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春,本来是自然界的一个季节概念,本文却赋予它以感情和生命,作者朱自清先生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抒写出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曲春的赞歌。春天是学生熟悉而喜爱的季节,他们都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这篇文章语言口语化,平易好懂,节奏明快,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在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是这节课的主要目标。教学理念体现如下:
强调学生自我的阅读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加大语文阅读量和口语交际环节,重视培养语感。”还强调“要加强朗读,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将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去“读”,在“读”中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和人文内涵。
②联系现实生活。充分调动学生在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所悟来阅读本文,并思考为什么面对同样的景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体现新课程的“大语文观”,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语文,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③重视互动合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平等、融洽交流讨论的互动合作,引导学生在互动合作中自主构建探究问题、发现解决问题途径的阅读方式,并逐步学得合作技能。
二、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四、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感情。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
3.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青春的感情,为理想而奋斗的品质。
五、教学重点
一字一句细读文本,品读出其中意味。
六、教学难点
体会平凡的景中所包含的生活诗意。
七、教学准备
1.教师做好多媒体课件。
2.学生收集与“春”有关的成语、俗语、谚语、诗句或歌曲。
八、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①首先请同学们闭目想象一分钟(播放班得瑞的《春野》),请问你眼前展现的是哪个季节的美景?
②师引:记得诗人雪莱曾说过一句话:“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刚才的闭目想象,让我们回到了春天,春天道了,我们得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首先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热身运动”:请你说出与“春”有关的成语、俗语、谚语、诗句或歌曲。
③生各抒己见。
(二)解题
①师引:如果请你画一幅春天的画,你准备画些什么?(生答)
②师小结:看来,同学们眼里的春天是十分美妙而又充满诗情画意的。朱自清先生对“春”也是情有独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到朱自清笔下的春天去走走看看。
③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朱自清。(学生介绍完后教师出示朱自清PPT)
(三)教师范读(放配音音乐)(或听朗读音频)
生独立思考:①课文描绘了哪五副春景图?
②“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什么情感?
(四)学生整体感知,回答思考题①和②。
(五)研读课文
师引:你最喜欢文中的哪幅图或文中的哪些语句,读一读,品一品,说一说。
第一步:自由地、大声地在座位上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第二步:与同桌比赛,谁读得更好?
第三步:与前后桌合作,选择相同的语句来朗读比赛,并推选优胜者。
第四步:每个合作小组选派优胜者,来挑战其他合作小组的优胜者;其它小组成员均为评委。
(完成以上步骤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评委评说前,可让朗读者先来谈谈自己这次朗读的感受或说说自己的优点与不足。
2.朗读者在评委评说后,可让朗读者在其指导下重读一遍,看看在语气上、重音上、节奏上、感情上有无进步。
3.必要时教师可针对某一句范读,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提高朗读和鉴赏水平。)
(六)拓展延伸
春教案1.师引:读完全文,你能用一、两个词来概括一下朱自清笔下春的特点吗?
2.学生各抒己见。(提示:生机勃勃的、春意盎然的、充满活力的、绚丽多彩的、柔和美好的、长们充满希望的、令人振奋的等等。)
(七)结束语
同学们,春天是美好的,令人向往的,但春天也是短暂的,稍纵即逝的,生命的春天也是短暂的,愿同学们珍惜青春,珍惜自己的花样年华!
九、课后反思(教学后记)
教了二十年的语文课,朱自清的优美抒情散文《春》,已不知教了多少遍了,教材熟得都能背诵了。本节课我尝试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代替老师的分析的方法教这篇课文,效果不错。
我要求学生按“理读—品读—悟读”的步骤来欣赏这篇课文。
第一环节是理读---构思之美。闭目想象后,让学生回忆背诵古诗中有关描写春的诗句,这些诗文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得课堂教学容量增加了;同时让学生感性的认识到,春天历来是人们歌咏赞美的对象,春天在人们心目中,是值得永远向往的、盼望的季节,学生的爱春之情油然而生。接着整体感知课文,划分课文的结构,让学生感受到这篇散文的构思之美。而后要求学生出难懂字词、句。这下可热闹了,学生提问的可多了。有的学生问:“‘花下成千上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的‘闹’能否换成‘叫’?”“作者为什么要把春天比作健壮
的青年?”“文章最后三段为什么不合成一段?”“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为什么还要写人?”“‘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的含义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说小草是‘偷偷从土里钻出来,’而不是正明光大的?”在老师的点拨下,问题一个个被同学们相互解答了,课堂氛围异常热烈。
 第二环节是品读---语言之美。让学生任意寻自已觉得最精彩的地方朗读几遍,然后用了这样一个句式“________段(句)好,好在________“要求学生从词、句式、修辞的角度,从写法、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评点,我先用了“春草图”做示范。学生分析评点得非常好,以往教《春》时,一段段的分析讲解,学生不感兴趣,教师也教得很累,用了这样的句式,学生不仅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还学会了欣赏、分析。最后让学生仿说“春天像……”这时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了,一句句优美的比喻句从学生口中飞出:“春天像一个仙女,婀娜多姿。”“春天像一本百看不厌的书,每看一次都令人兴奋。“春天像一首歌,一首欢快的歌。”“春天是一幅画,五彩缤纷。”……
第三环节是悟读——情感之美。先要求学生选择自已最喜欢的小节背诵。然后选取自已最喜欢的一幅春景图,按文字描写,画成图画,可以加上自已的相像,再上台把画展示并解
说。学生们用彩笔画出了一幅幅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由文字变成图画,学生再次感受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点拨学生应注意观察事物才能写出文情并茂的文章。
三个环节,课堂氛围一直很热烈,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一改过去课堂那种沉和状态,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在这三个环节中,学生不仅掌握课文的内容,还悟得了如何学习抒情散文,学会仿句,学会欣赏、分析,这是以往教学中所不能得到的。
通过《春》的教学,使我深深体会到,过去语文教材中的存在许多问题中,最主要的是没有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学生不是自主地学习,而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这样的地质学毫无生气,学生自然没有兴趣,更谈不上提高教学效率和培养学生的素质。正如新课程所提倡的一样“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地,自觉的操练、学以致用,才能较为扎实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基本技能。教师要巧妙设计、创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行动的自由。”学生就可以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