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崛起:读后感
⼤国崛起:英国读后感
英国的崛起是在⽐较开放,⾃由宗教的环境下开启的,⼀些科学家在这个时候敢于创新,标新⽴异,蒸汽机的发明者——⽡特,在当时,他的实验没有被世俗宗教所批判,没有被王室所阻挠,所以,这样的历史环境给⽡特提供了⾃由发明创造的机会于有利的环境,当他的实验成功时,利⽤到⼯业当中,使英国的⼯业飞速的发展,从⽽成为了第⼀次⼯业⾰命的领导者,时代的先锋者,⽆与伦⽐,把⼀些亚洲国家远远地抛在后⾯,⽽中国是闭关锁国的政策,殊不知外⾯的世界已经发⽣了开天辟地的进步,中国还⼀直处于落后封建的农业和基础的⼿⼯业。当⼀声炮响轰开了中国的⼤门时,这时的中国只能处于挨打的地位,⼀系列的侵占领⼟、赔款的条约接⼆连三的签订,那时,中国被轰醒了。
1588年,伊丽莎⽩继承王位时,从英吉利海峡那边,不断地传来了西班⽛和葡萄⽛航海家探险成功的发财消息,这个时候是⼀个寻求新⼤陆,成为海上霸主的时代,这对于雄⼼勃勃的伊丽莎⽩来说是⼀个挑战的机会,⼀个成为海上霸主的机会,她认为这个时代,谁抢到先机,接受新的思想,谁先抢到海上霸主的地位谁就会先发展起来,成为第⼀强国,⾃从英国以弱⼩的⼒量打败了西班⽛的⽆敌舰队后,英国顺理成章的成为了⼤西洋海上的霸主,⼜风骚了数百年。
还有,在伊丽莎⽩时期,她合理的处理了国王与庄主贵族的权利与利益,各个知道⾃⼰应该拥有什么,
做好⾃⼰的本分,这成为了不成⽂的法律,各个尽其所职。伊丽莎⽩的智慧与胆识不得不让我们佩服,从⽽她永远不会在英国⼈民的记忆中消失,乃⾄世界⼈民。每个国家的兴旺发达都离不开⼀个有魄⼒的国王。
在英国经济不稳的年代,伊丽莎⽩⼀世看到了海洋的潜⼒,明智的向海上扩充势⼒,以充盈国库。⽽⾯对当时的海上霸主西班⽛的声讨时,沉着的打退他们的舰队,并赶⾛了海上的马车夫——荷兰,从此谱写英国的海上历史。在⾯对和贵族们的关系时,看清了国家的局势,严格遵守⼤宪章的条例,和贵族们处在了⼀个微妙的平衡点上。伊丽莎⽩去世之后,英国陷⼊了内战,在那个混乱的年代⾥,英国⼈民在不断的摸索着新的,适合⾃⼰国家的管理体制,终于在光荣⾰命之后实⾏了君主⽴宪制度,⾛上了强⼤的道路。
同时,英国的⽂化,戏剧也深深的影响着世界,他的古典⽂化值得我们考究。
总之,《⼤国崛起》英国篇带给我的不仅仅是震撼,也是我更加了解了这个“⽇不落帝国”!
⼤国崛起:美国读后感
美国早在是英国殖民地时就对教育⾮常重视,到1775年,英属13个殖民地⼈⼝不过260万,但已仿效英国⽜津、剑桥等⼤学创办了哈佛、耶鲁等9所学院,教育环境甚⾄都强过今天的北京市。殖民地时期
的初等教育相当发达。北部⼏个殖民地以⿇省(Massachusetts)为代表,特别重视普及教育,当局曾于1647年发布法令,规定市镇中只要有50户居民就应设⽴⼀所⼩学,于是市镇学校在北部兴起。这种由地⽅当局办理、⼲预教育的做法,超过了其宗主国--英国的教会办学的⽅针,⼀举奠定国民素质的优势!
