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VANGJSIH GYAUYUZ
:崇左市小学语文教学名师课例研究
【摘要】本文以陈霞老师执教的《红楼春趣》为例,论述让学生喜欢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让学生掌握理解内容的方法,从人物言行、个性、民俗描写体会写法之妙,了解文化名人对红楼评价之高,使学生能体验阅读古典名篇的乐趣。
【关键词】古典名篇课例分析
阅读方法
钥匙《红楼
春趣》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05-0049-03
我国四大古典白话小说是古代叙事文学巅峰之作。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有古典名篇单元“观三国烽烟,识梁山好汉,叹取经艰难,惜红楼梦断”。学生阅读古典名篇时,因对背景和人物了解不足,读到晦涩的语言完全跳不过去,对内容之趣、写法之妙、评价之高认识不到位,丝毫感受不到阅读的乐趣。如何推动古典名篇教学?作为崇左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小学语文教研员,笔者前往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附属第二小学调研,听了陈霞老师上的一堂成功的教学研讨课《红楼春趣》(选自《红楼梦》第70回,题目编者所加)。研讨课的成功在于,陈老师尝试使用打开学生“悦”读古典名篇之门的三把钥匙,使学生阅读的一系列困惑得以较好解除。
教学上,“钥匙”是学习的方式方法,“锁”是学生学习的各种困惑。学习因为有困惑、不懂,阅读不能顺利推进,导致学生体验不到阅读的乐趣。下面,笔者以陈霞老师执教的《红楼春趣》为例,详细论述其指导学生阅读的方式方法。
一、第一把钥匙:掌握理解内容的方法
理解小说的内容,就得理解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人物是小说的核心,情节是小说的骨架,环境是小说的依托。由于五年级学生初始接触古典小说,因而需要教师做到:一是扫清学生学习古典名篇晦涩字词的障碍;二是渗透古典小说的章回知识;三是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叙事性作品的阅读经验来阅读古典小说,把握小说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这三者应成为学生理解古典名篇内容的
一个导向。陈霞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明显渗透了这一导向:疏通晦涩字词,厘清人物关系,厘清情节脉络,认清背景环境。陈霞老师的教学设计,很好地交给学生“悦”读的第一把钥匙——理解文本内容的方法。
(一)对晦涩字词,通过猜读跳读或借形旁推断字词意义相对于现代白话文语言浅显直白,古典白话小说个别言语晦涩难懂,给学生阅读带来障碍。例如,第二自然段,大伙儿拿
风筝的描写用了“捆剪子股”“拨起籰子”“院外敞地下”,最后一个自然段,黛玉放风筝情景中用了“铰”“豁喇喇”等词语,学生都很陌生,较难理解。教学时,陈霞老师用了几个“招数”,引导学生扫清了阅读障碍:一是猜读。对于“捆剪子股”和“籰子”,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猜想“籰子”的词义(放风筝工具,就猜测理解为绕丝、线的工具)和“捆剪子股”的词义(把小木棍捆成剪刀形的)。二是借形旁推断字词意义。“籰”和“铰”两字的形旁是“竹字旁”“金字旁”,词义与竹子和金属有关。(“籰”竹子做成的缠线的工具;“铰”用剪子剪)。三是引导学生结合放风筝的生活经历了解词义。伴随着风起,放出去的风筝随风而去发出的声音“豁喇喇”,认识这一模拟声音的象声词。陈霞老师这样处理晦涩字词的教学,既帮助学生扫清了阅读障碍,又教给了学生阅读的方法。
(二)抓叙述顺序,厘清情节脉络
叶圣陶说:“看整篇文章,要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
这条路,好的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能够引导学生把一篇文章的思路摸清楚,就是好的语文老师。”陈霞老师善于抓住文本思路引导学生学习。课前,让学生通读全文,而后以“风筝”为线索,完成“预习卡一”的任务——厘清脉络。课中,陈霞老师提示关键内容要点,并抓住核心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逐一对答来厘清脉络:
