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张爱玲、钱钟书及各沦陷区作家的创作 | ||||||||||||||||||||||||||||||||||||
沦陷区的小说因为其特殊的政治背景和进步青年读者的大量流失,所以商业文化凸现出来,通俗性作品得到了大量的发展。但是由于时代的进步,现代通俗小说也已经有了二十年的发展时间,读者的现代意识也在增强,所以出现了先锋小说和通俗小说相互渗透的现象,在以上海为首的沦陷区都市中,海派的小说就并行地呈现出通俗和先锋的两面。 一、 张爱玲的现代传奇 张爱玲是40年代上海滩红极一时的女才子,随着《沉香屑 第一炉香》在《紫罗兰》(周瘦鹃主编)创刊号上开始连载,迟至1943年才登上文坛的张爱玲,几乎在一夜之间,横空出世,在按常规似乎最不适宜文艺生长的"低气压"时代,成为当时文坛上最为夺目的新星、上海沦陷区新起作家中最耀眼的一位、中国现代文坛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一)、生平及创作
著有中短篇小说集《传奇》、散文集《流言》,长篇小说《十八春》等,电影剧本《多少恨》、《太太万岁》,以及学术专著《红楼梦魇》等。代表作品:《金锁记》、《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沉香屑.第二炉香》、《自己的文章》、《公寓生活记趣》等。 (二)、文学观 张爱玲的家庭出身、从小就陷于其中的紧张敌对的人伦关系、纷扰的生活环境影响、再加上亲身经历了香港陷落的炮火和上海的沦陷,使她深切感受到世情淡薄和命运的不测,促成了她的敏感与怀疑,以及对生和死、自我和世界、男人和女人的独特理解。 张爱玲在上海教会女校,香港大学学习文学,打下了扎实的中英文化和语言的基础。自幼学习古典诗文,广泛涉猎中外文学,熟读中国古典小说,喜欢张恨水、老舍的小说,曹禺的话剧,现代作家毛姆、赫胥黎的小说,以及通俗小说、东西方戏剧和小报。可以说,张爱玲的家庭背景、教育爱好和文学修养,汇集了西方与东方、历史与现代、文明与野蛮、善与恶、新与旧、雅与俗(如张爱玲的母亲喜欢新文学,而父亲则喜欢旧小说)。而洋场才女的秉赋和悲观主义的现世生命体验,使她更多地从沪港现实生活中陈旧、丑陋和野蛮的方面,审视女性的命运和人性。 (三)、《传奇》小说 1、思想主题 张爱玲的大部分中短篇小说收入了《传奇》集(1944,增订本,1946)。她熟悉中西杂错的香港、熟悉日益金钱化的都市旧式大家庭的丑陋,所以,用华美绚丽的文辞来表现沪、港两地男女间千疮百孔的经历,是她最主要的文学切入点。从中她看到的,是中国都市人生中新旧交错的一面,即都市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现代的改变,但人们的习惯、观念却仍然是传统的。她所提供的,正是处于现代环境下,却仍然顽固保留的中国式的封建心灵的文化错位。 2、作品分析 《沉香屑-第一炉香》讲述了一个发生在香港中国人和欧亚混血儿落中的故事,仰慕虚荣和贪图奢华,使来自上海的纯洁的女学生葛薇龙,在的姑母富孀梁太太的教唆下,一步步地蜕变为寡廉鲜耻的交际花,没有天长地久的计划,只觉得未来是无边的荒凉和恐怖。小说摒弃了传统的道德训诫,而把描写的重点从勾引的对象移向了被勾引者葛薇龙的复杂内心世界中。 《茉莉香片》和《心经》引入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人物形象更为饱满,深入挖掘人物的病态和变态性心理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在聂传庆的头脑中,想象和现实常常混为一体,沉重的时代压力,使得负荷着时代痛苦的洋场儿女产生了精神上的断裂,对祖宗的渊源怀着沉重的失落感,后者揭示的是许哓寒的恋父情结,描绘了这些在欲望上沉湎于幻想和自欺的人物之间,无法摆脱的徒劳的感情纠葛,展示了命运的嘲弄。 