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读后感
家庭教育读后感(精选5篇)
陈鹤琴是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我国幼儿教育的奠基人。而陈鹤琴老先生所著的《家庭教育》一书,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把家庭教育实践与科学紧密联系结合的
开拓者。虽然我们还并未成为家长,但细读这本书,也能收获到许
多感悟,对我们的专业实践也有许多启发。
《家庭教育》一书对于如何教养小孩讲得详细入微。不仅包括养育方面孩子的吃喝拉撒,更包括教育孩子的待人处事方面,用朴实
的文字、生动的事例指导家长应该如何正确教养孩子。例如在讲到
游戏与玩物时,陈鹤琴老先生建议家长应当谨慎挑选,保证孩子的
安全,让孩子学会在游戏中成长探索,确保孩子身体和心智健康的
发展;又例如在责罚方面,陈鹤琴老先生提醒各位家长应理性思考,避免意气用事,教育孩子用积极
的暗示比消极的命令好得多,比如
孩子字写得不好,不要去全面否认,而是告诉他那几个字写得特别好,剩下的字也请像这几个字一样写得工整规范。
看这本书时,突然想起小时候犯了错,妈妈总会告诫我:“小心爸爸回来教训你。”我想,在现在的大部分家庭教育中仍是存在这
种情况。这就好比戏剧,一个唱红脸,一个唱黑脸。妈妈总是扮作 家 读后感
红脸,给予你慈母的爱,而爸爸总是扮作黑脸,给你严父的威严。
可是大多数家长都没有想过慈母的爱并不能消除严父带来的伤害。《家庭教育》一书告诉我们爸爸并不是大老虎。父亲是孩子力量和
勇气的依靠,不要随意用父亲去恐吓孩子,孩子做错事后不要就对
他说:你再不听话,你爸爸回来教训你!这样子只会将孩子推得更远,对父亲产生天然的抗拒感。
陈鹤琴老先生在《家庭教育》一书中提供了诸多养育孩子的方法,这些方法浅显易懂、容易掌握,但我们知道,教育孩子是一门大学
问。陈鹤琴老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活教育”理论,这一理论
思想在此书中也多次渗透与体现。“活教育”就是强调教育与生活
实践、社会现实紧密相连,譬如现代教育所提倡的"素质教育”,都
是为了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正确认识孩子好游戏、好模仿、好奇、喜欢成功、喜欢野外生活、喜欢合、喜欢称赞的年龄特征,正确把
握孩子的心理,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活”的教育。就好比,孩
子喜爱游戏,成人就应多多创造条件并鼓励孩子参与,提供合适的
玩伴、衣着以及各种“活”的、安全健康的、易于激发创造力和想
象力的玩具。大自然、大社会就是我们的活教材,在教养孩子的成
长过程中,父母应多多带孩子到户外去,而不是关在家里,怕孩子
弄脏衣服、受伤、受累或受凉感冒,而是在确保孩子的安全健康的
前提下,让孩子多去探索、多去感知。因为,生活才是孩子成长最
好的环境。
“做父母”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家庭教育》这本书为广大成人提供了一个借鉴。这本书教育父母不仅是要给孩子一个健康的身体,更是要给孩子一个健康的人格。
读了这篇文章,我有很多感触。作为家长的我们,责任是多么的重大。不仅要在平时做到言传身教,而且在学习上也要帮助她,鼓
励她,和她一起努力共同进步。孩子的学习,不仅依赖于孩子自身
的探索,教师的辅导,也需要家长的参与。家长比任何人都了解孩
子的兴趣与个性,更有可能参与到孩子的学习过程中来。在帮助孩
子学习的同时我们也提高了自己。另外,在生活上要培养孩子良好
的行为习惯,改掉坏毛病。
作为家长要以身作则,给孩子做榜样。现在正是孩子的关键时刻,我要克服一切困难,帮助孩子度过
重要的六年级。我的女儿,你也
要多争气一点,勤奋再勤奋,妈妈和你一起加油!加油!
《家庭教育》里的《为孩子选一所好学校》一文,阐述了一些独到的见解和观点,分析了其中的利与弊。这将为许多即将步入小学
的孩子的家长们,提个醒,作个建议,供家长一个参考。不一定要
上名校,上寄宿班。以为上了这些学校,孩子的前途就锁进了保险
箱。将来一定会出人头地。殊不知,不适合孩子的学校制度,反而
会使孩子拔苗助长,适得其反。譬如,要就近择校,这样就不会把
宝贵的时间浪费在路上,路上安全也是一个问题。有心理恐惧的小
孩也不适宜上寄宿班,因为小孩更没有安全感,反而造成更多的心
理负担。都说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大要素,只要让孩子从小培养起对
学习的兴趣,那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先天的固然很好,但后天培
养更重要,与其在东奔西走,千方百计想尽一切办法要进名校,择
名师,还不如加强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多培养一些他自身对学习的
兴趣。
《家庭教育》中的《智慧父母》不能不提,这些在教子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按照书中的方法基本能得到奏效。还有《家长学校》,《幼儿发展》等等,看了都获益匪浅。还有《巧手妈妈》,《小制作》,《家庭医生》,都是值得一看的好栏目。希望以后能读到更