在这个世界,凡是受过教育的⼈⼏乎没有⼈不知道美国的《独⽴宣⾔》:“⼈⼈⽣⽽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些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命权、⾃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当我们热⾎沸腾地听着这⼈类史上最伟⼤的声⾳的时候,请不要忘了美国还有⼀个伟⼤之处,那就是《宪法》所标榜的以教育培养国家公民。为了普及教育,他们先是采⽤了英国的兰卡斯特导⽣制。1818年兰卡斯特本⼈还应邀到美国宣讲导⽣制。英国式的教育不能满⾜这个新国家对教育的要求。1843年,贺拉斯? 曼(Horace Mann,当时任⿇省教育厅长)考察德国,才引进了当时普鲁⼠的教学制度,同时⼤⼒宣传卢梭、裴斯塔洛齐等欧洲教育家的思想,美国各地的⼩学遂开始采⽤西欧最先进的教学制度。
南北战争以后,美国⾼等教育的发展步伐迈得更快,这期间新成⽴的⼤专院校就有⼆百余所! 它⼀⾯学习当时欧洲重视学术的样板——柏林⼤学,于1876年创设约翰?霍普⾦斯⼤学,建⽴⼤学研究院,致⼒⾼深的学术研究;⼀⾯根据国会于1861年、1890年所通过的⼆个《摩雷尔法》,由国会拨地、拨款资助各州⼤办农(业)⼯(艺)学院,很快培养出⼤批适合⼯农
业发展需要的专门⼈才,当今举世闻名的⿇省理⼯学院、康奈尔⼤学由此⽽来。⼯农学院初办时,由于众多贫苦学⽣求学其中,曾被讥为"牧⽜娃学院",在⾼等教育的"平民化"⽅⾯⼤⼤领先于欧洲。事实证明,穷⼈的对财富的渴望远远⾼过富⼈⼦弟!这就为美国造就了⼀批敢于冒险和创新的⾼知识⼈才,当他们对财富的渴望的欲⽕被点起,那就是⽕⼭,那就是海啸,那就是第⼆次⼯业⾰命的⾼-潮!
南北战争以后,公⽴中学本来是兼顾学⽣升学与就业两⽅⾯要求的4年制综合中学,由于此时学⽣逐年猛增,准备升学者⽇少⽽准备就业的⽇众,所以逐渐以职业准备为主要职责,课程随之发⽣变化,加强⾃然科学和实⽤科⽬,这是美国中学的显著特点。公⽴中学逐渐以职业准备为主要职责,课程随之发⽣变化,加强⾃然科学和实⽤科⽬,这是美国中学的显著特点。不仅如此,1880年⿇省理⼯学院创办了⼯业中学,1888年明尼苏达州⾸创农业中学,此后各种职业中学不断⼤量涌现。欧洲⼈由于世俗观念⽽不喜欢职业中学,以"⽣来平等"为信念的美国⼈则没有这种历史包袱。职业中学造就了⼀批实业家和发明家,第⼀架飞机的发明家莱特兄弟就是他们中的⼀员。
据统计,1870-1940年,美国⼈⼝增加了3倍,⽽中学⽣则增加了90倍。当时的⼝号是:"中等教育为所有适龄青年敞开⼤门",到1918年时美国⾼中已发展到2万多所,⽽12亿⼈⼝⼤国的中国到1998年才有1万多⼀点的⾼中。由此可见,美国的⾼效率、⾼技术、⾼产出靠的是科技,靠的是先进的教育。今天,美国基础教育的⽅法在杜威式教育法的基础上⼏经改进,教育
的⼝号是:"不让⼀个孩⼦掉队",各州都将40%的税收⽤于教育。上世纪80年代垄断着⼤约70%左右的专利发明,70%以上的诺贝尔⾃然科学奖,奥运会奖牌总数第⼀。
“2061计划"是美国促进科学协会联合美国科学院、联邦教育部等12个机构于1985年启动的⼀项⾯向21世纪、致⼒于科学知识普及的中⼩学课程改⾰⼯程,它代表着美国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改⾰的趋势。为此计划,美国动员了800多位科学家、企业家、⼤中⼩学教师和教育⼯作者参与了这项再造青少年智慧的宏⼤⼯程。他们总结战后科学、数学和技术领域的深刻变⾰和未来发展趋势,汲取美国80年代以来教育改⾰的成果,打造21世纪新的美国⼈。
⼀个居安思危的国家才有资格谈论谁是第⼀!