《封锁》对当代人的情感体验作了细致的体察和发掘:当街区临时被封锁时,困在电车内的一对陌生男女陷入了爱河之中,而封锁一结束,一切却又回到了封锁之前,由恋人重新成为路人,就好象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一样。限制人身自由行动的封锁,反而成为了暂时游离于社会礼仪和道德约束之外的私人空间,成为释放平日隐藏在内心的欲望的最后时机,这一段人生插曲不是一见钟情,而是喻示了生命的隔膜和无法改变的人生的孤独。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香港传奇中最负盛名的一篇。主人公范柳原和白流苏,一个是在英国长大的洋味十足的华侨富商,一个是在上海衰败的大家庭中难以立足的离过婚的旧式美女,两个人同样的聪明、同样的自私,在香港进进退退,机关算尽,力图让对方让步,以期望在现实利害冲突和个人的情感需要之间,达到最有利于自己的平衡。两个人之间不无一点真情,但在本质上,还是金钱和相的交易。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陷落,共同经历的生活艰辛和生死炼狱,唤起了范柳原对白流苏的真正关爱,虽然仅仅是一刹那的彻底谅解,然而这一刹那够他们在一起和谐地活个十年八年的。小说反讽地翻转了中国古代传奇中美女倾城倾国的故事,演绎出一个城池的倾覆才成全了美女的现代传奇,由此确立了以近代中西文化畸形交错为背景的平凡人物的灰人生基调,展现了人在战争和金钱面前的脆弱和无奈。 作为一个来自旧家庭的女性作家,张爱玲真正了解女性在现代社会的生存处境。女人所受的处境,所受的压力,有来自旧家族内的冷漠的目光,有命运的拨弄,更有来自女性自身的精神重负。其中篇小说《金锁记》一发表就被傅雷(迅雨)誉为"我们文坛最美丽的收获之一",为现代文坛塑造了曹七巧这样一个性格极端的人物形象。 曹七巧是曹家麻油店的门面姑娘,被攀高枝的父亲嫁到了望族姜府,给患有"骨痨"的姜二少爷作妾,她以十年的青春,熬死了丈夫、熬死了婆婆,在分家大典上,撒泼耍横,为自己扒进了大量的财富,分家独立门户,在怒不可遏地赶走了觊觎她的财产的三少爷后,也就从一个含垢忍辱的失意少妇,变成了一个刻毒的婆母,一个黄金的奴隶,一个扑灭人间幸福和和谐的虐待狂。她给儿子长白娶亲、教他吸,以便在身边羁留住这个唯一可以亲近的男人,被耽误到30岁的女儿,幸而和留德归国的童世舫谈起恋爱了,她却在宴请童世舫的席间诬蔑女儿吸,不动声地破坏了女儿最后一次的结婚良机,从而将女儿和生命里唯一的男人,自己的儿子,永久地留在了自己的视线之内,完全丧失了母性和人性。 在曹七巧的堕落史蕴含着厚重的历史内容,对于金钱的欲望使她身不由己地由被虐待、到自虐、最终发展到虐待自己亲生的儿女,这个畸变的过程映衬出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封建家庭制度下女性、母亲的历史,和男权社会中女人的生存状态。 数年后写成的长篇小说《十八春》,后经删改,改名为《半生缘》,其人物悲欢离合的十八年,是和《金锁记》人物生老病死的三十年参差相接续的。小说描写的是女主人公顾曼桢和男主人公沈世钧历尽沧桑重聚之后,所感受到的凄凉的满足。以"逝者如川"的时间感,让人体味着星移物换的人生的苍凉,揭示处于不同社会层面的人物在时间的激荡中的悲欢离合和荣辱浮沉。 