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原本睡前只想看两眼短视频,结果竟然看到了夜里2点多,头都疼了还是停不下来,第二天上班还迟到了。我虽然从不看短视频,但618前大减价,我花了一些时间看价格,结果越翻,购物车里加的东西越多,时间竟然也耗费了很多,还乐此不疲。
冥冥之中我们感到自己中了算法的埋伏,为了跳出这个怪圈,我们得一些对抗算法的绝招。
一、算法的两个种类
算法本身是谈不上好与坏的,它可以鲜明的分成两类,一类是消费类算法,一类是生产类算法。
消费类算法的AI就是尽量让用户更多的“花费”东西,这里的“东西”可以是视频、音频、文章,也可以是虚拟或者实物商品。
生产类算法就是把用户当做生产单位,给他们合理的分派任务,让他们达到更优的效率值,比如送餐和打车的App。
二、消费类算法的特点
消费类的算法是可以对抗的。算法在给用户推送内容的时候,最终目的都是希望用户可以更长时间使用App、更多次的点击或者购买东西。要实现这个目的,一般可以通过两个维度的努力,第一个维度是增加推荐深度,第二个维度是增加推荐广度。
深度的意思是,当我在购物平台上搜了“摩托车骑行手套”后,我就已经被贴上了“摩托车用户”的标签,之后骑行装备,比如鞋、头盔、护甲、手机支架、运动摄像机、维护保养的机油、修车工具,也都会在之后打开App时成为首页出现的要素。
第二个维度是广度。算法会预测一个买骑行手套的人还会做什么,比如一个买了REV I T 的600多块钱手套的骑摩托车的人,大概率不是体弱多病的老人,更可能是活力值较高、收入处于巅峰的中青年人。这样的人,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的概率就很高。那说走就走的旅行需要什么必备物品呢?这个就可以推荐。
如果他买的手套不但很贵,而且还是真正比赛款的,能保护到手腕的那种,那么他在生
活中是不是也相比其他人更愿意尝试一些另类的物品呢?比如别人买显示器长宽比都是16比9的,那么给他推荐一款32比9的带鱼屏试试,或者花里胡哨的鞋试试。这种另类商品的销量不高,但利润很高,推荐正确的话会产生更好的收益。
深度上的算法推荐围绕已知物品和高度关联的信息,而广度上的算法要基于更多未知因素做推荐。
如果一个App做的比较好,应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但现实中,绝大部分软件都强调深度,而有意的弱化广度。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深度上的算法做的工作越多,短期收益就越高,而且收益甚至可以预测的很准。而广度上的算法做的工作越多,短期收益越低,长期收益可能会更好,而且仅仅只是可能更好而已。所以,绝大部分公司都不愿意把宝贵的位置和用户驻留时间,分给不可预知的长期收益。
当算法在深度上不断加强,人们使用App时就会出现一个俗称“信息茧房”的效果。你会发现点来点去,全都是同类内容、同类观点、同类商品的重复。
此外,消费算法还有一个工作机制,就是“成瘾”。这个在游戏和短视频App里是很重要的。刷视频、玩游戏感受到的愉悦和满足,可以通过人为设计来提供。比如,意外惊喜的出现,培养用户对奖励的期待;让用户形成“下一个视频应该会更好看吧”“下一把我还能吃到鸡”的想法;让用户在抽奖和开宝箱时,在正确的节奏上获得奖励。这样,用户就会在自己的信息茧房中不断收获快感,而时间和金钱在不知不觉中就消费了出去。
三、对抗消费类算法的方法
那么,怎么对抗消费类的算法呢?有几个方法:
1. 意识到算法的缺陷
首先是要意识到算法有缺陷。就是我在上面说到的,算法大都拥有把我们关进信息茧房的机制。我们要意识到这是个问题。就像我们知道糖很甜、很好吃,但是现代生活标准里,糖的害处是非常明显的那样。
2. 保护数据
iPhone手机里,有些App在运行时会弹出“要求跟踪用户行为”,这个对话框不要点“允许”,一律都点“否”。这是iOS系统的新要求,点完“否”之后,从前一些偷偷跟踪用户行为的软件就不能再继续了。
但是,使用安卓手机就很难避免这个因素。怎么办呢?