精彩,更实用的《家庭教育》。来共同提高对幼儿教育的认知能力,为他走向健康的人生之路打下良好的基础,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此书系我国现代著名儿童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于1925年著成出版,至今再版20余次,可谓经得起历史考验,日久弥新。
本书用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实际经验的语言介绍了儿童的心理,列出了若干的教导原则与方法。详细讲了卫生习惯、游戏、害怕与哭、接人待物、责罚和创造良好环境。即尊重孩子,又符合国情实际。
例如,针对孩子独自睡觉一事,陈先生这样说到——“做父母的不应当因为小孩子不肯独自睡就去抱他(很多父母祖辈很不愿或者
说很怕孩子哭,一哭就抱,一哭就哄骗),也不应当听他哭不去睬
他(也有些父母以为这就是好的教育方法,狠下心让孩子一个人哭
到昏睡过去。福爸的同事就曾让1岁多的孩子一个人哭了2个小时,哭睡了),应当用种种方法去安慰他使他独自睡去(其实何止对待
独睡问题,对待孩子的多数问题都可以采取这类方法)。假使我让
他去哭而不去安慰他,他虽然因为哭的疲倦会睡的,但是他的心境
是很不安宁的。我用这种方法去教育他(即让他哭一阵子,过去抱
抱他歇一下,如此几个晚上就能独睡了),一方面使他知道他应当
独自睡的,一方面使他心里觉得很安宁,这种方法是宽猛并济的,比较纯用硬逼的方法是好得多了。”
对于孩子的提问,书中说——“我们做父母的不要拒绝小孩子的问题,也不要以‘有问必答’的方法对付他。我们应当利用他的问题来实行我们的理想教育。”如何利用问题来施行教育呢?书中举了个例子——5岁的孩子同父亲去散步,看到有个小孩放风筝,就问父亲那个小孩在做什么。父亲说你要去看看
吗,就同孩子一起过去看。走到近前,父亲说那个在空中的真好看,你看那小孩子手里拿了什么东西,要走近看一看吗。孩子离开父亲走到那个小孩子旁边,看到了他手里的线,回来告诉父亲是线。父亲又问你要同那个小孩子那样做吗。孩子说要,父亲就领他去买了纸竹等材料,回家做了个风筝给他,第二天一同去放风筝。这比起直接回答孩子的问题不知要好多少倍。
对于阅读的评述,可谓点中做父母的死穴——陈先生在东京,看见黄包车夫在没有生意的时候看报纸,还是英文报,并且告诉陈先生报上说现在上海很厉害。不禁感叹道“一个黄包车夫竟然也爱看报,这种习惯多么好!这种习惯,影响着小孩子多么大!试问我们中国的家庭怎么样?我们的社会怎么样?不少受过教育的男女除了学校之后,对于看书,也都没有大的.兴味,好像书是属于学校的,于本身的职业,于本身的修养,于本身的娱乐,是没有多大关系的。实在要叹有血多人对于世界大事的认识程度是非常浅陋的,就是对于国内的事,也不甚关心,什么各种科学上的新发明,史地上的新发现,都置若罔闻。这种环境,怎样能引起小孩子喜欢看书阅报呢?”说来惭愧,回顾我工作8年间的买书记录,除了在读研究生时为了写论文,买过100来块钱的书外,到了有孩子前就没买过几本书。感谢孩子的降临,那种使命感促使我重新与书结缘,2年多陆续购进了5000元的书,大多是家庭教育和童书,少部分是饮食健康家政的书。有朋友问,买了那么多书,有时间看吗?有!时间从来不缺乏,只是看怎么用和用来干什么。怀孕和产假期间,我在床头、洗手间、客厅都放置了若干本书,走到哪看到哪,就是坐在饭桌前等齐家人开饭前我也可以看上几段文字。刚开始看书,分不清好坏(指的是作者的独创性,观点合理否),但当积累了一定
的阅读量后就能自然而然分辨出了,不再从头看到尾,遇到不好的书,略看几眼便打入冷宫,省出来的时间就去看好书了。正是有了
这些明人智者的言辞,才把我从一个粗陋的母亲引入了正确的道路,甚至还能够为身边的朋友育儿给出合理有效的建议。这种成就感远
比我的代码通过测试来的强烈的多!
书中用整章篇幅讨论对孩子的体罚问题,他的结论是:如果做父母的自身受过良美教育并能施良美教育于子女的,体罚当然可以免用。但是普通的父母虽不应常常鞭挞孩子,然有时也可能用到。如
果能用别的良法指导孩子那是最好不过,如果不能用别的良法而不
得不用体罚,也要善用。陈先生非常忧虑一般做父母的不知道怎样
责罚孩子,以致损害孩子和自己的人格。他详细列出了责罚小孩子
的条件,真的是用心良苦。
这本书是陶行知先生推介的,他写道“愿与天下父母共读之”。里面的确有很多科学的教育方法。看来其实在我国不乏善育人者,
只是少了善学育人者。再好的老师也只能带动周围少数的家庭,我
们不能把孩子的希望完全寄托于名师名校,关键还是做父母的自身
努力,施以良美教育。所以,父母们哪,甚至祖父们哪,如果你们
想要教育孩子,请先教育自己做好(祖)父母,拿出对生命的崇敬,拿出谦卑之心态,从读书开始学习吧!
近日,拜读了我国现代着名教育家、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陈鹤琴先生的《家庭教育》一书。此书分十三章,以浅显平实的语言,
阐述了儿童的心理特点以及为人父母者如何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
书中陈鹤琴先生运用了一百多个案例,而其中绝大多数案例都是有
关儿子一鸣的。从所举事例可以感受到,陈鹤琴先生在教育子女上,非常用心、细心而有耐心,其程度超过许多的母亲。陈鹤琴先生对
自己的子女进行了长期的观察试验,探索出了一条科学的家庭教育
道路。
陈鹤琴先生指出,“对于教育小孩子,做父母的应当在小孩子面前取同一态度。”此话说得不无道理。在不少家庭里,在教育孩子
的问题上,大多采取的是这样的作法: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
一个对孩子怒气冲天,大发雷霆,一个却对孩子好言相劝,哄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