⼤国崛起:⽇本读后感
这是太平洋西岸的⼀个岛国,与亚洲⼤陆隔海相望,⼟地贫瘠,资源匮乏,⼈⼝⽼龄化严重,⼏乎每⼀天都遭受着地震的袭击,任何时刻都有遭逢台风和海啸的可能——这样⼀个在天灾⼈祸中本该苟延残喘的岛国,却曾⽤他的铁蹄踏碎了亚洲的许多国家,其野蛮和凶残不亚于纳粹,让世界为之震惊;⽽今的和平年代,这个弹丸之国则以其严谨精致的⼯艺,时尚精巧的商品,细腻美味的料理⼜⼀次席卷整个世界,我们把这个岛国叫作“⽇本”。
作为⼀个接受了⼗余年社会主义教育的学⽣,提起⽇本,许多⼈知道更多的是七⼗多年以前其发动的那场惨绝⼈寰的侵华战争——仇⽇思想,从我们接受教育的那⼀天起便⽆孔不⼊地钻进我们的脑海,根植于我们的魂灵,影响着我们的⼈⽣。
当历史的风烟早已散去,亚洲⼟地的疮痍也逐渐愈合新⽣,那段刻⾻铭⼼的国殇早已成为⾻髓⾥被⼑劈斧斫出来的⼀个胎记,化作基因链⾥不知名的⼀串密码——低头⾃忖,是否更应该从⽇本的崛起中反省,泱泱中华,何以为如此蚍蜉所欺?我想,《⼤国崛起·⽇本》给了我们⼀个不错的答案。
每每看到书上将中国描述为⼀个地⼤物博,⼟地富饶,⼈民智慧勤劳的国家时,总会禁不住发⾃内⼼地⼀阵战栗——华夏民族,正是因为⾃恃上天毫不吝啬的厚爱才会⼀直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不肯醒来。与中国相⽐,⽇本实在是个不幸的国家,孤⽴海上,莽莽四望,只看得到⾃⼰脚下再不能更贫瘠的荒⼟;⼈民在各种天灾中只为⽣存,更不要去谈追求更多,危机感如猛兽时时刻刻匍匐在⾝边,似乎⼀凝神都能听到死神的呼吸——正是这种孤⽴⽆援的危机感,造就了⽇本⼈坚毅谦虚的性格。他们⽐任何⼈都明⽩⽣存的不易,合作的重要,坚持的⼒量。这样严谨的态度,亦成就了今天⽇本企业的辉煌——佳能,尼康,松下,三菱……数不尽的⽇本产品销往世界各国,并因其精湛的做⼯获得好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本⼈靠⾃⼰的严谨获得世界的信任,继⽽赢得财富,于世界⼤国俱乐部中占领了不可⼩觑的⼀席之地。
⽇本的崛起,得益于⽇本不断学习,不断尝试,不断创新——从中国的盛唐开始,⽇本就开始到中国来学习儒学,医学,佛学,茶道,围棋等等,吸收了⼤量中国的⽂化成果,从⽽⾛上了以中国为师,仿效中国发展的道路,坚持以这个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为⽬标;后来,鸦⽚战争的炮⽕惊醒了沉睡的中国,美国的⿊船也轰裂了封建⽇本沉重的国门,⽇本⼈意识到闭关锁国只能导致国家⽇益衰落,转⽽向西⽅寻求更先进的⽂化,吸收西⽅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上强国之路。如果说⼤化改新使⽇本从愚昧的奴⾪制社会发展成封建社会是中国的影响,那么明治维新使⽇本从落后的封建社会步⼊资本主义社会则是西⽅社会的贡献——这两次极具划时代意义的改⾰,都使得⽇本经历了改天换地的发展。
