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母亲》有感
读《母亲》有感(一)
读完高尔基的《母亲》,按理说写出的读后感应该是关于赞美母亲的,可我却不想写那些,当然,母爱是值得永久歌颂的,只是在没有领会其真谛,没有触机灵魂的情况下写出的文章,只能是肤浅的,和那些无病呻吟的文章一样令人提不起兴趣.读完母亲。确实在一些方面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反思,主要有以下几点。
1.母亲——作为生活在当时俄国黑暗社会最底层的工人代表,从一个没有灵魂的麻木的人,一跃而为一个具有先进思想,为推翻沙皇统治而站在第一线的人。母亲身上,所发生得重大变化,让我们震撼,尤其是母亲不识字,却比那些识字的理解真理,理解俄国的未来。这些与她的儿子帕沙卡对他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她的儿子是工人的代表,是工人运动的领导者,不断对他的母亲灌输革命的真理,将母亲的思想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当然这与母亲本身也是分不开的,如果没有她对儿子的理解,对儿子所从事事业的信任,没有对儿子的自豪,对儿子深深的爱,也不会使她在儿子被捕后,下定决心走儿子的路,从而真正成为一个革命者,一个大造新时代的人。这里我们谈到了理解,这不仅让我想到一句话:
理解万岁。确实,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是无价的,理解可以创造奇迹,就像理解可以将帕沙卡和她的母亲,两个思想完全不同的人,之间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一座信任的桥梁。在现代社会,很多问题有待于理解来解决,代沟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试想,如果父母与子女之间加强交流,增进理解,又什么问题解决不了呢?有时候我感觉父母不理解我,当然,为题是出在双方。父母当总是让我一个劲的学习,殊不知,为了责任而学习是很累人的。
2.书中的革命者为了信仰,为了人类美好的未来而奋不顾身。其突出代表就是母亲的儿子帕沙卡和他的同志安德烈,雷兵等革命者。他们有着智者的信念,不知疲倦的像工人,农民宣传革命知识,剖析他们受苦受累而没有得到回报的原因,他们不惧资产阶级及其他们的走狗们,把坐牢当作工作之余的休息,出狱后依旧投身革命事业。这是多么让人敬重!这不仅让我想到了我国所经历的艰苦岁月,同样的故事也在我们这片热土上发生过,那些革命的烈士,将长眠在共和国的怀抱之中。这里提到了信仰,在革命时期,信仰高于一切,有着执著信仰的人会为它而抛弃生命。那些舍生取义的事迹一直被人们坐传倡,慢慢的好像已经成为了传说,我曾经怀疑,所谓乱世出英雄,不知道在现代社会,还会不会又为了信仰而献身的人,还有没有那份勇气,坦然地面对死亡,正气浩然。在那时,信仰是
人们前进的动力,这不仅让我思索,伟人为了信仰而不断奋斗终究成为了伟人,而在当代,如何确立自己的信仰呢?我小时候想当五星上将,现在想来却也可笑,一没有军事才能,二没有军事胆识,三没有军事机遇,谈何成为将军?小时候想当将军想必那是战争片子看多了,盲目崇拜上面的将军罢了。说实话,从那时起就有点迷茫,在各方面的呼吁下努力学习,却终究没有确定一个明确的理想,总是过一天算一天,完成当前的任务就算了事。我也常想,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所以总是安慰自己,总之以后能报效祖国,名垂青史就是了。
育新小学四年级:万学玮
读《母亲》有感(二)
杨雯茹 罗芳小学
《母亲》这篇文章讲了:“我”在8年前的一个风雨狂做的夜幕中,“我”看到了母亲在茫茫的旷野中,一个人在田里干农活,当时“我”的眼泪不由自主的流了下来。还有一次,在一个茫茫大雨中,母亲来到学校接“我”,那时家境很穷,只有一件雨衣。在回家的路上,母亲把雨
衣给了“我”,自己的衣服已经湿透了,而“我”却在雨衣了,那时“我”的眼泪夺眶而出。这两件事让“我”感到了母亲的苦心与母爱的伟大。
