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观后感4篇
《我的》观后感1
  清明节由于自己一个人宅在家三天实在无聊,便去看了电影—《我的》,怎么说,对于陈思诚的电影还是有好感的,毕竟唐探里有我最喜爱的昊然弟弟,但是这次的电影个人觉得并不是很好看,以下发言仅作为个人的观后感。
  可能是这次独自一人看的',所以很多精力都集中在电影上,并不像平常和朋友们一起,会偶尔聊聊天什么的。首先是镜头,很多虚幻的远镜头、半身镜头,说实话,可能是我的语文不够好,根本不理解他想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可能这就是所谓的诗人眼中的朦胧美。哈哈哈……但是我并不想买账。
  其次是故事情节,故事主要讲述了子枫妹妹饰演的护士某天突然接到电话电话,说爸爸妈妈出车祸死了,于是回到家里处理丧事,见到了并不熟悉的弟弟,姑妈作为家里的老大,帮忙处理弟弟和弟妹的身后事忙个不停,另一个弟弟在旁边打麻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安然()刚开始并不接纳弟弟,弟弟为了要吃一个妈妈做的肉包子跟她哭闹个不停,后来还
把泡面倒在她的床单上。为了能安心考研,然后去北京学医,准备给弟弟一个收养家庭。但是弟弟并不乐意,自己打电话告诉对方他有暴力倾向,这时姑妈也过来了,说“长如母,你现在的任务是把你弟弟抚养长大”。然后就各种不乐意,反抗……中间的故事情节有点拖沓,以至于让我看到一半想弃剧,最终的结局是在和弟弟相处的过程中逐渐接受了他,同时也放弃了收养家庭,带着他一起奔跑在阳光里。哦,对,补充一下,之所以如此讨厌弟弟,是因为弟弟是在上大学后父母偷偷生的,小时候父母一直想生二胎,但是由于生育政策不允许,所以让装残疾好办准生证,但是在街道上门检查时,刚好穿着裙子在屋子里跳舞,为此爸爸下手打了,中间还有其他的几个情节讲的是和父母之间的隔阂。
  怎么说?我感觉剧情过于浮夸,为了表现的深情而过渡剧情,首先是父母双亡,作为的姑妈忙前忙后料理后事,但是其他的舅舅们就只顾打牌,甚至丝毫看不出一点悲伤,现实情况肯定不是这样,至少从我身边看到的都不是这样,自己的兄弟走了,孩子会不悲伤吗?纵使再有隔阂也不至于一滴泪都没有,兄弟也漠不关心的。
  再说说和弟弟之间,因为考研,为了梦想就不管自己的亲弟弟,毕竟那是自己的血脉
相连的人呀。至少我的就不是这样,她比我大五岁,在上学前班的时候我才出生,那时候每天早晨妈妈给她炒鸡蛋饭,总会给我留一大半碗,在刘集上初中,每个周末回来了都会给我带几个小笼包,毕业了在武镇学纺织,差不多一个月回来一次也会给我带好吃的。后面出去工作了,我在上初中,每个周六回来总会和她打半小时的电话,关心我的学习,聊聊她的工作什么的。总是在细水长流的日子里关心着我,我相信,纵使我们遇到这样的情况,她肯定也会管我的。我可不就是比这更了不起的嘛。
  所以整体在我看来,这部电影的主题是想表现的伟大、无私,但是过于夸张,不过想看的小伙伴还是可以去看看,电影还是有可取之处的,毕竟子枫妹妹的演技还是在线的。
《我的》观后感2
  这部电影的热潮已经过去了很久,看这部电影是今天无意间在影视大全看了的,因为本人一般都没有去电影院看电影,哈哈,说实在的不是不喜欢去,是时间空间情况让我选择了其他的了吧。
  期末考完试了,的确想呆在宿舍疯狂的追剧,正愁看什么,点开网页推荐了《我的》于是就开始了!
  在这之前,也没有上网查过剧情,只是听同学偶然一说很感人。
  可当我看完的时候总觉得这部剧还是拍的好,可以说从现实方面很好的引起每个人的共鸣。
  毫无疑问,看完不哭是不可能的!