如果你有额外的手机和额外的手机号的话,可以把你每周都会用到的高频App装在一个手机里,那些不常用的低频App统统装在备用机里。而且在注册的时候,凡是低频的App 都使用一个专用的邮箱注册。
这就相当于对于各种算法,你都存在1个专用身份。低频App只能看到这个身份,它们只能分析你那个专门用来注册I D用的邮箱,和专门用来注册登录用的手机号,也只能嗅探那个备用机里空空如也的相册。实际上,这些数据基本都是无效的,不能用来分析你的真实意图、真实需求和观点。
还有,App能不登录就不登录,比如说导航软件,能帮我们到达目的地就够了,为什么要让App知道我常年以来的行踪呢?
3. 主动搜索+主动拒绝
在不得不登录的情况下,使用内容平台和购物平台时,我们可以只浏览主动搜索后的结果,拒绝被系统投喂。很多平台一打开,什么都不点,就已经开始给你播放内容了,而且就算你一直不触碰手机,这些视频还会自动播放下一个,直到没电。你如果总是接收这样的信息,就相当于被喂食了,时间和流量就这样贡献了出去。
有人可能觉得,我就是想点乐子,那怎么搜索呢?
当然可以搜了。你可以先自问:我的爱好是什么?你想了想,比如说是足球。那么继续问,足球里你最喜欢看什么场面?你想了想说,那种绕过人墙的任意球破门。好,然后你就去搜“弧线+任意球”,然后去看这个搜索结果,也一样很有乐子的,不是非要被投喂才有乐子的。当你看了几个搜索结果,发现同质化严重了,没有优秀的内容后,你可以再想一个具体的、你感兴趣的场景,然后主动搜索。
另外,在一些比较完善的内容平台里,针对单个视频或者文章会有“我不感兴趣”这样的按钮。比如,我曾经看到一个马志明和郭德纲相关的视频,本以为它会说说曲艺圈的料,但实际上,就是一个八卦播
音腔在说着无聊的内容。但正是因为这次点击,此后平台给我推送了不少娱乐八卦。为了不让这些内容再出现,我把自动推荐里所有八卦娱乐视频都点了“我不感兴趣”,这类视频很快就从系统推荐中永远消失了。而且我对此也毫不惋惜,因为只要我需要,我会主动搜索马志明和郭德纲的交往细节的。
你可以用两个手机对比着来看,一个接受系统的投喂,一个使用主动搜索的方式。几天以后,各种音量调到爆音、闪着白光的恶搞视频就只充斥在那个被投喂的账号里了。而另一
个账号里,可能是一些任意球的踢法,或者对运动员技术特点有深度的评论。对于一些大的平台,通过主动搜索和主动拒绝的方式,不但可以对抗劣质内容,还可以驯化算法。
4. 拒绝成瘾性App
什么算成瘾性App?每个人的标准不同。对我来说,抖音和快手都属于此列,所以我每次用抖音都是用的时候现下载,我也不是为了看短视频,而是因为每次在「得到」的直播或者其他场合的演讲前,我都要练上几遍。为了模拟有人围观的情景,我会先在里预告一下,之后在抖音上演练,等练好了就把App删了。
但对于有些人来说,抖音不算成瘾性App,因为他们能从里面获得很多信息。对他们来说,那种先送10万大礼包,外加一刀99级的氪金游戏才是成瘾性的。那么,也可以采取这个方式,需要玩儿的时候
现下,玩完后删除。毕竟,下载安装登录需要几分钟,这已经算一个很高的时间门槛了,每次玩都这么折腾一番,久而久之也就不玩儿了,那个氪金游戏的成瘾算法对你就无效了。
四、对抗生产类算法
说完消费类算法,那生产类算法如何对抗呢?
很遗憾,生产类算法仅凭个人是无法对抗的。作为一名公司职工,你如果想对抗职场规则,只能辞职,辞职了就没有收入,为了养家糊口,哪怕个人认为合同里有不公平的条款,也只能忍气吞声。对抗生产类算法,需要的是从业者的自组织力量。但现实中,这个机制很容易消亡在萌芽中。
>意外惊喜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