读了《母亲》这篇文章后,我明白了母亲总是平静地接受现实,她从不抱怨,不伤感,不愤恨人生的苦楚,寂寞和委屈,风雨的狂暴,她全省略了,留下的只是爱,而这爱分割给了我们这些做儿女的。
读了这篇文章我明白到了:我的妈妈不管是风吹雨打,还是炎热的夏天都是埋头苦干,这不都是为了我们这些做儿女的,所以,我们要帮父母分担一些家务活,要好好读书,将来做个有出息的人,这样才不会辜负父母的苦心。
读了这篇文章,我懂得了品尝别人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快乐,那是一件对人生的向往和憧憬。
读《母亲》有感(三)
《母亲》这篇散文是我从《亲情是船也是岸》这本书中看到的,这一篇散文并不是把母亲的真实故事写下来,而是把母亲比作另一种形象的人物来写出母亲的伟大,坚强,无私……
她们都是爱子心切的母亲,因为她们认为儿子才是她们永远的依靠。
这篇散文中‘我’的母亲有三种形象,第一种形象——是希腊神话中的奥比,这是一位王妃,她总是仗势欺人,所以激怒了太阳神,使她先后失去了十四个儿女,在悲痛绝望中,她才意识到世界上最贵的是对儿女的母爱,这使她整日以泪洗面。第二种形象——圣母玛利亚,这是一位朴实的母亲,她承受失去儿子的痛苦,但她坚强地活了下去,她那种神圣母爱,永放光芒。第三种形象是——韩国一位贫穷母亲,她亲自把自己年轻的儿子送去接受法律的严惩,但她却冒着刺骨的寒风和踏着漫长路途给儿子送奶,这位母亲之高无尚的关爱,令她的儿子痛哭流涕,着手写出了一给动人的故事。
这篇散文让我懂了一个道理:“母亲是我们坚强的堡护神。在母亲温暖的怀抱里,我们人人都是勇敢的王子和美丽的公主。在母亲博大的胸怀里,永远蕴藏着明亮塔,和煦的春风,美好的理想,动听的歌声”。可是人们在拥有这写些幸福的时候,却不懂得珍惜,往往等到失去的时候才懂得珍惜,等到他们醒悟的时候,已经晚了。我只想告诉大家一个道理:“世上没有后悔药吃的,更没有倒转的时间闹钟,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要懂得珍惜你现在拥有的幸福,千万不要等到失去的时候才后悔,因为幸福不是永恒的,终有一天会失去的”。
广东清远清新县太平镇六年级:叶小玲
读《母亲》有感(四)
今天,我读完了《母亲》这本书,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
这本书有两个主人公,一是巴威尔,他是由一个普通工人成长起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另一个主人公是巴威尔的母亲,通过她的一步步觉醒,在儿子的感召下投入革命,从一个封建时代的被压迫者变成一个热情坚定的革命战士。她把她那伟大的母爱无私地奉献给了儿子,直到她牺牲了。
我掩卷沉思。世上有哪一个母亲不是这样呢?没有,每一个母亲都是这样,无私的奉献着,不求回报。我妈妈是世界上最爱我的人,当我生病时,是妈妈在我身旁无微不至地照顾我;当我失败时,是妈妈用一双温暖的手鼓励我;当在夏天我感到特别热时,是妈妈用双手给我带来了清凉;当下雨天放学回家时,是妈妈用一把伞全遮在我身上,她自己身上却被雨水淋透了。无情的岁月在妈妈的额上留下痕迹,但她对我的爱,非但不变,反而更加悠长。我们可能走得很远,但却总也走不出母爱的广场。
妈妈为我做了这么多,我连一声“谢谢”都没说过。鲜花感谢雨露,苍鹰感谢长空,高山感谢大地,我感谢母亲:“妈妈,谢谢您﹗妈妈,我爱您……”
读《母亲》有感(五)
读了高尔基的《母亲》明知道了那位生活在郊外的工人区的一位普普通通的母亲,也可以说是一位伟大的母亲、伟大的“革命者”。
“真理是血海也不能扑灭的!”“复活了的心是不会冻死的!”“用血是冲洗不掉理性的!”“这种生活每天折磨你们的心,吸干你们的心灵。”这些是她在人间的最后几句话,这些话蕴涵了多少的辛酸苦辣与愤怒啊!着气势是无法可阻挡的,连血海的澎湃汹涌都不能把它扑灭,可见着的的确确是真理,是不可磨灭的真理。
“不幸的人们……”这是她的最后一句话,然而“回答她的是悲动的哭声――不知是谁发出来。”
谁发出来的?是有良心的人发出来的;是复活了的心发出来的;是着“革命真理”启发人们的心灵所产生的共同语言、效应;是对光明的渴求者所发出来的;是……说到底是对爱的一种倾诉