师:这个故事开始是写宝玉和姑娘们在大观园里——生:捡风筝。
师:因为放风筝有放晦气之说,所以大家赶紧七手八脚地跑回去——
生:拿风筝。师:来到大观园——生:放风筝。
师:大家看着放飞了的风筝,感受到春天里的乐趣,这就是《红楼春趣》的故事脉络:捡风筝—拿风筝—放风筝。
文章思路清晰了,全篇内容也就清楚了。从研讨课上可以看出陈霞老师不仅对思路重要性的认识非常到位,而且指导方法也很得当。这样的思路引导,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又让学生对全文内容有初步的整体感知,为下文的各部分学习(捡风筝、拿风筝、放风筝)做好了铺垫,帮助学生打好了小说三要素之“情节”要素的学习基础。
(三)以思维导图,厘清人物关系
《红楼春趣》中涉及的人物众多,如果学生不能了解人物之
打开“悦”读古典名篇之门的三把钥匙
——陈霞老师《红楼春趣》教学课例分析
□崇左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黄昌志
GVANGJSIH GYAUYUZ
:崇左市小学语文教学名师课例研究
间的基本关系,既不容易理解文本内容,又不能很好把握贾宝玉
和林黛玉的性格特点。对此,陈霞老师是这样使用思维导图的:
课前,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制作思维导图,完成“预习卡二”
的学习任务——厘清人物关系;课中,让学生呈现思维导图,引
导学生说出人物关系(期间陈霞老师进行点拨,众人物中,宝玉
处于中心,突出了宝玉在大观园中的特殊地位,为学生下文分析
宝玉的言行、个性做好了准备)。由于陈霞老师恰当使用思维导
图(见下图),
很自然地发散了学生思维,为学生打好了小说三要
素之“人物”要素的学习基础。
(四)以背景铺垫,认清人物所处环境
学生在预习时,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基本上厘清“预习卡
二”出现的十个人物,以及这些人物与宝玉之间的关系。在这个
基础上,陈霞老师很自然地通过主人公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把
话题一转,指向了宝玉生活的环境,以及其在大观园中的重要地
位,自然引出了小说中贾府所处的社会地位与封建时代背景环
境。这些背景交代,为典型人物贾宝玉提供了活动的典型环境,
为理解其个性特征提供了环境支撑,同时也为学生打好了学习
小说三要素之“环境”要素的基础。
二、第二把钥匙:从人物言行、个性、民俗描写体会写法之妙
文本的美在于高超的艺术表现形式。《红楼春趣》选自《红楼
梦》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题目是
编者所加。《红楼春趣》写法可谓“妙”,人物言行、个性、民俗描
随风而去写妙趣横生。陈霞老师如何紧抓写法之妙,引导学生品悟红楼
春趣?
(一)“摔风筝”之趣:宝玉鲜活个性流露
关于宝玉拿“美人儿”风筝飞不起的片段描写,陈霞老师是
这样进行课堂引导的——
师:课文哪些地方体现“趣”?大家去一、划一划“热闹”
的场景和“欢乐”的人物吧!
师:请大家一边读玩乐的场景段落,一边思考,宝玉给你留
下什么印象?请做批注。(学生默读、思考、批注)
师:宝二爷拿的“美人儿”飞不起,自己急得直冒汗,众人还
嘲笑他。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宝二爷如何面对?(出示句子:他
便恨的摔在地下,指着风筝说道:“要不是个美人儿,我一顿脚跺
个稀烂!”)
师:哎呀呀,我们的二爷生气了。你从哪里看出他生气了?
生:从他的动作“摔、指”。
师:是呀,一个大男人,连个风筝都放不起来,这让他情何以
堪啊,于是他便——
生(接读):恨的摔在地上……
师:来,二爷,拿着你的美人风筝,“摔”“指”“说”——(暗示
学生表演动作)
(生一边拿风筝摔,一边读句子)
师:宝二爷,你怎么一点儿都不气恼呢?谁再来试试?
(另一名学生扮演)
师:从这一“摔”、一“指”、一“说”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宝玉?
生:生气(脾气暴躁)、孩子气。
师:你觉得宝玉的这些动作、语言有趣吗?为什么?