其次,⽇本重视科技教育,注重对⼈才的培养——⽇本⼈强烈的学习欲望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本重视教育的历史可上溯到明治维新时代。早在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学法令》时,就在《学制布告》中提出了⼀个⾮常明确的⼝号,要在全国做到"⾢⽆不学之户,家务不学之⼈",接着,1886年明治政府宣布在全国实施义务教育,⼤约经过30年的努⼒,终于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了初等教育,其速度之快在世界教育史上是⾸屈⼀指的。⽽且从年代上看,⽇本也是世界上最早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美国早4年,⽐法国早10年。“1871年12⽉23⽇,⽇本横滨港。4500吨的美国商船“亚美利加号”缓缓驶出港⼝。甲板上,⽇本使节团成员向送⾏的⼈挥⼿告别,驶往美国旧⾦⼭。这是在⽇本历史上⼀次划时代的远航,使节团在欧美历时近两年,但是其结果却影响了⽇本的近现代历史。”(摘⾃《⼤
国崛起·⽇本》第⼗节维新1)新政权是在和战争中诞⽣的,这样的⼀个新政权,是此后⽇本腾飞的重要保证。
同时,⽇本何尝不是幸运的。恰逢世界⼯业⾰命的⼤潮流,抓住了第⼀次⼯业⾰命和第⼆次⼯业⾰命的机会,致⼒于发展⽣产,促进经济的腾飞——在明制治维新时期,⽇本⼤⼒发展⼯业,为⽇本以后经济的发展和腾飞夯实了基矗不得不提的,是这其中包含着的⽇本⼤和民族的凝聚⼒,这种不惧牺牲,坚持不懈,敢于拼搏的“武⼠道”精神可敬⽽可怕——可敬于其改⾰时的铁腕热⾎,可怕与其战争时的残忍暴虐。我曾看过美国⼈类社会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所撰写的《菊与⼑》——恬淡静美
的“菊”是⽇本皇室家徽,凶狠决绝的“⼑”是武⼠道⽂化的象征,这种⽭盾,也正是深深根植于⽇本⼈⾝上的特质,其教育⽅式也成为⽇本⼈性格两重性的最重要原因。他们⼀⽅⾯谦虚严谨,精益求精地制造着世界上⾸屈⼀指的电⼦产品,⼀⽅⾯⼜近乎变态地有着让⼈难以理解的⾊情与暴⼒⽂化;他们⼀⽅⾯描绘出动漫世界⾥温馨美好的⽣活图景,⼀⽅⾯却⽆法承受社会的压⼒选择⾃杀;他们⼀⽅⾯开放到吸收各种新潮⽂化,⼀⽅⾯⼜传统到男尊⼥卑……这都是⽇本当下的社会现状。
在我看来,⽇本是⼀颗光鲜的洋葱,蜡质的外⽪带着妖艳的光芒,可⼀层⼀层掰开,刺⿐⽽⾟酸,到最后,是空⼼的。⽇本的⽂化是⼀颗洋葱,没有⾃⼰的源头,只是靠着不断的学习吸纳包裹住⾃⼰脆弱的空⼼,却⽆法⽤这种表象将⾃⼰充实。看似光鲜的今⽇⽇本,当被⼈们⼀层层剥开它的表⽪,何
尝不是⽇本⼈民为了⽣存苦苦挣扎的⾟酸,这样的刺⿐⽓味,让剥开的⼈流泪,何尝不让⽇本也为之苦痛呢?如今,再提及对⽇本的仇恨或许过于愤激,可历史也不能被遗忘,当我们看着不敢⾯对历史的⽇本⼈时,为什么不想想⾃⼰?——这样⼀个贫瘠潦倒,苟延残喘,没有历史渊源的弹丸之国都能获得今⽇的辉煌,我巍巍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数不尽的灿烂⽂明,为何还未⾛出历史的烟尘?三省吾⾝,是否还沉沦于黼黻烟霞的迷梦?七⼗年前,警钟犹在响,绕梁不绝,只望我中华亦能崛起,不让警钟变丧钟!