3、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 ①内容上,不关心大主题,多描写"男女间的小事情"和"软弱的凡人",流露出冷漠和"琐屑人生"的态度。 张爱玲的小说都是取自男女间的恋情和两性关系,着重描写的是沦陷前后上海和香港中上层社会病态的、不健全的、不完满、不幸的婚姻和恋爱,具有传奇彩的生活和心态,所提供的,都是处于现代环境下,却仍然顽固保留的中国式的封建心灵的文化错位。 ②喜欢用参差对照的笔法写人生,不喜欢采用强烈对照的方法,基调冷艳、苍凉。 张爱玲并不关心大主题,而是存心要写一个"旧的东西在破坏,新的东西在滋长"的时代,她不赞成那种新旧分明的时代观,而喜欢用参差的笔法写人生的苍凉。她认为,只有用"参差"的形式感才能够塑造出这个"没有完成"的时代里的"凡人"。 ③对凡俗生活的发现及肯定。 张爱玲小说中的主人公都生活在一个日常的物质生活的世界中,她们大量算计的是衣服、房子、钱、首饰,她们的喜怒哀乐和她们的情欲、嫉妒、虚荣、疯狂紧紧相连,普遍的人性凝定在普通的人身上。 ④雅俗并存的艺术境界。 张爱玲融古典小说、现代小说于一炉,创造出一种古今杂错、华洋杂错的新小说文体,这些小说历来被人们称为"新鸳蝴体""或新洋场小说""娱情小说"等等,为中国现代小说增添了一种新的类型,单单从名字上就透露出一种雅俗共存的文学气味来。 ⑤语言华丽、雅致、圆融光润而意象丰富。 张爱玲对语言的颜、情调、动静和意蕴多有极其敏慧的体悟,写肖像、写口吻、写神态、写氛围、无不笔致轻灵、才华闪烁、潇洒自如,这是张爱玲小说艺术最动人的地方之一。而对月的描写,是张爱玲小说中最具有个人特的意象。[] 二 钱钟书与长篇小说《围城》 一、生平及创作
著有小说《围城》《人.兽.鬼》、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学术著作《谈艺录》《宋诗选注》《管锥篇》等。 二、 "写在人生边上"的文学观 钱钟书认为:如果人生是一部大书,那么大部分作家只能算作是书评家,所谓书评家,就是说无须看得几页书,议论早已发了一大堆。而自己看书的目的不是为了写书评,而是把从容浏览的点滴感想,随手写在书边的空白上,既没有指导读者、教训作者的重大使命,也并不是对"人生"这本书整个下结论(《写在人生边上.序言》)。这种写在人生边上的写作策略,一方面使其在评价社会和人生的时候,能够措置裕如,将冷嘲热讽的矛头指向他置身其中的知识界,同时,也迂曲地折射出他在战乱年代苦痛而纷扰的复杂心态。 三、小说创作 1、短篇小说集:《人.兽.鬼》 短篇集《人.兽.鬼》共收小说四篇,包括《上帝的梦》《猫》《灵感》与《纪念》,显示了作者讽刺文化人和进行心理描写的才能,以家庭爱情生活为题材的《猫》和《纪念》,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个性鲜明的人物,是钱钟书最好的短篇。 《纪念》以战争为背景,对矜持清高的少妇曼倩不安现状、空虚、负疚、迷惑的心理过程作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人类虚荣心的盲目性和复杂性跃然纸上。 《猫》中的故事发生在豪华的大都市,小说以猫为中介物,生动地勾勒出周旋于知识界的一对夫妻的明争暗斗,兼而挖苦了30年代的文坛人物,而毁灭性的战争即将到来的背景,更突出了这些人物的灰暗和不合时宜。 2、《围城》:新《儒林外史》