我要
  这是一部现实题材的亲情电影,讲述了一个生长在重男轻女家庭中的女孩在父母车祸去世后,面临着抚养在她上大学期间父母又生的弟弟。原本关系冷漠疏离,又面临是抚养弟弟还是追求个人独立生活抉择的选题。在与弟弟慢慢相处的过程中,重新意识到了亲情深处血浓于水的意义。
  之前偶然在网上看到这样一段话:“即使是内容痛苦的梦,也可以用欲望的满足来解释。这一类梦的解释,肯定会牵扯到很多我们不愿意讲出或者不愿意想到的事情。每个人都有一些隐私,不愿意告诉别人,甚至自己都不愿意承认。但是如果出现在梦里,就绝不仅仅是偶然事件的巧合。梦中唤起的痛苦感情,正是为了阻止我们提及或者讨论那些痛苦的事情。”
  在这部影片中安然的梦里,与父母的相处都伴随着若即若离的疏离感,将游完泳的她带到小卖部后骑着自行车离开,在安然快追上时只剩一辆车,在安然快要溺水时,父母只是站在游泳池里冷漠地看着。好像是踏空了一个阶梯,突然下坠的失重感,恍然间分不清现实和虚幻。
  整部影片也不断地在抛出与回收。一开始安然在整理遗物时到的纸片,弟弟的足球,弟弟的肉包子和安然对弟弟讲的话,让它显得干净,但又引人深思。
  “因我女儿腿天生残疾,固申请二胎。”
  “你们直到瘸子怎么走路么?我把跨一歪,腿一抬。”
  传统、保守、百善孝为先,把外放的情感内敛。这些都是中国式的传统家庭。
  小时候的安然被表哥当沙包,被姑父看着洗澡,被父母私下更改高考志愿,和被迫独立的大学,这些都是家庭,或可以说是“重男轻女“思想下对于女性的禁锢。
  姑妈和安然无形中形成了一个强烈的对比,安然像是一只不受任何拘束的小兽在传统观念的牢笼中不断冲撞,而姑妈则代表循规蹈矩的,受世俗期待的传统女性。
  在小卖部的那出戏里,安然问:“那些套娃的底呢?”姑妈说:“早丢了。那些可是我当年在红场里买的呢。
  “姑妈为了弟弟,放弃了去俄罗斯打工的机会,在安然走后,对着套娃说着“你好”“再见”“我爱你”的俄语,这既是下意识,也是被深深埋藏在心里的对于自由的欲望,可是幻想很快就被楼下的“老板娘”喊声所打断了。
  说不出为什么,只是觉得有时候你拼命想改变的到头来却败在现实当中。
  影片中她的弟弟也是无辜的,但是也承受了太多本该不承受的,她能有什么错啊,原生家庭让她明白要努力走出去,可是一切又是那么的不尽人意。换做是我们自己,说实话也不知道怎么选择,尤其是面对她那样的处境。
  原生家庭这个词似乎磨灭了太多人对生活的向往,说实话,看完这个的经历和所忍受的种种感到很心疼,也能明白她的感受,但是有什么办法呢?
《我的》观后感3
  抽空去看了《我的》,我不是影评,不会对电影的拍摄技巧、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以及背后所揭示的社会伦理做分析。
  毕竟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过挣扎,选择不了自己的出身、又不能决定自己的性别,还无法对抗时代的洪流。有人选择坦然接受现实,然后走下去,毕竟这个又宏大又幽微的命题更像是大海和浪花,有坚定也有迟疑。
  观影的人有人为哭、有人为弟弟哭、有人为姑妈哭。我不知道应该为谁要多些哭些,毕竟这是反应重男轻女的影片。如果此刻我为弟弟和姑妈哭显然有些不合适。女主人公在追求自我和人生梦想的途中遭遇幼弟,父母为了要儿子,让女儿装残疾。考上大学又修改女儿的高考志愿,让女儿从医生变成了护士,这样离家近,可以早点工作赚钱。命运对女儿不公,但无论怎样挣扎,最后还是没有脱离血缘关系。
  谈谈我自己的感受,我是为不平,为弟弟、和姑姑流泪。弟弟尽管是父母偏爱的产物。但作为生命个体,他本身也是一个受害者。一个男孩子,本可以正常的出生、正常的生活、不需要世俗的偏见、也不想从营养、教育、医疗资源等被额外偏斜。也没有想过要欺负、争抢的东西,更不想成为父母希望成为的人。可这一切并不由他控制。他
生下来就带着优越感、带着霸道和自私。而们也要被道德一生。这也是中国很多家庭兄弟姊妹关系始终不好的原因之一。
  当弟弟的保护伞突然坍塌后,求生的本能驱使他要向示好,但骨子里还是傲娇和霸道。如果不是在重男轻女的家庭出生,弟两同样遇到父母双双离世。那弟两人相依为命,本就是天经地义。但曾经受过那么多委屈的,肯定要挣扎,要争取自己曾经失去的东西,为自己而活。我非常佩服的勇气,以及她身上的那股力量,生命本该如此。只是我们都被压抑住了。
  为了求生,弟弟本能的改变自己,讨好,讨好收养的家庭。这个过程中,幼小的弟弟不知道为什么讨厌自己,也不理解死亡的意义。当他和说你身上有妈妈的味道的时候,我哭了。我不是单纯的同情。怎么说,我也算是出生在重男轻女的家庭吧。当初是妈妈执意要儿子。我身上有两个。大6岁的时候就开始就哄我和二。吃的苦是最多的。但大被认为从小愚钝,是不被父母喜欢的。二从小体弱多病,也是不被父母喜欢。听妈妈说,我小时候欺负过大和二还有收养的三妹。争抢过她们的零食、剥夺过她们该有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