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患多动症同班家长写联名信要求学校劝退
(许梦娜)这是⼀个⽗亲对⼉⼦的拯救,也是对其他孩⼦及其家长如何和“特别”的孩⼦⼀起相处的考验。
因为班上⼀个“熊孩⼦“,上课不认真听讲影响其他⼈,还欺负别的同学
焦虑的43位家长在联名信上签名,按⼿印,希望校⽅“劝退该名学⽣”。
在这⼀切背后,2012年,这个孩⼦被诊断患有轻度智⼒障碍和混合型多动症。
“这不是孩⼦的错。作为⽗亲,我不能放弃他。”孩⼦⽗亲坚持要拯救“熊孩⼦”⼉⼦。
他不同意孩⼦退学,宁愿半⼯半陪读换取其他家长的妥协,“我是他爸爸,我有责任做这些事”。
校⽅⼀贯的态度是,⼀个孩⼦都不能少,给予孩⼦更多耐⼼和包容,也对全班同学的成长有所帮助。
“每个孩⼦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让孩⼦退学不符合义务教育法规定,也不是⼀种好的解决⽅式。”
⼀个⽗亲的选择
⾯对多动症⼉⼦
以及其他家长联名“逼宫”退学
看完校长转交的信,吴坚紧抿着嘴,⼀⾔不发,脸憋得通红。
3⽉28⽇,成都市⼀⼩学门前,⼀封签着5年级2班43名家长名字,并按红⼿印的联名信,递交给了校长满泽洪。吴坚看到,信的最后⼀句清楚地表达了家长们的诉求:“建议劝退该名学⽣”。
“该名学⽣”是吴坚的孩⼦,11岁的强强
“我的底线是不退学,不休学”
3⽉27⽇晚,吴坚在班级QQ⾥看到其他家长通知次⽇⼀早到学校开家长会,他以为是学校组织的集体⾏为,没想到却是⼀场专门针对他和强强的声讨。
在其他家长看来,他的⼉⼦强强就是那种典型的“熊孩⼦”:上课不认真听讲,欺负别的同学。5年来,吴坚没少被“请家长”,也没少遭其他家长的数落。
⼀年级时,强强把⼀个同学推倒,导致对⽅头受伤,吴坚付了3000余元医药费,同学出院后就转学了;强强还曾把⼀个同学的⼿臂抓出红印,第⼆天,吴坚赶到学校向被抓伤的同学道歉……某段时间,吴坚⼀听到电话响,头⽪就发⿇——可能⼜是其他家长上门来了。
吴坚就像⼀个修补匠,往返学校间,缝缝补补强强闯出的漏洞。久⽽久之,他也疲乏了,对家长的投诉也不到更多回应,家长们觉得他像⼀个“闷葫芦”。
更让家长们担⼼的是,随着⾝体的发育,强强会有亲⼥⽣等过分动作——这成为家长们写联名信的导⽕索。
“你这个娃娃,如果有病就先去看病,好了再来读书……”
“他这样影响其他⼈的学习,也太⾃私了吧……”
“我的底线就是我的孩⼦不休学,不退学”。⾯对众⼈议论,吴坚从嘴⾥挤出这⼏个字后就闭⼝不⾔。
有家长提出,如果孩⼦治病缺钱,他们可以资助,并且可以组织募捐。但吴坚坚决地摇了摇头。
有家长提出,如果孩⼦治病缺钱,他们可以资助,并且可以组织募捐。但吴坚坚决地摇了摇头。
除了道歉 “我能说什么呢?”
