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激趣导入:(出示课题,观看蝙蝠和雷达的图片)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蝙蝠和雷达,谁来介绍一下它们的情况?生 1:蝙蝠是哺乳动物,头部和躯干像老鼠,有黑褐细毛,四肢和尾部有皮质的膜,夜间在空中飞翔,吃蚊,蛾等昆虫。视力很弱,靠本身发出的超声波引导飞行。休息时用爪倒挂在屋檐下或树下,冬季在隐藏的地方冬眠。
生 2:雷达是利用极短的无线电波进行探测的装置。可用来测定目标的方向、距离、大小等,在使用上不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它广泛应用于军事、天文、气象、航海、航空等方面。
2.设立学习目标。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齐读课题)蝙蝠是动物,雷达是探测装置,他们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事物,课文以蝙蝠和雷达为题,同学们想提出哪些问题?
(蝙蝠怎样安全飞行?蝙蝠飞行有什么秘密?飞机怎样安全飞行?飞机飞行有什么秘密?蝙蝠和雷达有什么联系?)
师:带着这些问题,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蝙蝠和雷达的神秘世界!
二、研读理解揭示秘密
(一)朗读课文,明确重点(学习前三个自然段)
1.师:请同学们选择喜欢的方式快速读课文前3段。出哪一段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生答)
师:出示过渡句,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设问)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齐读)
师:读了这个句子,你心中产生了什么疑问?
(可能提出: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蝙蝠是怎样探路的?为什么装上雷达飞机就能安全飞行了呢?……)
师过渡:要想揭开其中的奥秘,我们要先来学习第三自然段。
2.重点学习第三自然。
(1)出示第一句话(指读),其他同学思考:你们对蝙蝠有什么认识?(了不起、本领大、飞行灵巧……)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引导学生出重点词语“夜间”“还能”“无论”“从来没见过”“即使……也……”“极细”等)。从这些词语我们知道了蝙蝠有能在夜间飞行而且不会有危险的本领。
(2)模拟体验。
师:你想试一下在夜里飞行吗?同学们,现在让我们玩一个小小的游戏。
(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上来,然后用红领巾蒙住他的眼睛。)
师:现在,请这位同学走回自己的座位,走的时候要注意安全。(学生走)同学们,为什么他会撞到桌椅呢?(生答)是的,同学们都很聪明,是因为这位同学被蒙住了眼睛。既然眼睛那么重要,那么现在请大家想想,如果我们没有了眼睛,走路的时候怎么才可以避开障碍物呢?
生答:用手摸、拄拐、听声音……
(3)指导朗读:可想而知蝙蝠的本领真让人佩服,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语气来朗读这一段话?(赞叹、佩服)
(4)师:蝙蝠有高超的飞行本领。读到这里,同学们有什么疑问?
生答: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板书:提出问题
(5)这也是我们心里共同的疑问!(出示第二句话)指导学生用疑问的语气来读读这句话。
(二)自主阅读,填表助学,(学习4、5、6自然段)
(1)这些引起了科学家怎样的思考?为了弄清楚,科学家们做了几次试验?
蝙蝠和雷达每次实验用了什么方法?结果怎样?
(2)小组比赛(快速阅读4、5两个自然段,小组讨论、然后填写实验报告。完成后把你们的成果展示在黑板上,最后完成的小组要接受惩罚就是:选一个代
表上台简要介绍试验情况)
(3)教师小结:课文用举实例的方法介绍了意大利科学家斯兰瑞尼对蝙蝠飞行做的三次试验,第一次排除了眼睛在夜间飞行中的作用。第二、三次试验证明蝙蝠夜间飞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三次试验写得有详有略,(第一次写得详细;第二次第三次写的简单)。举实例、有详有略是说明事物常用的两种方法,我们以后写文章也可以用这两种方法说明事物的特证。
(4)师: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了什么?引读试验结论。(齐读第6自然段)出示: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来探路的。
师:这两个结论有什么不同?哪一个更科学?为什么?
生:丢掉“配合”是不科学的,因为第二次和第三次两次实验,分别塞住耳朵,封住嘴,也就是说单独将耳朵或嘴露在外面,但蝙蝠都失去了暗中探路的本领,这说明探路时靠的是这两种器官同时发挥作用,所以课文用上“配合”是科学的。
(三)合作阅读,突破重难点。(学习第七、第八自然段)
1:蝙蝠是怎样探路的?
(1)师:科学家们发现蝙蝠夜间能安全飞行的秘密容易吗?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师领读语句:“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反复、终于)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生:科学家对待科学的态度认真、刻苦钻研的精神,结论来之不易。
板书:研究问题
让我们一起用佩服的语气再读这句话。
(2)师:蝙蝠夜里飞行靠的是嘴和耳朵配合,那么蝙蝠的口耳到底是怎样配合的呢?
生齐读:它一边飞,一边……改变飞行的方向。
(3)师:读懂了吗?谁能把这四张卡片:嘴巴、耳朵、发出超声波、反射回来”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指名贴卡片。.能看着这个示意图讲述蝙蝠是怎样探路的吗?
师:科学家真了不起!希望同学们学习科学家的钻研精神,努力学好功课。让我们一起用赞赏的语气再读第七自然段。
(4)师补充:蝙蝠的嘴巴和耳朵特别敏锐。
老师查了资料:蝙蝠能在1秒钟内捕捉和分辨25组回声,而且它能把昆虫反射回来的信号与树木、房子等反射回来的信号准确地区分开来,分辨出是食物还是障碍物,多么神奇呀!蝙蝠神奇的飞行本领是怎样应用在飞机上的?
二、理解飞机如何利用雷达探路
师:科学家从蝙蝠夜行探路的秘密中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呢?
生:科学家从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中得到启示,给飞机安装上雷达,使飞机在夜间也能安全飞行。
雷达究竟是怎样工作的,它与蝙蝠之间又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1.飞机是怎样用雷达探路的?生:雷达通过天线……也十分安全。
2.仿照前面把四张卡片“天线、荧光屏、发出无线电波,反射回来”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3.比较雷达的工作原理和蝙蝠探路的方法有什么相似之处。出示:
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蝙蝠________的。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________。雷达的荧光屏就像蝙蝠的________。
师:同学们理解得很好,科学家发明雷达是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解决了飞机夜晚安全飞行的问题,所以课文的题目叫《蝙蝠和雷达》。板书:解决问题(再读课题)
三、拓展延伸
师: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我们知道,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这就是仿生
学。
1.默读“资料袋”,填写(出示):人们从()身上得到启发,发明了()。(蛙眼——电子蛙眼、)
2.介绍你们自己知道的有关仿生学的资料。用“人们从()身上得到启发,发明了()。”的句式来说。(鱼——潜水艇、企鹅——雪上滑车、蜻蜓——直升飞机、荧光屏——日光灯、松树尾巴——降落伞等)
四、布置作业
《假如没有灰尘》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认识4个生字。
2. 默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灰尘的特点和作用,学会辩证的看待事物。
3.巩固本单元学到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领悟说明文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收集资料了解灰尘与人类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平时屋里有土可不太舒服,我想大家一定和我一样都讨厌灰尘。那假如没有灰尘是不是很好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2 课《假如没有灰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朗读课文,读完说说没有灰尘行不行?
2.出示生字生词指明带读:勿尘埃拂拭饱和依附
湿漉漉朝晖日晕单调
3.出示生字词,引导学生正确认读。
勿(wù)、埃(āi)、漉、(lù)晕(yùn)
4.段指名读课文,检查读书情况。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