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古典乐器,可分为拉弦乐器、拨弹乐器、吹管乐器、打击乐器四种。这些乐器在我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情感,意志,力量和追求。中国电影充分发挥中国古典乐器特,将某种民族乐器的魅力单纯而深邃的发挥到极致,使电影音乐既统一又多变,既洗练又深邃。即使是在电影市场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电影音乐也会因古典乐器的使用而散发它独特的魅力。
古典乐器简介
根据中国古典乐器演奏方法的不同,可分为拉弦乐器、拨弹乐器、吹管乐器、打击乐器四种。
拉弦乐器有板胡、二胡、高音二胡、中胡、革胡等。拉弦乐器主要是胡琴乐器。据说在10到11世纪由我国北方兄弟民族传入到中原,到了元朝已成为民族乐器中的主要乐器了。
拨弹乐器在我国的民族乐器中历史悠久,种类也比较多。据说,在周代已有“琴”、“瑟”。到了秦代又出现了筝,后又出现箜篌、筑等乐器。到汉武帝时又有“阮咸琵琶”,到了隋代又出现
了“秦琵琶”。而到了魏代又有“阮”这种乐器了。三弦流行较晚。扬琴则是在明代传入我国的。现在较常见的拨弹乐器有琵琶、阮、柳琴、扬琴、筝、古琴、三弦等。
吹管乐器中最早的一种乐器是竹制的排萧。吹管乐器有笛、唢呐、笙、喉管。
我国的打击乐器不但种类繁多,而且历史悠久,远在三千多年前的殷代,打击乐器就很发达,到了周代已有了了音律的打击乐——编钟、编磐。秦汉以后吸收了外来的锣、钹、铙、星打击乐器。隋唐以后又出现了拍板等。到了五代以后又出现了云锣、八角鼓、木鱼、梆子等打击乐器。现在常见的打击乐器有鼓、锣、钹、板、梆子、木鱼、碰铃。
古典乐器在电影中的应用
由中国古典乐器演奏出的古典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是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情感,意志,力量和追求。中国古典音乐文化根植于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土壤之中,也成为了中国电影音乐的重要构成元素,在中国电影音乐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建国以来,电影音乐民族化的探索不断深入,古典乐器在中国电影音乐中的运用不断增强。发展至今,随着中国电影人的经典作品在国际上屡获大
奖,烙印上了中国符号的民族电影音乐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中国印象。众所周知,流传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用不同语言演唱,不同乐器演奏的民歌,民族器乐等音乐素材一直都是电影音乐创作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国电影音乐吸引世界观众的重要因素。下面以琵琶和唢呐为主要例子,浅谈古典乐器在中国电影中的应用。
琵琶:1962年《甲午风云》,其中有一段“邓世昌弹琵琶”,选用古曲《十面埋伏》的音乐,用急促的节奏,强烈的乐器彩,表现了民族英雄以死抗敌的决心。这一富于民族特的表现手法,取得了异乎寻常的效果。
无独有偶,在当代年轻女导演徐静蕾的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也使用了琵琶作为主乐器。影片故事简单,情绪统一,表现一个女人对自己所爱男人的幽怨,这种怨正是十分适合琵琶表现。影片的主题曲更是直截了当的名为《琵琶语》。这段主旋律在电影中多次反复出现,琵琶单纯的音和妩媚幽远的曲调相得益彰,恰如其分的表现出影片主人公内心孤独寂寥而又爱恨缠绵的感受。影片中主人公的旁白总是合着琵琶轻柔的声音出现,幽幽暗暗、隐隐约约,有一种欲说还休、欲哭无泪的感觉。在影片中,琵琶文曲的特被充分发挥,将根据西方女作家小说改编的故事演绎得如同中国最古老的相思,这正是民族乐器特所带来的效果。
