人格的形成、创造力的培养,提供环境和条件,这是课程设置和实施的目的。再者,“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我们
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的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全部生活。正如陶行知所说的“整个社会是我们的学校,全部生活是我们的课程。”这是课程设置和实施的途径和内容。如果站在这样的高度来审视孩子们的生活,作为教育工作者就会,非常认真地关注孩子们生活中的每个环节和细节,精心构建,但又不留痕迹,让孩子们在学校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还有,陶先生非常强调教与学、学与用、知与行的结合,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论。他主张以“做”为中心,把教与学统一起来,主张“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情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便怎么教。”这一理论的提出,确立了在教育过程中的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与实践,手脑联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培养出“手脑联盟”的人才,才是活读书,活用书,才是活的教育。
环境保护管理制度陶行知博大精深的生活教育思想,给东林人以深深的震撼和启迪。以现代生活为背景,继承和借鉴生活教育思想之精华,融合现代教育理论,构建生活教育课程体系,期待以课程的设置与实施来全面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培养一代健康的会生活、乐学习、能思考、勤实践、善创造的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创造者。生活教育已经成为一种理念来指导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教育必须基于生活,源于生活,为了生活,要充分关注学生作为人在学
英文寓言故事2020年中考日期校教育生活中的生命价值和生活质量,使学生在教育生活中自主走向积极向上的幸福的生活。
两处指向,学生现实的教育生活、课程生活;学生幸福的未来
点化和润泽生命是教育之核心,是教育之本。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并以提高生命价值为目的的活动。
生活化课程体系的建构直接关照学生的生命意义的生成与发展。其首先指向学生的真实的生活,关照儿童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人的整体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的实现,给儿童以快乐的课程生活。其次,学校生活化课程体系的实施指向学生未来的生活,努力为学生可持续的发展,为学生终身的幸福奠定基础。
儿童不只是一个未来的存在,他更是一个当前的存在。教育不仅要为儿童的未来准备,更要关心他们的现在。对于儿童来说,他们的受教育历程本身就是生活。以往我们往往只追求教育在未来的结果,而忽视教育自身作为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儿童们在与老师、同伴、课程教材、教育环境等等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自己的教育与课程。我们说,我们的课程是从
对时间
生活出发,是为了生活的,那么,首先就要让儿童过好他们的教育生活、课程生活。我们说,我们要让学生学习过一种健康、安全、积极愉快、有爱心有责任心、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那么我们的课程生活首先就应当是这样的。因而,学校努力创设和谐的教育氛围,时刻关注儿童生命的发展的需要,遵循儿童生命活动的规律,从科学世界走向生活世界、从科学方式走向生活方式。
教育不仅要关注人的现实生活,又要指向未来的可能的生活。小学教育具有基础性。这一基础不是升学教育的基础,而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在当今学习化社会之中,它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它要为人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使其获得生命可持续发展的可能。生活化课程体系就是想在儿童今天与明天的幸福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为每一个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
八大板快的生活教育课程
一、优美的校园环境给学生营造有意义的生活空间
我校校园面积不大,但它就像一本装帧精美典雅,内容丰富的立体的教科书。走进校园,
你一定能闻到淡淡的花香,浓浓的墨香,你一定会被校园内的一墙一砖一瓦所透露的人文历史气息与开放的现代教育思想完美融合所陶醉。
学校的中心文化广场,错落有致的假山上清泉潺潺流入一弯小池,几百尾红鲤鱼在水中追逐嬉戏,孩子们坐在小池旁的木凳上休憩。广场文化墙上浓缩着东林的历史、办学的精髓,草坪上的石头上篆刻着陶行知的儿童诗,人文自然和谐统一。