生:像孩子一样发脾气摔东西,太可爱了。
师:是呀,现在的宝玉在大家眼中,就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他
“摔”风筝这事有趣,“指”风筝说话也有趣,这些趣事、趣言(板书:趣
事、趣言)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般天真可爱、率直纯真的宝玉(出
示:率直纯真),就像我们班的男孩子们这样。来,宝玉们,读——
师:真是一个可爱又有趣的人啊。(板书:“趣人”)
陈霞老师从“热闹”的场景和“欢乐”的人物,引出典型人物
“贾宝玉”;聚焦宝玉拿的“美人儿”风筝飞不起、自己的着急、众
人的嘲笑、宝玉怎么做,引领学生寻描写宝玉言行的句子,而
后创设情境,抓动词描写“摔、指、说”,语言描写“要不是个美人
儿,我一顿脚跺个稀烂”,让学生在个人读、表演读、齐读中,感受
其脾气暴躁、率直纯真等鲜活的个性特征,体会作者曹雪芹把平
常小事写成“趣事”、把随性而来的言语写成了“趣言”的功力。
(二)“猜风筝”之趣:众小公子命运隐喻
对“猜风筝”的描写,陈霞老师采用了“影文结合”的教学
法。在课堂上,陈霞老师先让学生品读文本,而后让学生观看
《红楼梦》“放风筝”的几分钟视频片段。陈霞老师巧妙设计“看
风筝,猜人物”游戏教学环节。“你们想过没有?宝钗为什么放的
是那么细致的一连串七个大雁?为什么宝琴拿的是大蝙蝠?为
何大螃蟹风筝偏偏给了三爷贾环?难道是作者曹雪芹随手一笔
写上去吗?还是此处暗藏了什么玄机?”
陈霞老师相机对这些人物的个性和命运进行陈述:宝玉的
风筝是“美人儿”,总放不起来。预示着宝玉在女孩子问题上,总
是“拿不起,放不下”。宝钗的七个大雁风筝,雁在古文化语境
中,代表忠诚,从一而终;雁飞翔迁徙时,非常有序,又象征着
谨守礼教秩序。曹雪芹把象征礼教且忠诚的雁给了宝钗,暗示
她在出嫁后,谨守礼教,守寡到老的结局;且“七雁”即是“弃雁”,
宝钗因此成了“弃妇”。宝琴的大蝙蝠,意味着宝琴是个有福之
人,因为宝琴才思敏捷、命运很好,贾母喜欢,还逼着王夫人认她
做了干女儿,且宝琴还跟梅翰林之子订了婚约(中国古代习俗
“蝠”通“福”)。三爷贾环的大螃蟹风筝,暗示了在众人的眼中,
他“委琐,举止荒疏”,是一个不辨是非曲直的坏小子,在贾府中
横冲直撞,就像那横行的螃蟹一样。陈霞老师通过分析众小、
公子放的风筝不同,命运不同,使学生感受到曹雪芹对人生命运
洞察的深刻。其重要目的,还在于激发学生在课后阅读《红楼
梦》其他章回,甚至阅读全书。
(三)“放风筝”之趣:认识放晦气民俗现象
放风筝不仅是一种游艺活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是民俗活
动(放风筝意为放走病毒和晦气)。在放风筝的时候,人们会将
自己病症都写在风筝上,待风筝借助风势飞到高空时,就剪断风
筝线,让风筝随风飘走,表示所有的疾病、晦气远走高飞。这种
习俗,在民间又叫“放断鹞”“放晦气”。
《红楼梦》的林黛玉是体弱多病的形象,民俗放风筝对其
有别样的意义。在《红楼春趣》有不少笔墨写(下转第63页)
GVANGJSIH GYAUYUZ
:英语深度学习
透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即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同时在本节阅读
课的读前、读中、读后各个阶段积极地为学生创设运用英语的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进行知识、经验连接提供保障,引导学生“在境中动、在境中思、在境中学”。
初中英语阅读课的教学离不开情境创设,但从本课例的探究中我们可以得知,从深度学习视角努力创设有效情境,可以为学生获取文本知识提供台阶,优化阅读教学过程,增强阅读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要充分认识创设有效情境的重要意义,注意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性格特点、思维模式、生活经验等,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使英语教学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让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真正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王严.情境教学让初中英语与生活和谐相融[J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
[2]薛海洋.对初中英语课堂创设情境教学法的研究[J ].学周刊,2012(30)[3]侯继红.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浅谈[J ].学周刊,2015(11)
[4]陈建欢.情景教学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D ].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