②人物形象分析 方鸿渐 主人公方鸿渐既不是英雄也不是坏人,而是芸芸时代弄潮儿中特殊的一位:生性软弱和顺,也不乏事后的聪明,耽于想象和言谈,却缺乏行动的勇气。在每个转折关头,他都有更好的选择机会,但文人的清高和自尊却使他羞于利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取个人的利益,在他的身上始终没有泯灭做人的基本原则和对理想的追寻,但这一点却使他在现实生活中处处碰壁,节节败退,生存的空间越缩越小,以致陷入死一般的绝境之中。他的每一个努力,都是在试图进入一座围城之中,进去之后才发现并不是其所需要的,而继续奋斗的结果,是又进入了另一座同样的围城之中,他不断地从一个有形的或者无形的牢笼进入另一个牢笼之中,似乎总是被动地等待着救援,然而却谁也救不了他。小说成功地通过方鸿渐的人生戏剧营造出具有一般意义的围城世界。 ③艺术特 首先,《围城》是知识密度最大的现代"学人小说"。 在小说中,作家旁征博引,自然融入了中外文学、哲学、历史、法律、教育、民俗、语言等各领域的知识材料,凭借他那渊博的知识储备和卓越的联想能力,对中外风习、典故、名人轶事和诸多学科的学问,信手拈来、毫不费力,涉笔成趣,既切合人物的身份、口吻、脾性,又显得非常的深刻。 其次,《围城》的讽刺艺术幽默而富于哲理。 钱钟书无拘无束地在小说中挥洒着其贯穿经传、驰骋古今、融汇中西的讽刺笔墨,妙语接踵而至,在习以为常的事物和概念中构造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悖论,在看似漫无边际的笔法中,始终贯穿着对存在于中国传统中的因循守旧意识的反讽,尽现其人生智慧和艺术才华,展示出广博的学识、辩证思维的能力和独特的文体特征。 在中国蔚为大观的现代讽刺艺术之中,继鲁迅的深刻、老舍的温厚、张天翼的俏皮、沙汀的沉郁之后,又增添了钱钟书式的机敏,因此这部长篇在四十年代的上海文坛之中机趣溢出,良堪压卷。[] 三、师陀的小说创作
2、 短篇小说集《果园城记》是师陀的代表作,其创作断断续续地贯穿了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历时八年,由18个短篇组成,取材于作者的故乡河南杞县城镇和朋友的故乡偃城。作者带着浓厚的怀旧情绪,采用类似"系列小说"的结构方式和小说的散文笔法,写出了一个小城的历史和各种小人物的命运。 在展示小城的情调和悲哀中,《阿嚏》和《期待》写的十分精彩,《阿嚏》写的是水鬼阿嚏恶作剧的故事,《期待》写的是一个不知情的老母亲等待早已经被毙的革命者的儿子回家的凄凉的故事,给人以撕心裂肺般的苦涩的意味。《阿嚏》所长在天真,《期待》所长在痛切,但作者写的更多的,还是果园城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的失落。这里有29岁的少女不停地为亲友缝嫁衣,绣寿衣,也给自己绣了够穿30年的嫁衣,但是却仍然无望地待字闺中的故事;有得风气之先的知识女性的孤立,最后吞颜料自杀的故事……,这些作品用现在的眼光透视过去在现在的情况,在几分惋惜、几分忧伤之中预示了一去不复返的传统小城未来的命运。 3、 长篇《马兰》和《结婚》 这两部长篇小说是师陀都市文学的较早尝试,开拓了他的审美视野。 《马兰》通过一个美丽的乡镇女子马兰和大学教员李伯唐的恋爱悲剧,生动描写了马兰以坚韧的意志和顽强的生命力对抗命运的不公,由一个任人摆布的茫然少女,成长为具有神秘彩的、绝世独立的绿林女杰的故事,同时贬斥了知识分子李伯唐的苍白无力的精神世界。 《结婚》是师陀的最好的讽刺长篇,分上下卷,上卷由主人公胡去恶的六封信组成,采用第一人称叙事,下卷改用第三人称的全知全能的叙事方式,互相照应吻合。写的是上海的历史教员胡去恶为了赚钱和在乡下小学任教的、具有东方女性温柔美的情侣林佩芳结婚,去上海做投机生意,受洋场女性、富家小田国秀的诱骗逐渐堕落、毁灭的故事,是一个意志不坚定的小知识分子如何走向毁灭的历史悲喜剧,也是一个以个人的力量不择手段地对抗社会的极端利己主义者的历史悲喜剧。胡去恶在林佩芳和田国秀之间的选择,是一种迷误于田园情调和洋场风味的选择,最后以民族危机的大背景下的田园失落和洋场崩溃作为其悲剧的结局。 师陀总是自觉地进行文体的创造,从《谷》、《里门拾记》、《落日光》的如诉如泣的乡土牧歌变调,到《果园城记》的忧郁凄凉的地方风俗画、再到《马兰》、《结婚》的复合透视的都市心灵鸣奏曲,一切都向你证明,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 四、苏青与长篇自叙传小说《结婚十年》(1944年) (一)、生平及创作