学校各楼层的主题大厅让人不由伫足。历史厅中的巨幅浮雕,校友长廊中陈列的校友的事迹仿佛在将东林的渊源历史娓娓道来,时时提醒新一代东林人牢记先贤嘱托,实践东林精神。以著名校友命名的“东林之星”实现着新一代与老一辈的对话。环保厅则警示着孩子们:环境保护刻不容缓,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科普长廊、生物角普及科学知识,营造浓厚的科学氛围。书画厅展示着孩子们的书画作品。音乐厅一边展示了学校音乐教师的风采,另一边则是现在东林“荫浏艺术团”学生演出的照片。英语厅打开了学生的眼界,带领学生走向世界,拥有国际视野。五层大厅,五个主题,将历史与现代融合,把中国与世界连接,促人深思,催人奋进。
校园各楼层设置了开放式书架,里面整齐地放置着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优秀的儿童读物。
午间、课间,这里成了孩子们遨游书海,享受阅读的快乐之所。教室前走廊的墙面上悬挂着一幅幅孩子的绘画、刺绣、书法作品,为孩子们提供了展示的舞台,让孩子们感受成功的喜悦。连楼梯也成了会说话的。每一阶楼梯都张贴着用英语书写的条幅,一句句礼貌用语、名言警句让孩子们每走一步都有感悟,有收获。楼梯上的小脚丫,则默默地提醒每一个孩子要养成走路轻轻,上下楼梯靠右走的良好习惯。各楼层墙围上的话语这可出自孩子们的口中,体现着小主人的意识和自我教育的力量……
漫步在东林校园中,仿佛时刻有人在问候你、提醒你、启发你,让你不知不觉间成了它们的朋友。校园和谐的环境为孩子们营造了有意义的生活空间,引领孩子们过有意义的生活。
二、良好的行为习惯奠基学生成功人生
好习惯的养成对一个孩子的一生来说至关重要,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他特别强调要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习惯。
以好习惯为主线编写《小学生生活指导》校本课程,让孩子拥有做人、学习、阅读、运动、休闲、卫生饮食、劳动、消费等方面的好习惯,形成每个年级好习惯培养序列。继承陶行知先生在生活中培养好习惯的思想,将好习惯培养贯穿于学生生活的始终,贯彻于学校德育工作和日常教学工作之中。从在校一日常规抓起:“一个问候”, “两个轻声”,深圳大学专业(说话轻轻,走路轻轻) “三处整齐”,(书包、文具盒、课桌内摆放整齐)“四项自觉”,(早读、午餐、劳动、自修)。
为好习惯培养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整洁的校园环境,无声地教育孩子们不随地吐痰、乱扔纸屑;一双双小脚丫,引导孩子们走路靠右行;饮水区的1米线,提醒着孩子们学会给人留下自主空间;每个楼层开架式书柜,让孩子畅游在书的海洋中,迎面吹来的是校园阵阵书香。教师言传身教,为孩子们良好习惯的养成树立了榜样。开展案例式校本培训,请专家作专场讲座,参观友好学校,规范了教师的行为习惯,促进了教师队伍的成长。
校内向校外延伸让好习惯成为孩子们自觉的行为。 “小手拉大手,文明除陋习”,将卫生好习惯带到家里,小手拉大手,让家长养成卫生好习惯,《焦点访谈》作了报道;孩子与家长一起观看学校在大会堂举行的新年音乐会,从着装到文明观看,小手拉大手,孩子和家长成为一个文明的观众,学会欣赏高雅艺术,享受文明给身心带来的愉悦,享受德育。
一天天磨练,一天天强化,一天天巩固,最终成为孩子的习惯。习惯内化为价值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给别人添麻烦,请让我来帮助你,相信自己我能行!”成就健康的人格,具备诚信、责任感、同情、尊重等品质,为孩子打好幸福人生的基石。
三、多彩的课堂生活启迪学生智慧人生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无论是在“课堂的生活”里,还是在“生活的课堂”里,我们首先要把孩子看着生命体,把教育的目的、过程和结果都与生命发展联系起来。回归生命、回归生活,到教育的本质属性。让课堂成为情感的培植地,成为思想驰骋、个性展示的舞台,成为创造并享受快乐生命历程。
跨越课堂界限,走向自然社会。“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 ,长期以来,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小学课堂形成了一道人为的厚实“围墙”这道“围墙”把学生圈在教室之内,让学生辗转在令人疲惫的、可以预知一切的课桌前,学生根本不快乐。我们的教师勇于打破这种定势,引导孩子们到生活中去体验,去积累,去发现,去运用。大自然、超市、银行、书店、军营、工厂……都成了孩子们快乐学习的场所,自然社会成了孩子们学习的大课堂。
跨越学科界线,走向综合教学。我们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整合的过程,我们应向学生呈现关于个人、自然、社会及其相互作用的整体世界,消除学科之间的隔阂,增强学科之间的沟通,有助于学生扩展视野及综合能力的提高。一年级美术《我乘大船去旅游》的教学,老师将美术与世界地理、人文等知识相融合,孩子们乘坐自己绘制的游船来到世界五大洲,再用彩笔描绘出自己的所见所闻,这节课,孩子们学到的不仅是勾线、涂,还学会了放眼世界,激发起学生探索世界的欲望,此时,美术成了表达孩子们对美好世界的憧憬和向往的独特方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跨越成人思维,走向儿童文化。课程是由成人计划实施的,因此往往以成人预设的标准将已成定论的知识或准则传授给学生,而忽略了儿童的喜好。让儿童文化走进课堂,散发着儿童文化气息的课堂必然是儿童所喜爱的。我们努力在课堂上营造一个属于孩子的精神家园,让学习世界成为儿童自己喜爱的世界。语文老师让学生创编《铁甲小宝》的故事,低年级的数学老师让天线宝宝、机器人走进课堂等等。我们全体教师牢记陶行知先生的教诲——“我们必得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蹲下来,走进儿童的世界,去理解他们,去指导他们、丰富他们,充盈他们,提升孩子们的生活境界。
课堂是一种生活,生活也是一个课堂。我们把课堂渐渐变成一个由活动与情感交织共生的生活世界,这个世界里,孩子们放飞思想,展现个性,启迪智慧与心灵。
四、浓郁的阅读文化构建学生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