2012年,强强在四川⼤学华西第⼆医院⼉童保健科被诊断为轻度智⼒障碍和混合型多动症。
家长张⼩林回忆,吴坚是⼀个很斯⽂的⼈,⽆论其他家长怎么说,他除了⼀句“不休学,不退学”,便再
⽆⾔语。
“我能说什么呢?我的孩⼦确实打了别⼈的孩⼦,⼩孩打闹很正常,但我的孩⼦在控制⾃⼰这⽅⾯,确实不如别的孩⼦,”吴坚说,“他不知道,伸出⼿去打别⼈,会造成什么后果”。
闻讯赶来的校长满泽洪为吴坚解了围,满泽洪承诺,三天后给家长们⼀个答复。随后,⼗余名家长代表和吴坚在满泽洪的办公室,达成了协议:没有吴坚的陪读,强强不能到学校上课。
就在家长们讨论的同时,⼀年级某班班主任⽼师牵着⼀位抽泣的⼩⼥孩来敲门,⼩⼥孩捂着胸⼝说强强打了她。吴坚张⼤嘴巴,攥紧拳头,⽴马要去强强,⼏位家长将他拦住,满泽洪则挡在了门⼝。⽬睹这⼀幕的强强被吓得不停发抖。
达成协议后,家长们纷纷离开。满泽洪关上门问吴坚:“如果不拦住你,你会打强强吗?”吴坚有些不好意思地答:“可能会”。实际上,从知道强强患病,吴坚就没再对强强动过⼿。
“他是个很伟⼤的⽗亲,”满泽洪说,“我们常常私下交流,他的⼼理压⼒很⼤,也需要疏导,好在强强有⼀个完整的家庭,爸爸妈妈都很爱他,但吴坚不能垮了,不然强强的康复就很难了”。
半⼯半陪读换取⼉⼦不退学
从3⽉29⽇起,强强在学校的“通⾏证”就是他的爸爸。
五年级2班教室,吴坚坐在最后⼀排,他的任务是管束“同桌”强强。多名家长反映,这些天强强⽐较安分,没有再弄出奇怪的声⾳影响学习,也没有再和同学发⽣打闹⾏为。有家长说,他们也不是⾮要让强强退学,现在这样⼤家相安⽆
事,“挺好”。不过,他们也为强强的爸爸担⼼:每天不上班,怎么养家?这总不是个事⼉!
吴坚在武侯区簇马路上的⼀家⼯⼚上班,陪读以后,他每天6点40分起床,7点半带强强出门,到距离家两三公⾥的⼯⼚打卡,随后周转到5公⾥远的学校。
⽼板对吴坚格外包容,允许他每天早上陪⼉⼦上学,下午1点回到⼯作岗位,⼯资不变。
⽽按照约定,吴坚不在学校,强强也得离开,所以,下午强强都是在爸爸的⼯⼚⾥度过。
⼚房⾥堆着⼤⿇袋装的⽣产原料,⼚区门⼝来回穿梭着⼤卡车。学机电⼯程的吴坚是这⾥的技术⼈员,他安装和调试好机器,塑料模具便从机器中⼀个个被吐出来。跟吴坚回⼚的强强,玩了⼀会抢红包,便拿出语⽂课本背诵了两⾸诗,⼀⾸是《题西林壁》,⼀⾸是《登飞来峰》。他开⼼的时候,把⼿指竖起来,告诉成都商报记者,最喜欢的明星是范冰冰,“没有原因。”只有这时,强强的脸上才挂着⼀个孩⼦的天真。有时,⼯友们会让他帮忙做⼀些⼩事,强强忙⾥忙外,很有成就感,在这⾥,他的攻击⾏为隐⾝了。
“作为⽗亲,我不能放弃他”
有⼀次,强强在学校“犯事⼉”了,吴坚不得不把他带回家,当时强强⼤哭⼤闹,喊着说“我要读书,我不回去”。这⼀幕深深地刺痛了吴坚。“这不是孩⼦的错。作为⽗亲,我不能放弃他。”
下午5点半,吴坚下班回家,如释重负,⾄少在视线范围内,强强不会再惹⿇烦,他歪在沙发上,长舒了⼀⼝⽓。吴坚很少和妻⼦说起强强在学校的情况,“我们都知道,但不想提”。
在家⾥,强强做错了事⼉,会被外婆训斥,强强便和外婆较为疏远。吴坚认为,孩⼦的性格不适合打骂,因此他选择
了“春风拂⾯”的教育⽅式,尽可能地陪伴强强,让他开⼼。
强强⼼⾥,爸爸的威严依然存在,⽆论他如何顽⽪捣蛋,爸爸总有法⼦制住他。但不在爸爸的管束下,他就难以控制。
强强⼼⾥,爸爸的威严依然存在,⽆论他如何顽⽪捣蛋,爸爸总有法⼦制住他。但不在爸爸的管束下,他就难以控制。吴坚不⽌⼀次对强强提到过,你知道打⼈是不对的吗?强强点头,但不久后其他家长的电话就打了过来。
即便家长们联名反对⾃⼰的孩⼦,但吴坚表⽰理解对⽅的⾏为:都是为了⾃⼰的孩⼦好。
有⼈说这样的陪读“不是个事⼉”,但吴坚相信,只要强强能留在学校⼀天,融⼊同龄⼈的机会就多⼀天,如果强强离开学校,就只能跟着⾃⼰在⼯⼚⾥倒弄⼩玩具,帮⼯友们⼀起⼲活,过早接触成⼈社会,“这个年纪,他应该要学习与同龄⼈相处的⽅式,他⾃⼰在学校不懂,也可以学别的孩⼦是怎么处理⼈际关系的”。
满校长说,强强很幸运,遇到⼀个有知识⽂化、有责任坚守的爸爸,“他是⼀个伟⼤的⽗亲,如果没有他的坚持,强强可能真的就纠正不回来了。”
“他是我⼉⼦,我是他爸爸,我有责任做这些事”。吴坚回忆起⼀个让他很欣慰的⽚段,强强曾在⽼师的指导下做过⼀个母亲节贺卡送给妈妈,上⾯写着:“⾟苦啦!”
