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起源及养生知识整理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下面一起来看看我为大家整理的中秋节的起源及养生学问,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中秋节的来历
1、“嫦娥奔月”的传奇
嫦娥奔月后,后羿日夜思念,便让侍女在月光下摆上供桌,上面放着嫦娥最爱吃的各种水果。邻里乡亲也在自家院内摆上供桌和水果,祝愿漂亮和善的嫦娥。 新年快乐英文歌曲
惺惺相惜的近义词 从今以后,年年如此,代代相传。每到八月十五这一天,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到月下供奉嫦娥。由于这天时值中秋,所以,人们就把这一天定为中秋节。
2、起源于古代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活动
在传统的农耕社会里,春播、夏收、秋获、冬藏是主要的劳作活动。土地收成的状况,对
于以此为生的人们来说至关重要。因此,人们对于土地还有深深的敬畏之情。每到春天播种之时,都会祭祀土地神,祈求土地神赐予五谷丰登,这种活动被称为“春祈”。
到了秋季,正是收获的季节,也要祭祀土地神,拜谢神的庇护,称为“秋报”。八月十五是秋季收获的季节,各家都要拜土地神。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3、与古代的祭月风俗有关
春分祭日,秋分则祭月,自古以来,秋分就是传统的“祭月节”。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现在的中秋节就是由传统的祭月节演化而来。
埃及王子观后感 有准确的史料表明,最初的“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不过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肯定都有圆月。而祭月无月是大煞风景的。所以,后来就将“祭月节”调至每年的八月十五,这就有了中秋节。
中秋节养生学问
1、节后最好多喝粥和汤
在全部节后综合征中,肠胃问题是人们最大困扰。一方面大鱼大肉、开怀畅饮,让肠胃大受刺激。另一方面,晚睡晚起,饮食不规律,又让肠胃饱经摧残,养分学家提示大家,中秋之后,都市人首先要调养肠胃,通过饮食让身体尽快恢复状态。
中秋节之后的早晨最好都能喝粥和汤,由于现在的大部分粥里面必不行少的就是蔬菜,蔬菜中含有着大量的维生素,所以早晨喝粥对我们的身体很有好处。粥也分为许多种,但无论是哪种粥,不仅能补充我们身体内的养分,在早晨还都能让我们神清气爽,舒心一上午。
2、晨饮淡盐水,晚饮蜂蜜水
现代医学证明,蜂蜜对神经衰弱、高血压、冠状动脉硬化、肺病等,均有疗效。在秋天常常服用蜂蜜,还可以起到润肺、养肺的作用。因此,当秋天来临之际,最好“晨饮淡盐水、晚喝蜂蜜水”,以保身体健康!
3、早睡早起,增加午睡
婚庆策划师生理学试题 对于渴望秋季养生的朋友,入秋之后就要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了。秋季养生对于女性朋友尤其重要,更应注意早睡早起。夜愈深,寒气愈重,寒气很简单入侵体内,给以后腰腿痛苦埋下隐患,还会导致咳嗽等疾病。
4、适时添衣,适应天气转凉
穿衣讲究“春捂秋冻”,这里的“冻”是指应当适当的冻一冻,以“略感凉而不感寒”为标准,不过暖也不过寒,有助于增加身体的反抗力。在身体素养能够承受的状况下,不要一冷就把自己包得严严实实,那样的话冬天不知道还要给身体裹几层呢。
5、少吃辣,多吃酸
“少辛增酸”是中医养生保健医学对于秋冬交替时饮食的一个重要原则。秋冬交替季节是心血管病的高发期,这个时候适当吃些酸性食物能起到软化血管、预防心血管病发生的作用。酸性食物除了醋外,还包括富含维生素C的苹果、柠檬等偏酸性食物。特殊是在流感高发的季节,吃较多苹果的人远比不吃或少吃苹果的人发病几率要低。秋冬季时多吃柠檬或喝柠檬水能有效预防皮肤干燥和上火。
6、多吃蔬果,预防上火
秋季是一年中比较干燥的季节,从中医角度上讲,这个季节燥邪旺盛很简单侵害人体。“一旦燥邪入侵,会导致人体津液耗损,消失咽喉干痛、两眼红赤、鼻腔热烘、口干舌痛以及烂嘴角、流鼻血、牙痛等症状,即中医所说的上火。”
专家建议人们应尽量削减辛辣刺激性食物的同时,应多吃新奇的水果和蔬菜,喜爱喝茶的人,可以多喝绿茶,有清火的功效。需特殊提示的是,预防上火或者已经上火,都应当多喝水。以白开水为佳,也可以冲调蜂蜜水、淡盐水等饮用,成年人每天以8杯水为基本饮水量。
7、多搓手,可预防感冒
