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月亮意象研究的心得与感想
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月亮文化
说到有关月亮的神话故事,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应该是嫦娥奔月,在中国人的脑海里,在广寒宫中居住了上千年的嫦娥,早已成为了人们心目中月神的真正人选,月亮可以代表嫦娥,嫦娥也可以代表月亮抚慰人们的心灵。除了嫦娥和吴刚,月兔、蟾蜍、月桂树等也是和月亮密切联系的关键元素。它们蕴含了远古先民对于月亮的情感寄托。天上一轮月,地下万人情。千百年来这一轮明月承载着人们深厚的情感。人们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描绘,丝毫不吝啬地用大量的美好的词汇去赞美。这些风格各异的词语在勾勒出世间风景的同时,还透过世间百态,寄托了不同的感情。一轮明月承载了千百年的深厚感情,自然科学层面的月亮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拥有层出不穷的精美别称,这些暗怀隐喻、饱含深情的指代词为中国古代诗坛、词坛增加了一道独特的“千般诗情万般月”的景致。月亮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最丰富、最美丽的文化之一,月亮也成为最美的文化符号之一。
二、月亮文化代表的意象
悬于天际的月亮在中国凝聚着一个民族的生命情感和审美寄托,在中国人的内在心灵世界里,月亮已经成为超越它本身的物理特征而逐渐演变为一个象征符号,这个传统的月亮意象投射着中国人的传统文化感情。傅道彬曾说:月亮作为永恒与自然的象征,启发着人们不断去追求这种永恒的存在,因而中国人在寄情山水,笑傲山林之际,常常会去吟风啸月,表达一种古典的风范。月亮维系着中国文化的智慧、艺术、心理、民族情怀等多个方面。明月映照在中国传统读书人身上,他们从艺术审美的广阔经验出发,具体地对月亮的物象赋予了自身独特的情感诉求,因而情景交融,心物结合,物我两忘。经过漫长的历史文化积淀,又进一步探索出了外在审美意象内部的虚与实、深与浅、形与神的多层面关系,而且开始多维度地细致地辨析它在诗词中的构造方式及其美学内涵,从而赋予了它新的生机与活力。
三、月亮文化的发展月亮诗歌
早在先秦时期作为自然形象的月亮便在诗中寄托了创作主体的情感,但尚未达到主客融合的更深层境界。据学者统计,在《诗经》中共有二十五首诗中出现了月亮的形象,南方的《楚辞》中共有二十首有关月亮的描写,其他先秦古诗中有十五首也出现了月亮的身影。
《诗经》中有十七首诗歌里是用月来表示时间的,且大多为日月同用表时间,有八首将月与忧愁、伤感、女性、品德等联系在一起,且这种联系大多以赋、比、兴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而赋、比、兴乃是《诗经》审美意象的最多元的表现方式。
四、月意象在中国文学中繁盛的原因
伤春悲秋是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中反复表现的一种主题。诗歌被认为是最能代表中华民族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学样式,中国古典诗歌一向都是用大量意象来进行叙事和抒情的。以诗词为代表的中国抒情文学传统创作中一个重要现象就是有大量的自然物被作为审美意象不断重复出现,物象是这些意象得以形成的关键因素。月意象作为典型意象之一,其本体所蕴含的文化气质在中国传统诗文中有着十分特殊和重要的意义,体现了中国的内在艺术精神和文化追求。作为自然中的“月”,它的特殊性在于它不仅只是文士常引用的“物象”,本身具有的物象特点可以在一定程度与人们情绪的波动产生共鸣,还体现在“月”的自然规律上,它的周期性圆缺作为宇宙自然规律影响着世人的审美价值和人生观念,并形成了最初的了宇宙观。一方面,文人墨客借月抒情,在构建月意象时,月亮被负载了特定的主体情感,具有文化象征意义,这种诗意精神在文人创作中得以薪火传承;另一方面,文学作品既不断去继承和发扬传统月意象,又超越月意象固有模式透露出作者的个体审美特征。
月亮首先作为客观物象存在于自然界,作为自然意象被广泛应用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里之前,月意象经过了长期的发展过程。月意象之所以受中国文人的喜爱,原因不一而足,有的人认为月亮的物美引起了中国文人的关注。也有人认为,月亮的原型特征奠定了它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地位。还有人觉得月亮符合中国的传统审美,所以才被文人广泛应用于文学创作,形成了独特的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月亮文化。五、传统节日中的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