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空间,让语文学习回归生活
宁化县淮土中心学校 :王洪钟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此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小学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
一、捕捉内容,让教学内容生活化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涌,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要注重把学生的目光引向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之中,在生活中捕捉教学内容
1联系生活实践, 寻教学内容。
语文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语文。教学时要紧密联系生活,让教育与生活“亲密接触”。所以教师们一方面要大力倡导学生学习时联系大自然,特别对于农村小学,要把山上长的、水里游的、天上飞的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让他们把教学内容和生活中接触的实物联系起来,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滋润语文园地;另一方面要倡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扩大信息接受量,鼓励学生切实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金口常开。语文与一个人的社会生活阅历和文化底蕴密切相关,如此多看、勤听、常说。并且关注生活,何愁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提高呢?
2、捕捉生活素材,挖掘教学内容。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
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平时要充分挖掘课本中包含的和生活相互有联系的素材,并做积累。所谓生活素材。应该是与生活有密切关联的又能适当拓展的语文知识点。教学时,在合适的机会里展现这个素材。或娓娓道来,或让学生参与其中,定会有奇效。教师对素材可做如下整理:哲理性素材、历史性素材、时代感素材、多领域素材、系统性素材、纵横角度素材等。通过学习这些素材,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语文。
3、再现生活情景,创设教学内容
缺乏生活经验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大阻碍。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广播、电影、电视、录像、VCD、多媒体、网络等各种现代教育媒体,为语文的生活化提供有力的操作技术平台,正好可以帮助学生拓展生活视野。可以把社会生活和自然界的事物“搬”到课堂上来,从而创设声俱佳、图文并茂的教学情景。也可以把解决生活问题与语文教学内容联系起来,如写请假条、借条、板报稿、广播稿、竞选演讲稿、慰问信;家里写书信、生日祝语;倡议书、招领启事……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文素养,密切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生活需要语文,学习语文就是为解决生活问题服务的。生活的发现
二、以生为本,让教学过程生活化
生活化的教学过程就是以学生为本,把生活过程中的角关系和教材中的内容联系起来,实施教学过程。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精神生活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因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本身对学生课堂精神生活具有发展意义。只有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的学习气氛、开放自主的学习内容,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想、敢说、敢问、敢做。在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充分展示自我,体验探究的快乐,使得小学语文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思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位于自我为主体的支点上“动心”、“动脑”,张扬学生的学习个性, 建立师生民主学习的教学氛围。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信任学生,相信学生的知识底蕴与发展潜力,让学生在开放的、生活化学习环境中大胆探索。就像生活中的长者和孩子共同研究,共同探讨,共同分析问题,共同解决问题。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相互交流、批评、争鸣,以便他们取长补短。例如,可以以“是否体现了生活之真”为尺度引导学生互相评论,从而通过引导和组织学生类似的交流和讨论,学生可以逐渐养成从生活的真实尺度出发来理解语文的思考习惯,并对真实反映生活拥有深刻的认识。
三、注重体验,让教学方法生活化
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实质就是让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存在,精神畅开地面对语文,在和谐宽松的环境中亲历语言实践活动,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悟语言、欣赏语言、运用语言,让语文的学习过程与生命个体的丰富、发展过程相一致,从中体验到语文学习本身的乐趣,享受到语文活动带来的愉悦。朱小蔓教授指出:“语文反映生活,生活是情境性的,生活是处在情境中的,离开了情境,很难理解和运用知识。”所以,我们要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上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体验生活。
1、让学生在社会中真切体验。社会的语文生活对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影响深远。因此,我经常鼓励学生投身到社会生活中去,设身处地体验。如要求学生收集在众中广为流传的谚语、歇后语、精妙的广告语、对联,学习趣味无穷、饱含哲理、幽默诙谐的众语言,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等等。总之,体验性学习,就是让学生去实践,去身体力行,去亲历过程,去亲身体验,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2、让学生在观察中体验。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来自于对生活的发现和观察。生活之真、善、美是需要发现的。观察是认识生活的前提,是获得语文教育素材的重要途径。语文教
师要引导学生走向生活,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生活的良好习惯。
3、挖掘多样的体验渠道。除了在自然、社会中真实体验,我们也可以在教学中围绕一个概念,有意识地创设有关的情境,给他们铺垫一个情感基调,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体验,让他们全身心投入,达到高效的学习。如可以用音乐渲染来营造氛围,用多媒体来展现情境,用语言来描绘情境,用游戏活动来再现情境,让学生在多种情景中深切体验。
生活中有语文,语文中有生活。语文是一门极其生活化的学科,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小学生正处于开始关注和思考生活的心理年龄阶段,对一切充满好奇和热情。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扩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间距,激发学生对生活的好奇之心和惊异之情,刺激学生参与生活、感受生活、探究生活和表达生活的兴趣。总之,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土壤,小学语文教学才能发芽、开花、结果,才能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