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幼儿文学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摘要: 幼儿文学是幼儿成长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作为早期艺术教育重要内容之一的幼儿文学,除了具备教育、认识和审美功能以外,尤其不能忽视其作品所表现的创造精神给予孩子的灵性、熏陶。引导幼儿参加文学活动,是培养幼儿想象力的好机会,幼儿在聆听一个故事时,需要调动想象,在脑海里再现故事所展示的图景。在编构故事时,幼儿更需要张开想象的翅膀,按照提供的故事线索用语言来结构故事的图景。
关键词 创造力  儿童的创造力  幼儿文学
说到幼儿创新,有些人可能不以为然,认为幼儿还只是小孩子还不懂事,只知道玩、淘气,何来创新!陶行知曾经说过:“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纵观上下五千年世界各民族的发展史,无一不是充满着创造精神的。同样,每个幼儿都有创新的需求,都潜存着极大的创造性,幼儿的创造力会使幼儿得到巨大的个人乐趣和满足。因此,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创造力是什么?创造力对幼儿来说又意味着什么?
创造力是一个仍有争议的概念。目前较一致的看法是将其定义为: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一个成人,如果没有制造出某种物质或精神方面的新产品(即外显的创造力),我们就很难认为他有创造能力。而幼儿呢?幼儿显然不能像科学家那样创造发明。但历代称颂的“曹冲称象”、“司马光破缸救人”,我们能因为他们没有创造出新产品,而否认其具有的创造力吗?因此,儿童的创造力描述为:回忆过去的经验,并对这些经验进行选择,重新组合,加工成新的模式、新的思路或新的产品的能力。事实上,幼儿的这种创造行为可表现在幼儿的动作、语言、感知觉、想象、思维及个性特征等各个方面。
首先,幼儿的创造是一种“心向”。
通常,我们把创造当做是一种特殊的“活动”,大人们干什么事都有很强的目的性,看重的是活动的结果也就是“产品”。但这样的标准不能简单地搬到幼儿身上。试想一下,生活中哪一样东西对幼儿来说不是“新”的?当我们对语言的掌握达到了把它当成工具时,幼儿却会为刚学到的一个新词激动;当我们在炎热的夏天采用种种方法灭蚊时,幼儿却可能会为了弄清蚊子有几条腿而四处寻它们……对幼儿来说,创造不等于发明,不等于制造出“新产品”,
而只意味着一种对任何事物都抱有的“敏感”,一种了解和接触新事物的“心向”。让幼儿保持这种敏感和心向,就是培养创造力的最重要的一环。
其次,幼儿的创造是没有惰性的。
这里说的惰性并非有关勤劳的问题。而是指心理上没有惰性,即善于突破各种各样的框框和模式。幼儿的认识从零开始,他们有一个从无序的反应到形成自己认知习惯的过程。如果这些习惯与成人没有差异,长大后恐怕也就没有多少创造性可言了。可见,没有惰性,就是形成个人独特的认知习惯。因为创造并不是少数人才有的超人性的东西,而恰好是人在生活的早期所具有的一种非常普遍的特征。因此,幼儿创造力培养也就意味着帮助幼儿形成一些个人化的习惯。
最后,幼儿的创造就是善于组织自己的“材料”。
不同的幼儿会吸收不同的经验,他们的感官和脑的优势可能会有很大差异。有些幼儿善于听辨,有些善于观察,还有的善于对自身的运动觉进行控制。这些自然会形成他们自己的独特经验。因此,创造力的培养也就是引导幼儿善于在自己经验的基础上组织这些材料。
但在很多情况下,成人是不太容忍幼儿的个人经验的。比如,当幼儿用画笔勾勒出美妙图画时,成人可能会惊叹他的创造天赋。但当幼儿用棍棒和沙石演出了一场令人生厌的游戏时,还会看到其中的创造性吗?当幼儿凑到一起谈论自己在时光隧道中追杀宇宙恶魔时,可能成人根本不当回事,可能也从来没有想到,爱因斯坦这样一个本世纪最伟大的创造者的最为动人的“思想”,也只是“看见自己与一束光线同行”。因此,每个幼儿的个人经验都是丰富而独特的,只要这种经验的组织具有新意,那就应该被理解为一种真正的创造。
幼儿期正处在创新心理的觉醒时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着渴望和憧憬,特别是4—6岁的幼儿,他们好奇、好问,不受传统习惯束缚,敢想、敢说、敢为。这些都为他们的创新奠定了心理基础。同时这一时期也是创新活跃阶段的起跑线,因此,培养幼儿创造力,对他们的一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幼儿时期的健康成长,不单是靠说教,更多的是靠熏陶。而幼儿文学是幼儿成长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幼儿文学是以0-6岁的儿童为接受对象,为促进他们健康成长而创作或改编的,适应他们的审美需求的文学。作为早期艺术教育重要内容之一的幼儿文学,除了具备教育、认识和审美功能以外,尤其不能忽视其作品所表现的创造精神给予孩子的灵性、熏
陶。幼儿处于人生求知欲望最强的启蒙阶段。幼儿文学能紧紧抓住幼儿好奇的心理特征,不失时机地进行创造精神的早期开发,让幼儿从各类幼儿文学作品的听读中,发展创造性思维,参与创造性游戏和活动,对于幼儿今后的人生发展相当重要。因此,在整个幼儿期,幼儿文学对于幼儿心灵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他们智能的开发与启迪,具有重要的作用。
引导幼儿参加文学活动,是培养幼儿想象力的好机会,那么,怎样从幼儿文学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呢?
