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教学设计(优秀9篇)
春望教案 篇一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内涵,熟读背诵。
    2、深入理解名句,品味、鉴赏诗歌语言。
    3、领略诗人深沉的忧国忧民情怀。
    学习重点:
    理解诗歌内涵,有感情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忧国忧民情怀。
    学习难点:
    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品味、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学习方法:诵读
    教学环节:一、激情导入二、出示目标
    三、知人论诗四、初读感知
    五、复读解意六、品读悟情
    七、拓读识人八、课外练习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知人论诗
    唐朝是中国诗歌的鼎盛时代,在盛唐的诗坛,矗立着两座不朽的丰碑,分别是浪漫主义的大师李白和现实主义的大师杜甫。我们的大师从一张薄薄的书页上站起来,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一袭古装,长发飘飘,风姿万千今天我们一起走近杜甫,从他的名诗《春望》中,去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屏幕上展示课题,板书课题)
    一起来看一下学习目标(出示目标,齐读目标)
    过渡语:学习诗歌首先要了解作者,了解他生活的时代,这就是所谓的知人论诗,这是鉴赏诗歌的前提条件。
    1、请学生介绍杜甫,教师补充。(课件显示)
    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故被誉为诗史(李白诗仙),著有《杜工部集》。我们曾学过他的《登高》(学生回忆),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创作背景
    过渡语:大家知道,唐朝曾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昌盛的朝代,可是,到了公元755年,唐朝的历史上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那就是安史之乱。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军攻入了长安城,在长安城烧杀抢掠,把繁华的长安城糟蹋得几乎成了一片废墟。安史之乱使多少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作者带着报国之心投奔唐肃宗,不幸在路上被安史叛军所俘,最终被留居在沦陷的都城长安,他孤身一人远离亲人。757年,诗人在春天来到长安的街头,目睹长安城满目荒凉的景象,触景生情,挥笔写下了《春望》这首千古绝唱。
    二、初读感知,读好节奏
    学习诗歌,方法之一便是多读。我们先自己把诗歌读一读,初步体会一下诗的节奏和感情。
    1、自读
    2.多媒体播放诗歌范读(听康桥老师读,听准字音、停顿,注意句子的语气,语调。)
    3.小声学读(了解了朗读技巧,我们再来感受一遍古诗,这一次,我们小声读,注意体会节奏、重音、语气)
    4.学生放声自由朗读。(红学家周汝昌说:古诗音乐性极强,节奏性特美无与伦比!请大家大声地、自由地朗读,用自己的声音来诠释古诗无与伦比的美吧!)
    5、个别读(哪位小组先展示一下?谁自己展示一下?)
    6.学生齐读。(来,捧起书,抬头挺胸,我们全班一起读,读出诗的韵味来)
    7.解读标题。
    读诗,首先要读题,题目是什么意思呢?(杜甫在国都长安春天的时候看到的景象。)
    二、复读诗歌,理解诗意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反复的朗读,你读懂诗歌写的内容了吗?请小组同学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学生活动)有小组内理解不了的诗句吗?哪个小组来解决?
    译文:
    国都虽已残破不堪,但山河依旧,春日的长安城里草木长得照样十分茂盛。(只因为)感伤国事,伤心离别,看到那美丽的花儿反而痛苦流泪,听到那婉转的鸟鸣反而心惊胆寒。(家人的音信断绝)一封家信抵得上万金。头发早就百了,(因为忧国念家)变的越来越少了,抓起来简直就要插不上簪子了。
    二、品读诗歌,感悟情感
    过渡语:了解了诗歌的大意,我们再来品味一下诗歌的语言。诗歌是抒情性的,诗歌语
形象性很强,所有的思想内容都蕴含在形象之中,借助形象表达情感,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小组活动来感悟诗歌的语言魅力。
    1、小组活动
    (1)请赏析首联中的破和深字。
    (2)如何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的意思?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两句中抵万金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全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抒发怎样的情感?