家长和学校如何选择
爸爸在学校上我⾯对多动症孩⼦,以及⼀个⽗亲的坚持“拯救”
家长们:“时间紧张,经不起耽搁了”
每天半⼯半读,上午陪孩⼦上课,下午回⼯⼚上班。吴坚准备坚持到强强变好的那⼀天。
在3⽉29⽇吴坚开始“半⼯半陪读”之前,家⾥其他⼈也陪过强强上学,有时是奶奶,有时是外婆。当然,
强强最服管的,是爸爸。但爸爸为了⼯作也不能时刻在学校,其他家长的抱怨就在这时纷⾄沓来。
随着“⼩升初”的临近,家长们的焦虑持续升温,孩⼦的成绩、评奖评优等因素牵扯着他们敏感的神经。
去年11⽉,⼏位家长代表就曾到校长满泽洪,提出要解决强强的问题:孩⼦们五年级了,现在的时间⾮常紧张,经不起耽搁了,他们需要⼀个良好的学习环境。3⽉28⽇,家长们采取了更⼤的阵势,43位家长在联名信上签名,按⼿印,希望校⽅“劝退该名学⽣”。
“⽼师上课总要因为他停下来,课都被耽搁了,五年级是⼀个迫在眉睫的关⼝,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家长们重复表达了他们的焦虑。
⼀个孩⼦:他如何和强强和平相处的?
满泽洪曾试图帮强强和吴坚建⽴契约:⼀天不打⼈,强强就能获得5元奖励。但坚持不久,强强就对奖励失去兴趣,“这样的孩⼦你需要不断地去寻他的兴趣点,给他更多耐⼼和爱,急也没办法。”
让⼈感到意外的是,约束强强的攻击⾏为,韩科的⼉⼦⼩威做到了,他是为数不多能和强强和平相处的孩⼦。两个⼩男孩最喜欢⼀起打乒乓球,开始游戏前,⼩威会和强强订⽴“协议”:“我跟你⼀起玩,但你不能打我,不然我也会打你的”。
这个协议似乎“威慑”住了强强,同窗五年,他们没发⽣过⼀起打闹,但强强还是会控制不住⾃⼰,摔坏⼩威很多⽀钢笔。“每次我就给⼉⼦说,笔摔坏了可以再买,每个⼈都不完美,要先做⼈,再做事”,韩科不确定孩⼦听懂了这番话没有,但⼉⼦与强强,相处得还算融洽。
成都市武侯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武侯区特殊教育资源中⼼副主任蔡晓莉分析,强强之所以能和⼩威和平相处,是因为在交往之初,⼩威不⾃觉地强化了“规则意识”,⼩威把跟同伴玩作为强化物,这是强强最想要的,最不愿意舍弃的。相⽐起5块钱,遵守⼩威的规则收获朋友,所以对约束更有效。
“熊孩⼦”:他已在缓慢地改变成长
2014年,强强所在⼩学建⽴资源教室,为随班就读的孩⼦提供特殊辅导,课程包括沟通技巧、情绪管理、⽣活技巧等多⽅⾯。强强是资源教室的第⼀批学⽣。
2015年11⽉,与家长们沟通后,该⼩学联合武侯区特殊资源教育中⼼、⾹港教育专家对强强的案例进⾏分析,以期寻
2015年11⽉,与家长们沟通后,该⼩学联合武侯区特殊资源教育中⼼、⾹港教育专家对强强的案例进⾏分析,以期寻求到合适的解决办法。专家们建议,强强的情况需要恰当的技巧和恒久的耐⼼来进⾏⾏为矫正。资源教室是⼀间10平⽶左右的房间,有4名学⽣在这⾥接受辅导。满泽洪说,“现在条件有限,⽼师仍由普通任课⽼师兼任。等搬了新校区,将会有⽐较宽敞和完备的教室。”
每周,强强都有两次到资源教室上课的机会,这让他⾮常期待。尽管条件有限,强强仍然有⼀些明显的进步,“能够安静地听别⼈讲故事,不打断”,“改变跷⼆郎腿、抱⼿的坐姿”等。
3⽉11⽇到3⽉30⽇间,强强已经从“说话⼤声、粗暴”,变成了“说话声⾳温柔”。⽼师发现,强强的内⼼其实⽐其他的孩⼦更敏感,有⼈问他:“你在学校最喜欢和谁玩啊?”他嘟嘟囔囔糊弄过去。
强强曾带着⼀瓶⽓味刺⿐的⾹⽔到资源教室,⽼师和同学都提议他把⾹⽔放到教室外,在那天的作业纸上,他写了⼀句话:“别⼈不喜欢我的⾹⽔怎么办?”负责辅导强强的王⽼师介绍,强强已经会考虑⾃⼰的⾏为给别⼈带来的感受。
⼀道选择题:
不完美环境,家长能接受吗?
