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论道
智库时代    ·217·
翻译美学角度看王维《使至塞上》两个不同英译本的审美再现
张  娅
(赣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赣州 341000)
摘要:本文以王维的《使至塞上》为题材,基于刘宓庆先生的翻译美学角度,从形式系统的语音层、词语层和句法层的审美信息及非形式系统的意境层和文化层的审美信息出发,分别对G.W.Robinson 和许渊冲先生两个不同英译本进行分析,从而发现翻译美学有助于理解诗歌英译中如何在忠实原诗的基础上能最大限度地再现其审美价值从而实现审美再现。关键词:翻译美学;诗歌翻译;审美再现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609(2019)07-0217-002
一、引言
此诗作于诗人出塞途中,描绘了边塞的壮丽风光,抒发了诗人对守边将士的赞颂之情。与此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孤寂、飘零的心情以及大漠雄浑的景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的情怀。整首诗无论是韵律创造还是意境渲染,都给读者带来无限的审美体验。
二、翻译美学指导下《使至塞上》不同英译本分析
因此,笔者将从翻译美学角度出发,对《使至塞上》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现将原诗和两个不同英译本展示如下: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On a Mission to the Frontier
Off in a single carriage on my mission to the frontier
For dependencies beyond Chuyen now I am carried like thistledown out from the Han defences
And wild geese are flying back to the savage waste
From the Gobi one trail of smoke straight up
In the long river the falling sun is round At Hsiao Pass I meet our patrols Headquarters are on Mount Yenjian (G.W.Robinson 译)On Mission to the Frontier A single carriage goes to the frontier;An envoy crosses northwest mountains high.
Like tumbleweed I leave the fortress drear;As wild geese I come under Tartarian sky;In boundless desert lonely smokes rise straight;
Over endless river the sun sinks round.I meet a cavalier at the camp gate;In northern fort the general will be found.(许渊冲译)随风而去
(一)形式系统的审美再现1.语音层审美信息
诗歌在语音层次的美主要表现在其节奏和韵律方面。原诗呈现主副韵即主、副交错,其韵式表现为aabababa 形式,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其富有音乐感。而G.W.Robinson 的译文呈现为自由诗形式,没有很好地传达这一美感。对比之下,许渊冲先生将全诗处理成了抑扬的形式,其韵式表现为ababcdcd 形式。因此,从整体上来看,许渊冲先生的译文更好地考虑了原诗的音韵,有效地保留了原诗的音乐性和审美价值。
然而从局部来看,暂不讨论两位翻译大师的翻译策略, W.G.Robinson 将“居延”“萧关”“燕然”分别译为“Chuyen”“Hsiao Pass”“Mount Yenjian”,很好地参考了韦氏拼音,而不是直接移取其对应的拼音让外文读者晦涩难懂,读来拗口。因此,W.G.Robinson 在此处的处理很好地考虑到了译入语读者的可接受性,有效地避免了大量的汉语拼音,读起来更为流畅、亲切自然,具有一定的可取之处。
2.词语层审美信息
无论是源语还是译入语,具有审美价值的用词无疑是经过作者精心挑选的。原诗中颈联描写的是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大”字体现了边疆沙漠的浩瀚无边,在广袤无垠的荒漠的映衬下,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
就异常醒目,故作“孤烟”。用“直”修饰“孤烟”,体现了浓烟的挺拔,让读者深刻感受到诗人孤寂却又异常劲拔坚毅的心境。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林,湖泊沼泽,只有那贯穿其间的黄河,平凡简单的“长”字有力地勾勒出诗人漫无边际的寂寞之感。落日本应给人一种感伤之感,然而此处却用给人以温暖亲切之感的“圆”修饰,使得直观整体的意象镶嵌在荒凉的背景中显得愈发孤寂。因此,此处的“大”“长”“直”“圆”不仅细腻地描绘了边塞大漠风光,而且诗人巧妙地将自己孤寂、落寞的情绪溶于自然景物之中。
译文中,G.W.Robinson 将“大漠”译成“Gobi”,虽传递了原诗的语言信息,却没有体现出沙漠的浩瀚无垠及其荒凉之美感;“长河”译成“In the long river”也是采取了直译的翻译策略仅仅再现了源语的语言信
息而丢失了美感。而许渊冲先生的“boundless”和“endless”不仅成功传达了源语信息,更如词形本身源远流长地折射出诗人无穷尽的悲凉孤寂的心境。因此,在此处措辞方面,许渊冲先生更好地兼顾了源语信息的传递和审美价值的再现。
3.句法层审美信息
对称、对仗之美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可称“美中之巧”,为汉语所独有。颔颈联即是很好的体现,不仅意象,其句式安排上均考虑到了对称性。颔联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甚至与英语的主谓宾句式不谋而合。而颈联中的“直”和“圆”均为形容词分别修饰“孤烟”和“落日”,此处句式安排与英语中的主系表结构相似,只是隐藏了系动词罢了。据悉, “蓬”“雁”是诗人的自喻,暗示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对比译文,颔联中的第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