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读后感10篇
《家》读后感1
  又一个鲁迅式曹雪芹式的作家。
  又一个安逸却悲剧的老婆子。
  我喜欢那个安逸得只是在自己的生活圈子里自得其乐的人老女人。
  当“我”从监狱里出来苦于不到房子的时候,遇到了玛特辽娜,虽然看上去不怎么样,但是却很让我满意的房子,就这样住下来了,于是通过他的观察,发现玛特辽娜的那些令人觉得安逸的性格,不开心的事情转移注意力就可以忘记——“她有一个恢复情绪的最可靠的办法就是劳动,……带着她特有的和善的微笑,对一切都满意了……”善良得连跛脚的小猫都耐心去养,能吃的东西不多,虽然也不太会做,但是总归是可以做出来的,还有她那悲惨的一生,和最后让人潸然泪下的结局……她是一个不会对物质有过多追求的人,帮忙的时候而获不说,关心别人倾尽所有,奉献着自己的东西,大肆张罗别人的事情,自己都舍不得的东西可以送给别人,宽以待人的和善,这正是我们所追求的那种“纯洁,朴实,善良。”然后这样的
人却拿不到抚恤金,家里破破烂烂,亲人都觊觎她的房子,于是在最后玛特辽娜惨死的时候,作者利用“我”写出了那些令人绝望的句子——“她(玛莎)又用祈求和期待的神情望着我,因为她既是玛特辽娜大半生的朋友也是这个村里唯一真心实意疼爱她的女人……”
  上帝总会眷顾那些善良的人的——于是,“仁慈”的上帝留给玛特辽娜一个有右手的尸体,“在那个地方还可以向上帝祈祷。”
  死了,玛特辽娜最后,死了,安逸的人离开了人世,虽然形式惨烈,结局心灰意冷,但是我相信玛特辽娜依旧不会在乎,因为正如作者说的,虽然她埋葬了六个儿女,却没有埋掉她平易近人的性格,即使格格不入也依旧为人家白干活,最后只剩下脏兮兮的白山羊和那只跛脚的猫咪……悲惨的事情总是发生,而那些因为人生平凡却默默奉献自己的人们,由此而闪耀着属于她们自己的光芒,我们需要这样的人,正如我们因为善良的人遭难而悲痛一样。如果没有了他们,这个世界究竟该用什么来衬托罪恶和肮脏?
  玛特辽娜没什么目标,没什么向往,平静过着生活,却依旧悲惨收场,上一次因为这样的人物而流下眼泪是那位白芳礼老人,当他交出最后的几百块钱的时候说着自己无法再去工作了的时候,我相信所有的人都会为之动容,这世界,太多让我们感动的人了。
  有一种良知叫索尔仁尼琴,有一种美丽叫玛特辽娜。
《家》读后感2
  说起书的味道,它不仅仅拘泥于油墨的清香,也不仅仅局限于淡淡的纸香,书之味是生活之味,是书中的酸甜苦辣,是书外的雨露阳光,生活少不了书,书亦是生活。
  我与《家》相遇是一个傍晚,夕阳的余晖洒在楼前一排杨树上,竟也闪着零星的光芒,秋风微拂,吹到正坐在书柜旁的我的身上,我亦如往常一样,挑选着书读。“《海底两万里》、《名人传》……”我随意地看着,指尖停在一本泛黄的书上。“《家》,会是写什么的呢?”随手翻开它那泛黄焦枯的书页,一种尘香拂面而来,夹杂着书柜里淡淡的木香,竟也让我觉得有一种洗去铅华之感。“啊!”我情不自禁地又仔细闻了闻,或许这就是《家》的味道。
  翻开书页,开头就是描写:“风刮得很紧,雪像扯破了的棉絮一样在空中飞舞”“已是傍晚,路旁的灯火还没燃起”。我脑海中浮现出觉慧觉民兄弟两人的背影,他们亲切和谐的谈话,华美的大宅子,青年们的笑容……与其说是在读字,不如说我在读画,作者的文笔着实细
腻,那一物一事的出现与发展,仿佛都在脑海中浮现,甚至于我能嗅到大宅古院里浮动的尘香。
  每天晚上,或三五十页,或一二百页,我总是伴着明月读书。《家》的语言很美,很轻,很细,就如同月光洒在地上一样铺在我的心上。当觉慧参加报社,共同游行时,我听到了他们的呐喊,也感受到了拂面的细雨;当琴在灯下读信时,我能听见窗外的蛙鸣,也能触到纸的温度。每每抬起头来,感觉整个世界都变化了,头上的灯似乎泛黄,窗外的月似乎更清净了,我久久无法从书中回到现实。《家》的文字,一点也不浓,就如清风流水,月光白云,淡淡地,但一直都在心中回荡。书融入了生活,书中的生活亦是我的生活。
  《家》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悲剧,亦是一种客观的评述,为了时代的发展,总有些事要发生改变,而改变又难免带来痛苦。巴老说:“我和所有其余的人一样,生活在这世界上,是为着来征服生活的。我也曾参加在这博斗里面,我有我的痛,我的爱,我的欢乐,我的悲伤,但我并没有失去信仰,对生活的信仰。”
  有时候,望着窗外的月亮,我时常会想,觉慧那一代人的生活是多么矛盾。《家》中所描绘的场景历历在目,那文字也氤氲在心里。一想到《家》,就仿佛闻到那清雅的木香,就
想起读书的日日夜夜,就想起书中人们的悲欢离合。这便是生活,这便是书。
  书也是生活。
家 读后感
《家》读后感3
  我从来都不喜欢描写封建时代关于大宅子故事的书,觉得读来味同嚼蜡。但是却有例外,家吸引了我。《家》一书写的是中国社会剧烈和巨大的变革一代青年的历程。觉新、觉民、觉慧三弟兄,代表三种不同的性格,他们出身在四世同堂,黑洞洞的大家族公馆中。
  家,是灵魂栖息的港口,是心灵停泊的港湾。它在我们生活中是十分熟悉的,也是分亲切温暖和睦的。然而在巴金小说《家》中高觉新一家却是每天都在明争暗斗,是为了争夺那点家产,正面以笑脸对着家人,转身却是在暗地里说对方的闲话这样的家,还是家吗?
  我觉得书中最有魅力的东西就是矛盾。主人公中觉慧一象征着一端,觉新连同老太爷一象征着另一端。关于觉慧的个性,第三回就已经明显了幼稚、叛逆、热情。刚在督军暑怀着满腔激情抒发了多时积累下的愤慨,却又在家里和老太爷吵上了一通。于是,觉新的话语在旁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实爷爷跟你说什么话,你只要不声不响地听着,让他一个
人去说,等他话说够了,气平了,你答应几个是就走出去不是更简单吗?好一次矛盾,好一次思想的撞击。
  有很多人因为黑暗而死,而那些留下的,那些在黑暗与矛盾中潜行着的人却分明有着一股激流在推动着。这股激流因为矛盾而真实,因为矛盾而珍贵,因为矛盾而深沉,因为矛盾而被赋于真正的内涵我又一次被感动了,因为就在那个年代,多少还有一个不小的体在这股激流中寻着新的自我,弥补着情感与思维方式的不足。在黑暗与矛盾中,那些被激流鼓舞着的人,有的勇敢地保护着自己青春的棱角不被抹去,有的即便被抹去了却又最终回;然而这其中最重要的,确是这股激流在本质上教着一代又一代崇高而理性地探求着所有的事与物,追求着理想,追求着自我价值的一种崭新的体现。因为追求,因为崇高,这股激流才永恒地感动着一代又一代,永不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