苏青的小说以一个女性的大胆笔触描写男女情事,虽然具有了言情的构架,其实却并没有叙述多少含情脉脉的东西,主要写的是一个现代中国女性,如何挣脱家庭主妇的命运,走上职业妇女的道路,她的自食其力的社会遭遇、幻想、失落、痛苦、独立、渴望被爱、渴望受到保护而不可得的这样的一部人生史。 《结婚十年》定下了苏青小说的全部调子,即"女性涉世的幻灭感",其他的作品,全都是这个调子的延伸和变形。 2、艺术特: ①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为原型,揭示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争取人格和经济独立的艰难困苦,大胆地宣泄女性的情感需求和性爱要求。 ②风格袒露直率、叙述平实、贴近日常生活,务实不避利。俗气但又不失真诚,因纪实性和通俗性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五、 梅娘的"水族系列小说" (一)、生平及创作
3、行文舒展,而细致敏感,具有可读性。 [] 六、张恨水与现代通俗小说 旧派通俗文学取得现代性的路程是漫长的,是一种渐变,这和30年代中叶,以上海为标志的现代性城市的基本成型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张恨水在30年代发展成为社会言情小说的集大成者,经过自觉的改革,创立了现代性的章回小说体式,他也就成为了现代通俗文学的大家。 (一)生平及创作
(三)现代通俗小说创作 1、《金粉世家》(1927-1932) 《金粉世家》是张恨水最早走出鸳鸯蝴蝶派章回小说的开始。从1927年边写边连载,到1932年写完,共历时五年,是张恨水第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通俗巨制。 小说写的是京城三世同堂的国务总理金家,以其七少爷金燕西和出身寒门的女子冷清秋的相爱--结婚--离异的人生悲剧为主线,穿插和金家有关的百十个人物,写出了巨宦豪门一朝崩溃,整个家族树倒猢狲散的结局,展现了一个"香消了六朝金粉"的豪门贵族的盛衰史。 小说中人物描写的细致、倒叙的开头、百万字小说的结尾呈半开放的状态,都超出了一般章回小说的格局而和新文学作品打通了,显露出了现代小说的倾向。 2、《啼笑姻缘》(1930年) 《啼笑姻缘》奠定了张恨水成为全国性通俗小说大家的名声,这部小说在1930年的上海《新闻报》上一气呵成地连载完毕,在南方引起了轰动。小说以平民少爷樊家树和在天桥唱大鼓书的少女沈凤喜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的情节线索,中间插入了和摩登女郎何丽娜、侠女关秀姑的爱情纠葛,使故事平添了都市的富丽场景和乡间的传奇彩,是不同于当时上海其它两种通俗小说路子(或肉感的,或武侠而神怪的)的社会-言情-武侠小说。 小说中刘将军抢夺沈凤喜和沈凤喜禁不住引诱而背叛樊家树的描写,是最重要的一笔。对沈凤喜柔弱而虚荣的性格、天真而薄弱的意志的刻画,反反复复的心理叙述,突破了旧小说的容量,提出了张恨水小说中中国的现代都市生活和传统道德心理相互冲突的主题。