校⽅态度:“⼀个孩⼦都不能少”
⼀次,强强把⼏个同学的⽂具藏了起来,同学们只好向语⽂⽼师孙思“告状”,孙思借机发起讨论,“强强拿了⼤家的⽂具,我们怎么办?”⼀位同学的回答让孙思印象深刻,她说:“强强也是希望和我们玩,那就当送他好了”。孙思认为,在恰当的教育契机,⽼师和家长给予孩⼦巧妙引导,可以逐渐避免孩⼦间的冲突,甚⾄让强强感受到被善意包围,可以帮助强强康复和其他孩⼦成长。
蔡晓莉告诉成都商报记者,根据医学的诊断和资源中⼼的观察,强强并不适合就读于特殊学校,按照通⾏做法,强强应该随班就读。
随班就读是让⼀些有⼼理或⽣理障碍的孩⼦与普通学⽣⼀起活动、相互交往,⼜能让孩⼦得到必要的有针对性的特殊教育和服务,使这些孩⼦能够更好地融⼊社会。蔡晓莉强调,如果把孩⼦送到特殊学校,与普通社会隔离的教学环境只能让成年后的学⽣融⼊社会变得更困难。
“每个孩⼦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让孩⼦退学不符合义务教育法的规定,也不是⼀种好的解决⽅式。”这句话,满泽洪不知对家长们说了多少次。
5年来,家长们曾多次过满泽洪和强强的⽗亲吴坚。校⽅⼀贯的态度是,⼀个孩⼦都不能少,给予强强这样的孩⼦更多的耐⼼和包容,也对全班同学的成长有所帮助。“家长们爱⼦⼼切可以理解,但孩⼦们不可能总是⽣活在家长们最理想的环境中,也要学会和不同的⼈相处,话说回来,强强其实是⼀种教育资源,对于其他家长来说,教育孩⼦怎样求同存异,⾯对⼀些困扰和不完美的环境也⾮常重要,”满泽洪说。
⼀位专家曾告诉吴坚,孩⼦的症状会在13岁后慢慢消失。这坚定了吴坚的信念:“虽然现在他和同学相处有些困难,但我相信他会好,我⼀直在等他好起来的那⼀天”。不过,蔡晓莉认为:“随着青春期的到来,问题会复杂化”,⼀些孩⼦16岁后会出现好转,但还有⼀些孩⼦的多动症症状会维持到成年,对强
强的⾏为⼲预应当采取综合性的治理最好。
“问题⾏为的产⽣不是天⽣的,⽽是⼈和环境相互作⽤的结果,除了强强的家庭、⽼师,他的玩伴甚⾄玩伴的家长,都应该纳⼊综合性治理的范围,从不同⽅⾯寻原因和对策,要让家长们意识到,这种参与不仅是帮助了强强,也是帮助他们和孩⼦⼀起成长。”蔡晓莉说,“⼀个良好⾏为的形成,⾄少需要21天,强强的⾏为不会⼀夜间发⽣改变,也许有⼈觉得这样的进步很慢,但对于⼀个特殊的孩⼦来说,已经很不容易。”
“只是,其他家长可以明⽩这个道理,但要他们这样做,却⾮常困难。”
(学⽣及学⽣家长均为化名)
[责任编辑:张魏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