一.从故事中培养幼儿创造力
1.让幼儿多听多读各种情节特别的故事
幼儿在聆听一个故事时,需要调动想象,在脑海里再现故事所展示的图景。而情节比较特别的故事,似乎更能调动幼儿的想象,而幼儿也会更感兴趣。如《黑眼睛》丛书中《城堡上的三尊大炮》的作者,构思了这样的情节:国王在新年之夜,爬上城堡,将曾经在战争历史中立过赫赫战功的三尊大炮调转头来,对准城堡里的百姓发炮。但出乎意料的是,从炮弹
炸裂飞出来的不是弹片而是糖果,从而使新年的喜气变得更为浓烈。这一奇异构思,同样赋予了作品新的创造精神。《会飞的小青蛙》中的“小青蛙”,也是一个典型的具有创造精神的人物形象。小青蛙要出门访友,却冒失地丢失了写着地址的信封,于是萌发奇想,将信纸做成飞船,将自己弹了出去,开始了一次奇趣的旅行。《梅花鹿的角树》的作者更是赋予了梅花鹿独特的品格,梅花鹿让自己的角变成了小鸟的房子,变成了小蜜蜂的巢,最后是这些“房客们”带梅花鹿上了天空,脱离了险境。《梦里的小汽车》的作者,则让玩具小汽车在孩子的梦中长大,变成一辆真正漂亮的汽车,载着这个心灵受了伤害的孩子,经历了一次让他难忘的美好的生活。这一点我从实习中也感觉出来。每次给幼儿讲故事时,如果讲的故事是很平淡的,幼儿就会不耐烦,而当故事情节特别时,幼儿都会很专心的听,并且提出很多不可思议的问题。
2.多给幼儿提供想象的空间
多给幼儿提供想象的空间,并让幼儿把自己的想法大胆地说出来,这就可通过语言活动中的创编故事来实现。幼儿在编构故事时,更需要张开想象的翅膀,按照提供的故事线索用语言来结构故事的图景。教师可以把故事讲得差不多,剩下故事结局就给幼儿来想象,也可把故事开头和故事结局说出来,让幼儿自由的想象故事情节。
.从诗歌中培养幼儿创造力
诗歌多给人美的感觉,从诗歌中更好的发展幼儿的想象力,从而更好的培养了幼儿的创造力。如儿童文学女作家郑春华有一作品:有个圆圆/爱画圈圈,大圈像太阳/小圈像雨点。晚上,圆圆睡了/圈圈很想圆圆/悄悄地,慢慢地/滚进圆圆梦里面──一会儿变摇鼓/逗着圆圆玩/一会儿变气球,围着圆圆转……圆圆睡醒了/圈圈眨眨眼,/变成大苹果/躲在枕头边。这是一首形象优美、想象丰富的抒情短诗,作者对抽象的圈圈作了巧妙的比喻和契合的联想,通过梦境的变幻引起幼儿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诗的创造精神体现在它具有较大的发散性思维的容量:圆圆、圈圈、太阳、雨点、摇鼓、气球、大苹果……那些与圆圆、圈圈相关的形象,经过重新排列组合,构成了优美的诗情画意。这是作家独具“慧眼”,对生活的发现和创新。作品通过引导幼儿把握形象的基本特征,从而启发幼儿去再认识、再思考,直到联想。这正是启迪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潜移默化过程,是开发幼儿创造力的最佳方式。
.为幼儿选择适合的幼儿文学作品
为幼儿选择合适的文学作品也跟幼儿创造力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
1. 充满创造性精神的故事
充满创造性精神的故事,能促使幼儿开阔思路,帮助他们冲破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克服呆板固执的倾向,产生灵活变通、随机性强的思维活动。如儿童文学作家程逸汝的童话《送笋》、《枕头上的米老鼠》等作品,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物多用的“笋壳”新现象,开阔了幼儿的思路:小绵羊探望患病的熊猫公公,走在通向医院的小路上,走十来步,丢下一小片笋壳。等到笋壳剥完,森林医院到了,小绵羊就把鲜嫩的笋子送给熊猫公公。返回时没有迷路,顺利地回到了家。这样,笋壳又变成了小小的“路标”。
这些充满创造精神的幼儿文学作品正是抓住了幼儿的好奇特性,贯穿从直觉到幻想,再从幻想到直觉的思维过程,它是培育灵性、情感、智慧的沃土温床,也是加强幼儿创造意识的精神糖果。充满创造精神的幼儿文学作品,可以使幼儿的创造思维在读听中受到训练。幼儿多读这类文学作品,对其创造力的培养与发展有很大帮助。
2.篇幅短小易懂的的诗歌
篇幅短小的诗歌易于幼儿记忆,简易易懂的诗歌,易于对诗歌改编。如“摇篮”这首诗歌,蓝
天是摇篮,摇着星宝宝,白云轻轻地飘,星宝宝睡着了。大海是摇篮,摇着鱼宝宝,浪花轻轻地翻,鱼宝宝睡着了……这样简易的内容,方便幼儿照此进行仿编。此外,还可适当的提供图片,要求幼儿根据图画编故事或创编故事结尾,编得越多越离奇越好。
让幼儿文学充满创造精神,就好比为幼儿传授了开启智慧之门的金钥匙。幼儿在听读作品时,就像跟一位富有创新意识的好朋友进行积极交谈、玩耍。毫无疑问,这时作品中富有创造精神的人物形象对启迪幼儿创造性思维起着巨大的榜样作用。因此,好的文学作品能更好的帮助幼儿培养更好的创造力。而一批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正是因为具有这种启迪幼儿创造性思维,开发幼儿创造力的价值,赢得了幼儿的喜爱,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幼儿文学的价值。我们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应好好学习这方面知识,也应时刻关注和收集这方面的知识和信息,从而提高自身的知识,为今后作好的开始。
参考文献
《培养创造力》 张景焕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39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探究能力》  缪克成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11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生活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