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唐诗五首
【教材分析】
《唐诗五首》选入五首唐朝律诗,有五言,有七言。《野望》写田园风光,抒发诗人孤独、彷徨之情;《黄鹤楼》写登临之景,抒发诗人吊古伤今、思念家乡之情;《使至塞上》描绘塞外雄浑壮阔的景象,表现对个人荣辱浮沉的达观之情;《渡荆门送别》摹写诗人辞亲远游所见景象,表达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钱塘湖春行》点染西湖早春气象,表现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
【学情分析】
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学习已经不陌生,小学以及七年级,学生学习背诵了不少诗歌,在诗歌方面已经有了很多积累。但是,学生对于律诗这种集中在同一课的学习可能还不多,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律诗相关常识的引导与教学,从而有助于学生对律诗学习的深入。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美。
随风而去
2.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
3.借助资料,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4.联想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积累优美的诗句。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
  2.学习律诗相关常识,整体理解诗歌文本。
教学难点】
  1.感受律诗的韵律之美,把握诗歌思想感情。
  2.提高学生古典诗歌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掌握律诗的基本特征,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领略律诗的韵律美。
2.疏通诗意,字斟句酌地读诗,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过程】
一、简介唐诗
中国历史上几乎每个朝代都有诗,但唯有唐代的诗歌流传数量最多、影响最为广泛。作为中华民族最珍贵文化遗产之一的唐诗,或雄壮浑厚,或清雅秀丽,意境深远,具有深厚的美学韵味。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走进唐诗,走进历史,走进情怀。
(板书:唐诗五首)
【设计意图】由对唐诗的简单介绍引入课文,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
二、了解律诗
1.律诗的基本特征
课件出示: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
基本特征如下:
(1)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为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2)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3)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每句中用字平仄音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
(4)一般说来,律诗的第二、三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律诗的基本特征,把握律诗结构,为接下来的教学做铺垫。
2.把握律诗的结构——起承转合
课件出示:
元代范德机的《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是艺术创作常用的结构技巧之一。
一首律诗一般由四联构成,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往往遵循起承转合的格局。
首联,起,开门见山,直接扣题。
颔联,承,紧承首联,延续延伸。
颈联,转,转折变化,由此及彼。
尾联,合,呼应开头,收束全诗。
【设计意图】此课件资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一般律诗的思路特点,加深理解。
三、教读《野望》
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
课件出示: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贞观初年,因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今属山西万荣),故自号“东皋子”。性情简放,“不喜拜揖”,曾三仕三隐。其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对于扭转齐梁以来绮靡诗风,开创唐诗盛世做出重要贡献。
2.放声吟诵,读出节奏
(1)读准字音。
(ɡāo)   倚(xǐ)   (dú)
(2)读出节奏。
(点生读,师指导)
课件出示: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3.借助注释,疏通诗意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诗意。
预设
课件出示:
(我)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晖。牧人驱赶着那牛回圈,猎人带着猎获的鸟兽归来。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只好吟唱着那首《采薇》,怀念古代隐士伯夷和叔齐了。
4.字斟句酌,赏析诗句
课件出示:
我们可以这样赏析诗句:这句诗中,“     ”一词用得好,它写出了           ,表现了                  
小组合作,选择诗句富有表现力的字词,赏析诗句。
预设  (1)“徙倚”是徘徊的意思,写出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2)“秋”“落晖”这些词充满了浓浓秋意,淡淡伤感。诗人举目四望,山、树都是一片秋,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3)“返”“归”这些充满温情的词在诗人这里,却呈现出忧郁、孤独、清冷的彩,这都是诗人心绪投射于外物的反映。
(4)“采薇”运用了典故,诗人在现实中难觅知音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表现了诗人高洁的品质,抒发了诗人的隐士情怀。
5.走进情怀,理解情感
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预设  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在萧瑟恬静的景氛围中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绪,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师小结:这首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这首诗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
【设计意图】本环节先引导学生简单了解诗人王绩,从而感受诗歌蕴含的情感。然后通过字斟句酌的读诗方法,感受诗歌中投射出来的诗人孤寂的心境。最后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四、教读《黄鹤楼》
1.释题导入,知人论世
黄鹤楼是位于武汉蛇山上的一座名楼,号称“天下江山第一楼”。当年仕途失意的崔颢登临此楼,产生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寞情怀,加上被神话传说触动,胸中不禁迸发出诗情,面对无限的时空唱出了一曲悠远的千古绝响。
课件出示: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他生长在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开元、天宝时代,他二十岁左右中进士,因干谒著名学者李邕,不被赏识,自此“文誉”被毁,有二十年左右时间,多在京城以外做官或当外官的幕僚,一生漫游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中唐的文学家把他与盛唐大诗人王维并称:“沈(佺期)、宋(之问)既殁,而崔司勋颢、王右丞维复崛起于开元、天宝之间”。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