电影音乐要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这和音乐的民族性格是分不开的,鲜明的时代特征与典型环境、典型人物性格的塑造,必须赋予音乐形象以彼时彼地或此时此地的民族音乐特征才能给人以历史的厚重感和现实生活的真实感。电影艺术作曲家们改变过去那种盲目追求西方音乐交响性而“满堂灌”的现象,创造性地使用一两件民族乐器、一两种音贯穿其中,取得了较好的艺术表现效果。《十面埋伏》也好,《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也好,都是充分发挥中华民族乐器特,将某种民族乐器的魅力单纯而深邃的发挥到极致,使电影音乐既统一又多变,既洗练又深邃,这正是电影音乐中民族元素运用的重要方式。
唢呐:听过电影里嫁娶场景时唢呐的演奏,唢呐声起,全场寂静,一声声清脆深情的唢呐声绵延而来,时而缓,时而急,时而零零碎碎地蹦出几个音符,时而轰轰烈烈如鞭炮作响般连贯,时而如滔滔不绝的黄河之水般恢宏磅礴,时而如涓涓细流的小溪般清明透澈。听到了这一声声唢呐,让我想起了古代的婚丧嫁娶,让我想起了红军的送别,让我想起了百鸟朝凤,让我想起的东北的大秧歌,海城的高跷。唢呐声总是带着一丝悲怆,一丝寒冷,一丝沉重,一丝沧桑。也许唢呐声并不如钢琴那么柔和激昂,也不如小提琴那么唯美优扬,可它却透着深邃,透着忧伤,透着孤独,透着一种负重感。仿佛是正在叙说一个充满苦难的故事,讲述一部百年沧桑的历史。愈是迭起之时人的眼泪愈加呼之欲出,让人欲罢
不能。配以电影的情节,让人感受到无比的悲凉。
陌生女人的来信其它:1964年,电影《阿诗玛》采用云南东部彝族的音乐,整部电影音乐只用乐器演奏,其实最突出的乐器是一个表现最高音的竹笛和一个表现最低音的三弦。彝族使用的三弦,非常具有它的民族特点,低音重,因此很有表现力,同年的电影《天山上的红花》,影片的音乐运用了哈萨克族的古典乐器来演奏,其中冬不拉是非常重要的的乐器。1980年的《孔雀公主》,用葫芦丝演奏了云南德宏傣族山歌的旋律,把这个美丽的神话故事演绎的引人入胜。
在1990的故事片《菊豆》中,使用了中国民间陶土烧制的乐器"埙",这种在中国大约7000年前就已经出现的民间乐器,在影片中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主人公那种正常的人性渴望与封建禁欲主义之间 的冲突和争斗。
大部分影片器乐的运用并不仅仅是用乐器照搬当地的民歌旋律,而是经过了作曲家的再创作。如《孔雀公主》的创作者,他选择用奏鸣曲式的原则来结构整个电影音乐,原本简单的民间山歌旋律经过奏鸣曲式原则的对比和再现,形成了包含着主题对比和矛盾冲突的器乐作品。《卧虎藏龙》中有一段“去南方”的器乐片段,以清亮悠扬,穿透力十足的中国竹笛,
配合活泼且饶富边疆情调的鼓乐,营造出女主人公闯江湖的一股轻快俏皮的感受.音乐运用了云南民歌《小河淌水》的骨干旋律,经过几次展开和变奏,更加符合了剧中人物的需要。这个段落是影片中正面展现玉蛟龙“功夫”的一场。它本来是一个血腥的场面,一个人把酒楼几乎都掀翻了,来的每一个人都被打得很惨,然而用笛子奏出的欢快旋律使音画形成了一种对立。它起到了“消解暴力”的作用。电影中的视觉暴力在这个场面是很明显的,但音乐从整个听觉上恰恰消解了这一视觉的血腥场面,让我们看起来不仅不血腥,反而觉得蛟龙很可爱。这种通过“音乐对暴力”的处理,使得我们的视觉感官上的刺激被大大地削弱了。当然这一方面也体现了影片的主要宗旨:不以表现武功的高低和血腥为主要的对象,而是把人心的修炼提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来审视。 除此之外,这一段的音乐从运用上讲,还表现了玉娇龙潜在的情绪彩,因为这一场,她的心情是一种天不怕地不怕的心情,而且打得酣畅淋漓,这种欢快的音乐也体现了画面人物的主观情绪。在器乐的运用中,这种立足于本土的音乐的审美追求,是非常可贵而且有远见的.。
古典乐器在电影中应用的前景
在电影市场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电影很难以其制作规模,常规技巧,主流形态与好莱坞以
及欧洲电影竞争从而被国际认可,只有用人物、造型、风格和音乐上的民族特来突出一种民族个性,中国电影才可能以其独特的文化个别性确立自己在世界电影中的位置,古典乐器是中国五千年来乐器文化的结晶,有着它独特的历史性与不可替代性,所以古典乐器在中国电影中的应用意义非凡。我们有理由相信古典乐器在电影中应用的前景会更加可观,中国电影音乐能以更新的姿态走向世界,焕发出更新的光彩!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