较简易、有效预防感冒的方法可数“搓掌”法了。双手反复搓掌对预防感冒大有裨益。中医认为双手拇指的根部(即“大鱼际”)脉穴兀丰,常常合掌搓擦,对改善上呼吸道功能及新陈代谢颇有效果。
河流相 操作方法甚简洁:即双手合掌,对搓时两手的“大鱼际”应贴合,以搓得双手发热为度。
亦可一手固定不动,另一手对其搓动。再两手上下交替互擦1-2分钟,手掌便会发热,这样可促进“大鱼际”的血液循环、疏通脉穴,强化呼吸道,抵挡感冒病毒侵袭,提高免疫力量。
8、加强熬炼,适量运动
秋天是养肺的季节,户外运动正值时,适当参与一些户外运动,不但可以养肺,还能驱除秋乏,有助于减肥。养生专家建议,秋季可以适当地参加诸如登山、慢跑、瑜伽等户外运动。
9、心情舒服,预防悲秋
由于秋季白天渐短,人体生物钟不适应日照时间短的变化,导致生理节律紊乱和内分泌失调,因而会消失心情与精神状态的紊乱。“多事之秋”并不行怕,老年人应保持乐观心情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凡事要看开、想开;晴朗的日子里,应多外出活动,如假日郊游、登高观景等,既可使人心旷神怡,还可接受阳光的沐浴,对神经系统起到调整安抚作用。
中秋节赏月的寓意
中秋之夜,月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聚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聚节”。人们通过在中秋节赏月来寄予情怀,也是人们渴望团聚的美妙心情。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于魏晋时期,盛于唐宋。唐诗有多篇中秋赏月诗,如王建有诗:“月似圆盛渐凝,玉盆盛水欲侵棱。夜深尽放家人睡,直到天明不炷灯。”徐凝写道:“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一年无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宋代,民间中秋赏月之风更加兴盛。《东京梦华录》对北宋京都赏月盛况有这样的描写:“中秋夕,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我连坐至晓。”
中秋节又称月节、追月节、拜月节、玩月节。从唐代中叶开头,中秋赏月之风日盛,成为时尚。“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李白的一首《静夜思》,妇孺成诵。他的《把酒问月》,从“人攀明月不行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写到“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写出了人生的感悟。
明清时期,祭月、拜月成为全国通行的习俗。清代俗谚有:“八月十五月儿圆,西瓜月饼供神前。”清代有特制的祭月月饼,这种月饼较其他月饼为“圆而且大”,“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特制月饼一般在祭月之后就由家人共享,也有的留到除夕再来享用。在明代,
北京人八月十五日祭月的方式是,在市场上买一种特制的“月光纸”,上面绘有月光菩萨像,月光菩萨端坐在莲花座上,旁边有玉兔持杵在臼中捣药。这种月光菩萨像小的三寸,大的一丈多长,画像金碧辉煌,特别精致。当时,家家设月光菩萨神位,供圆形的果、饼与西瓜,西瓜要切成莲花状。晚上,在月出之方,向月供祭、叩拜,叩拜之后,将月光纸焚化,一家人共享撤下来的供品。
明清以后,北京中秋节新添了一个节令物件——彩兔,清人昵称玉兔为“兔儿爷”。人们用黄沙土做玉兔,装饰以五彩颜。兔儿爷的制作工艺精致,造型千奇百状、滑稽好玩,京城人“齐聚天街月下,市而易之”。兔儿爷给市井生活增加了很多情趣。20世纪初,民间干脆将祭月称为“供兔儿爷”。名称的变化,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高悬的明月,在近代百姓那里已俗化为可触摸甚至可以把玩的物件。虽然人们照旧供奉它,但它已失去神圣的品性,成为一种世俗观念的表达。
明清以后,每逢中秋,一轮圆月东升时,人们便在庭院、楼台,边赏月边畅谈,直到皓月当空,再分食供月果品,其乐融融。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中秋这一天还进行别具特的“拜月”、“闹月”、“行月”、“跳月”、“偷月”等活动。
碧空如洗,圆月如盘。人们在尽情赏月之际,会情不自禁地惦念远游在外、客居异乡的亲人。因此,中秋节还有“团聚节”之称。中秋节的起源及养生学问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