⼤国崛起法国读后感
法国,55万平⽅公⾥的国⼟,使它成为欧洲的天然⼤国;巴黎,⽂化、艺术之都,让每⼀个喜爱历史的⼈都流连忘返。法国是我很喜欢的国家之⼀,三次法国之⾏,法国⼈给我留下的印象是浪漫、开朗、⼤⽅、热情,颇具亲切感。
⼤国崛起法国篇重点介绍了1789年法国⼤⾰命前后社会变⾰,及此后法国陷⼊长期社会动荡的情况。1789年之后不到100年时间⾥,法国经历了四次⼤规模的⾰命,两个帝国,两个王朝,三个共和国。激烈⽽反复多次的⾰命是⼀把双刃剑,它在改造社会的同时,消耗着法国的⼈⼒、物⼒、财⼒,动荡的局势使经济发展缺少必要的、稳定的社会基础,法国的⼤国之路因⽽变得格外曲折。
编者拿法国与隔海相望的英国作了⽐较:统⼀的民族国家开始出现,英国是1485年,法国是1589年;
开始进⾏由专制⾛向民-主的社会变⾰,英国是通过1688年的光荣⾰命,法国是通过1789年的⼤⾰命。相对于两个100年的时间差⽽⾔,影响两国更⼤的变⾰⽅式的不同:在法国经历着百年动荡的时刻,以和平⽅式完成社会变⾰的⽼对⼿英国已经在进⾏⼀场⼯业的⾰命。在这⼀轮的国家竞争中,法国遗憾地错失了时机,不得不始终居于“第⼆”的位置。看到这⾥,我不由得想起了中国与⽇本这两个同样是隔海相望的国家,⽇本的明治维新是19世纪,中国的改⾰开放是20世纪,两者也相差了100年,如果中国政府能认真、耐⼼地学习其他强国的崛起之路,吸引他们的教训,强国梦想⼀定会实现的。
家 读后感法国在17-18世纪中涌现出许多思想家,他们给世界留下了⼀部部经典之作。其中有:笛卡尔的名⾔“我思故我在”和《⽅法-论》、《形⽽上学的沉思》、《哲学原理》等;伏尔泰的《哲学通讯》、《⽜顿哲学原理》等;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即三权分⽴⽅式保障公民权利说);狄德罗编撰的《百科全书》。
书籍变形象地将历史上曾经的辉煌、荣誉、⾎战前⾏和繁华散尽形象地在⼤众⼼⽬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将历史反思从精英的书斋挪移到草根⼤众思考的有益尝试。
它⼤概是:葡萄⽛在14世纪末打败了西班⽛,当时领导打赢战争的葡萄⽛国王是若昂⼀世,他的⽼婆是英国公爵之⼥,他的长⼦杜亚尔特是后来的国王,三⼦恩⾥克是地理⼤发现的⿐祖。
哥伦布发现美洲是1493年,当时的西班⽛双王是费尔南德国王和伊萨贝尔⼥王,葡萄⽛国王是若昂⼆
世。
西班⽛双王费尔南德国王和伊萨贝尔⼥王的长⼥是胡安娜,幼⼥是凯瑟琳。
胡安娜的⽼公是普利普,博⾉第公爵。普利普的爸爸是罗马皇帝马克西⽶利安⼀世,妈妈是勃⾉第的玛丽亚(哈布斯堡家族)。胡安娜后来成为⼥王。她的⼉⼦是查理五世,凯瑟琳是查理五世的⼩姨。
凯瑟琳的⽼公是英格兰国王亨利⼋世,他们的⼥⼉是玛丽.都铎,亨利⼋世有6个妻⼦,留下三个王位继承⼈:玛丽.都铎、伊丽莎⽩和幼⼦爱德华。
查理五世接受哈布斯堡家族的教育,他的弟弟斐迪南接受了西班⽛教育。查理五世后来继承了西班⽛和神圣罗马帝国遗产。查理五世当国王的时候,法国国王是佛朗索⽡⼀世,⼟⽿其苏丹是苏莱曼。查理五世的妻⼦是伊萨贝尔,她的哥哥是当时的葡萄⽛国王若昂三世。
查理五世和伊萨贝尔的⼉⼦是普利普⼆世。查理五世将德意志给了他的弟弟斐迪南,将西班⽛给了他的⼉⼦普利普⼆世。普利普⼆世掌管西班⽛后,⼜因为若昂三世的去世,继承了葡萄⽛。
英格兰国王亨利⼋世去世后,爱德华继承王位,6年后去世,玛丽.都铎成为玛丽⼀世。玛丽⼀世嫁给了普利普⼆世,从辈份上玛丽⼀世是查理五世的表妹,普利普⼆世的表姑。
后来玛丽⼀世去世,伊丽莎⽩⼀世继承英格兰王位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