、发泄与宣扬。
作者运用简短的几句话就把作品的高潮与结局表现得淋漓尽致,我想作者高尔基是经过严密地考虑的,不过,我想这也是必然的,这完全符合高尔基的写作风格。
马克思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行动胜于九打宣言。这位母亲由她的行动--死,来证明她的真理——革命是正确的。
这位母亲的事例告诉我们,要做个坚强的人,不要被苦难说打败,坚强的走下去。
读《母亲》有感(六)
读《母亲》有感要知道,我是个不喜欢哭的孩子,可是今天我含着泪水读完了《母亲》这篇文章。故事讲述了一位母亲在地震来临时,为了救儿子用自己的身体保护了儿子。当我读到:“宝贝,如果你还活着,记住妈妈永远爱你。”
关于母爱的文章这句话时,我的泪水更止不住了,这是一种多么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啊,这句话,让全部的搜救人员震撼,这句话,让儿子永远铭记在心里,这句话,诠释了一个母亲的光辉形象。
在我们的生活中,母亲爱的光辉也处处照耀着我们,可是我为什么一直感受不到呢?妈妈无微不至的关爱着我,我总是心安理得的,从没有想到过要为爸爸妈妈去做一件事。
我原来不会骑自行车,妈妈就整天陪着我练,为了不让我摔倒,妈妈用手拉住车子,她自己摔了好多次跤,妈妈出门在外,有一次,我高烧不退住院,他特地请假回家照顾我,在医院一连两夜没合眼,眼睛都熬红了。而我却连一句感激的话都没说来。母亲的言行难道不是爱吗?爱就像茉莉花一样洁白纯净,散发幽香。我也要把这爱的芳香传递给每一个需要的人。
读《母亲》有感(七)
暑假里,我读了高尔基的《母亲》。这部小说通过描写巴威尔和他的母亲成为无产阶段革命者的过程,呈现了觉醒俄国工人在革命前所做的一切斗争,显示了革命的到来。
作品一开始,就形象的描绘出了母亲的轮廓。母亲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一生受冻挨饿,还要忍受酒鬼丈夫的暴力,她没有自由,虽然受到统治者的压迫,但毫无怨言。温和、善良、勤劳,吃苦是母亲的美德。丈夫死后,儿子面对艰苦而无望的生活步入了父亲
的后尘。然后有一天,儿子的生活发生了变化,儿子告诉母亲,他参加了革命,和他交往的都是一些懂得事理的人。在儿子的带动下,母亲在伤心中苏醒,她支持着儿子追求知识,投向革命;儿子被抓走后,母亲为了搭救儿子出狱,接受了散发传单的任务。五一游行时,儿子高举红旗走在队伍的最前列,在武装pol.ice面前英勇不屈,这使母亲进一步懂得了真理的力量,也使她更自觉地参加革命工作。儿子牺牲后,眼泪没使她怯懦,痛苦没把她摧垮。她勇敢地担起了儿子的重担,加入到革命这个伟大的洪流之中。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母亲在成为一位革命者的过程中的巨大变化:由一开始对生活的失望甚至绝望,到慢慢的钦佩儿子及年轻的革命者们,发展到自己也参加了革命工作,且思想觉悟越来越高,到最后母亲将整个心灵献给了属于人民自己的革命事业。不难看出这是人性的升华。所有的变化都反映了人们对未来的渴望、对自由的向往。
《母亲》展示了沙皇统治末期俄国社会的真实历史画卷。“母亲”这个词给人有种亲切的感觉,特别是读了这部作品,使我感到了母亲的可爱和母爱的可贵。世界上最难描绘的就是母爱,无论多么优美,多么华丽的语言都不能表达出母爱的伟大。在《母亲》当中,当罪恶的社会使人性受到压抑、摧残和扭曲的时候,母爱这最动人的情感,呐喊出最悲惨的颤音。儿子从母亲那里得到的不仅仅是支持,更多的是亲情和母爱。
这部小说使人热血沸腾,令人强烈地感受到可敬的革命者们的勇敢不屈、正气凛然,由衷地赞叹他们对理想的坚持,钦佩他们对伟大事业的献身精神。特别是母亲这个人物的思想转变,使我看到了生命的真谛和伟大的母爱。
读《母亲》有感(八)
读《母亲 》有感‘’曾日月之几何 ,而江山不可复识焉’ 更何况斯人焉。不知不觉 中已经过去十八个年头了,我在一天天长大,而母亲亦 在一天天衰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