[5]钱进.让英语课堂生动起来——中学英语情景教学四法[J ].中学教学参考,2010(31)
[6]苏立.情景教学法在中职外语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7]余果.建构主义视角下提高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D ].信阳:信阳师范学院,2013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B 类重点课题“基于区域教研组的英语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研究”(课题编号:2019B22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伍晴云(1991—),女,壮族,广西柳州人,文学学士学位,初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研究。
(责编刘小瑗)
她放风筝:“把咱们的拿出来,咱们也放放晦
气。”“黛玉见风力紧了,过去将籰子一松,只听见‘豁喇喇’一阵响,登时线尽,风筝随风去了。”陈霞老师敏锐地抓住黛玉要放风筝的言语描写和放风筝的细节描写,尤其是放大放风筝的细节描写“将籰子一松”“只听见‘豁喇喇’一阵响”“登时线尽”“风筝随风去了”,让学生一方面更好地认识主人公林黛玉,一方面更好地理解放风筝放晦气的民俗。从中,学生既了解到民俗之趣,又感受到作家曹雪芹对民间生活、民俗文化的熟悉。
三、第三把钥匙:了解文化名人对红楼评价之高
《红楼梦》描尽了宦海浮沉、人生百态,以及红楼女子的生命悲歌,因其出的艺术成就和丰富深刻的思想底蕴,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世界文化之瑰宝。如何引导学生认识这一绝世名篇?陈霞老师采用“烘云托月”的手法——以名家创作与评论,烘托《红楼梦》价值所在。具体分两步走:链接阅读林庚先生《风筝》、鲁迅和周汝昌先生的评价。
(一)对比阅读林庚《风筝》,涵养欣赏评价能力
分析完《红楼春趣》后,陈霞老师巧用林庚的《风筝》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一是对同类主题“放风筝”进行拓展阅读,让学生了解古代人与现代人放风筝的闲适和快乐;二是通过对比分析,培养学生阅读欣赏与评价的能力。尽管两文均写放风筝的乐趣,《红楼春趣》不言乐,却处处见乐:拿风筝之乐、捡风筝之乐、摔风筝之乐、放风筝之乐。这些乐,更多的是通过贾宝玉、林黛玉等个性化言语、动作描写流露出来,使得文章的内容更丰富、更具体、更生动,也更有趣。
(二)鲁迅和周汝昌先生等文化名人评价
在链接阅读林庚的《风筝》后,陈霞老师又链接作者曹雪芹十年磨一剑、呕心沥血著红楼的资料,然后引出鲁迅先生对《红楼梦》的评价:“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
了。”(《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红学泰斗周汝昌对《红楼梦》的评价:“所涵蕴的民族文化的质素
特别浓郁深至。”“《红楼梦》形式体裁是一部中国传统章回小说,而内容实质则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综合体和集大成。”陈霞老师突出强调了《红楼梦》独特的魅力,引发学生课后走进《红楼梦》。只有开卷细读,方能慢慢品味“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从而走进曹雪芹营造的艺术世界里。
在《红楼春趣》教学中,陈霞老师的“三把钥匙”(理解内容的方法;从人物言行、个性、民俗描写体会写法之“妙”;了解文化名人对红楼评价之高)有效地解开了学生阅读障碍的“锁”,有效提高了学生课外独立“悦”读古典名篇的兴趣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卫灿金.叶圣陶的语文思维教育观[J ].课程·教程·教法,2002(2)
[2]周汝昌.《红楼梦》和中华文化.[J ].晋阳学刊,2011(7)[3]周汝昌.曹雪芹: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J ].党建,2014(7)[4]王波羽.小学古典小说教学研究[D ].闽南师范大学,2020
注:本文系2019年度广西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研究立项课题“崇左市小学语文教学名师课例研究”(课题编号:msyjjzx2019A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四。
作者简介:黄昌志(1975—),广西宁明人,崇左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小学语文教研员,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教师培训。
(责编
黎雪娟)
(上接第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