    2、师生共析:
    (1)诗人在长安街头看到的景:山河、草木、花、鸟。
    国破是什么意思?(国家破亡,国都被攻破)破还可以说成破败,破败不堪。繁华的长安城被叛军烧杀抢掠之后破败不堪,眼前的景象是一片凄凉。
    破败到什么程度呢?(读第二句)深指茂盛,草木长得茂盛就是草木深。如果跟前面的破败联系起来,这里的深草木深还可以解释成什么?你想象和平年代繁华的国都是什么景象?(人山人海,熙熙攘攘,街上是比肩接踵,集市上人声喧哗,一片繁荣的景象。而今,被叛军占领的长安城,放眼望去,长安街上空无一人,满目凄凉,杂草丛生。怎么把这种感情读出来?)(生自由练习朗读。师:无比的悲痛、忧伤,语调要低沉一些,速度要慢一点。)
春教案    鸟语花香,诗人们往往用春天的繁花似锦,百鸟齐鸣来衬托心情的愉悦和欢畅,可是在这里,诗人为时局而感伤得见花落泪,听到鸟鸣而心惊肉跳,心惊胆战,就仿佛是永别!战乱当中,不知道哪一天诗人就会被叛军杀害,这里的别可不是一般的分别,有可能是生离死别,有可能就是永别,所以诗人才触景生情,见花落泪,听鸟鸣惊心。
    (2)抵万金的意思是?杜甫是756年八月为叛军所俘的,被困于长安一冬春,一直思念寄居在鄜州的妻子儿女,因此说家书抵万金。杜甫在写《春望》的前一年(至德元年)秋,在长安就写有《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表现了诗人对家人的眷眷之怀。
    今夜里鄜州上空那轮圆月,只有你在闺房中独自遥看。
    远在他乡怜惜幼小的儿女,还不懂得你为何思念长安。
    染香的雾气打湿你的鬓发,明月的清光使你玉臂生寒。
    何时能并肩坐在薄帷帐下,月光照你我尽把泪痕擦干。
    三月这个三是表示复数,表示时间很长,战乱已经持续了很长的时间了,在这样战乱的动荡当中,如果能得到一封家人报平安的书信,让亲人知道我还平安,还健在,那抵得上万两黄金啊。诗人盼望一封报平安的家书,盼得忧愁地搔头,头发越搔越短,短到什么程度?连那个簪都插不上了。
    此时的杜甫多大年纪?
    只有45岁,人正是壮年。但他为国家的时局而担忧,为亲人的离别而忧愁,终日愁情熬煎,频频搔发,亦然是一位愁绪满怀的白发老人的形象了!作者选用搔发这一下意识动作把满腔的愁情变成了可见可感的生动形象。
    3、总结板书
    这首诗写诗人在春天的长安街头看到的景象,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写望到的春天长安城的败象(板书:望春城败象),抒发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忧伤之情,是忧国(板书:忧国);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板书:念亲人境况)表达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是思家,(板书:思家),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叹息衰老,又多了一层悲哀。
    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诗中先忧国,再思亲,最后写到自己的衰老,全诗沉郁顿挫,真挚自然,充分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五、拓展阅读,再识诗人
    诗人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用悲悯的目光观照现实,用写实的笔法进行艺术创造,再现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全过程,七年之后,当诗人听到官军胜利的消息后,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屏幕展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齐读)
    比较阅读-赏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在剑南忽然听说,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悲喜交集,涕泪沾满了衣裳。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光得快要发狂!白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仿佛觉得,我已从巴峡穿过了巫峡;很快便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
    1.本诗写了哪些形象?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惊喜万分,归心似箭。
    2.两诗表达的感情是一悲一喜,然而却有相同点,相同之处是什么呢?答:忧国忧民,眷念亲人。
    这首诗写的是杜甫在听到官军收复了叛军消息的刹那间狂喜极乐的感情。闻喜讯流喜泪,流喜泪而呈喜态,呈喜态而唱喜歌,喝喜酒思喜归,喜始喜终。这是诗人杜甫平生第一首快诗。请你们怀着和诗人狂喜极乐一样的感情读一读。
    这两首诗为什么能千古流传呢?一首那样的忧伤,忧伤到见花落泪,闻鸟心惊,忧愁到了极点;另一首诗,诗人喜悦到了极点。他是把自己个人的命运和祖国、人民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诗人的诗写出了人民的心声,他是怀着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来写这两首诗的。
    补充资料: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4岁)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36岁)(36岁的诗人杜甫写下了他一生执着追求的理想:辅佐皇上,使他成为堪与历史上的尧舜相比肩的有道明君,让老百姓过上民风淳朴的生活。)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44岁)(富贵人家门前飘出酒肉的味道,穷人们却在街头因冻饿而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49岁)
    家与国紧密相连,个人和民族血脉相融,心系国家,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思想已经溶入了他的血液!这就是诗圣杜甫!他为我们后人树起的,不仅仅是文学的丰碑,更是人格的丰碑!
    让我们大声诵读,用朗朗的书声,向古往今来所有忧国忧民之士致敬!
    七、你心中的杜甫
    古人借诗言志,今人论诗识人。那么,你从以上形象中,了解了一个怎样的杜甫?如果你当导演,把《春望》拍成电视短剧,你选择拍什么内容?写出你选择的依据和理由。(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研究,然后展示。)
    结束语:从一首诗,我们读到一个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立体的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他的厚重与伟大,不是我们这个年龄能完全理解的,因为杜甫是一首要用一生来解读的诗,杜甫是一曲要用灵魂来倾听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