对官、商两类加在平民身上的都市邪恶势力的表达,作者总是偏于官的方面,如军阀势力对于沈凤喜,作者的同情心当然是在弱女子沈凤喜的方面,而沈凤喜受到樊家树的喜爱,而胜过了充满洋化气息的何丽娜,以及何丽娜一旦抛弃了繁华尘世、归隐学佛之后,反倒有了和樊家树结合的可能,这都蕴含了作者对传统文化在现代失落的一种惋惜和回顾的复杂心情。沈凤喜的陷身,和城市环境对她的戕害有关,她的出身、职业、教养造成了她的可悲的性格,这又是市井文化的阴暗面,作者能看到这一点,便也保持了对传统的清醒的态度。 3、《八十一梦》(1943年) 抗战时期的张恨水,对章回体小说的改良和完善又有了新的进展,这是以《八十一梦》为代表的写实精神高扬的作品,展现出张恨水更进一步的雅俗结合。 《八十一梦》是一部社会讽刺想象小说,1943年成书。小说虽然号称"八十一梦",实际上只写了十四个梦,因为小说触犯了时忌,所以为当局者所不容。 小说借鉴了《西游记》、《镜花缘》、《儒林外史》及晚清谴责小说的笔法,用十四段荒唐的梦抨击了大后方的腐败荒淫和空谈误国等恶劣的现象。其中的《天堂之游》写警察督办猪八戒勾结奸商,走私偷税;西门庆开办了一百二十家公司,做了十家大银行的董事和行长;他的太太潘金莲身穿坦胸露背的巴黎时装,驾车乱闯,还打警察的耳光;而孔夫子却绝粮断炊,不得不向伯夷、叔齐借点薇菜糊口。《在钟馗账下》里面有个"浑谈国",只知空谈,不做实事,国破族亡之时,还在成立"临渴掘井讨论委员会"。 张恨水在《尾声》中说:我是现代人,我做的是现代人所作的梦。这部书的大胆和悲愤引发了读者强烈的共鸣,也引起了国共两党的重视。周恩来认为这是同"反动派作斗争"的好办法,而国民党方面则对张恨水发出了威胁,迫使张恨水匆匆结束全书。 4、《五子登科》(1947年) 《五子登科》,写于1947年的北平,揭露的是抗战胜利之后,国民党政府的接收专员趁机,大发横财,到处侵吞"金子、女子、房子、车子、条子",变接收为劫收的丑恶内幕。至此,张恨水的政治立场已经十分鲜明,他所在的北平《新民报》因常有"反动言论"而一再受到国民党当局的压迫。 总体来看,张恨水的雅化过程是逐渐由消遣文学走向了"听将令文学",在创作宗旨和思想主题方面日益靠近新文学,而在具体的艺术技巧上,则不如抗战之前用力更多。[] 七、 后期浪漫派 在上海孤岛和国统区内新旧两种小说的发展中,出现了一些介乎雅俗之间的新的类型,其中以徐訏和无名氏为典型代表,这类作家的出现,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40年代城市读者对小说的欣赏趣味的提高。有人称之为"后期浪漫派",强调了他们的文学品味,既有浪漫思想,又渗入现代主义精神;有人命其为"海派",指出他们的小说处于中西文化交汇之中,并受读书市场的影响,投合东南沿海一带读者的文化审美心理习惯。两者结合,是很能体现此时一部分纯文学小说的大众口味倾向的,其创作,已经是相当成熟的现代化的通俗小说。 (一)徐 訏的《鬼恋》等 1、生平及创作
2、作品分析 《鬼恋》写我在冬夜的上海街头偶遇一位自称为"鬼"的冷艳美女,我被她的美丽聪明、机敏、博学和冷静所深深地吸引,但交往一年多了,她始终以人鬼不能恋爱为理由拒绝了他,这使我陷入了万分的痛苦之中,直到后来我发现她确实是人而不是鬼后,她才承认自己以前确实是人,而且还是一个做革命工作的革命者,她的同样作革命工作的恋人被杀害了,而其他的人,卖友的卖友、告密的告密、作官的作官、被捕的被捕、死的死,而只剩下了她孤身一人,在尝遍人生的孤苦之后,她才决心作鬼来避开这险恶的人世。当我劝她一起作一个享乐的人时,她离开了我。我大病一场,痊愈后去住到她曾经住过的房间,"幻想过去,幻想将来,真不知道做了多少梦"。小说情节扑溯迷离,气氛幽艳诡谲,人物的命运和归宿令人久久难以释怀。 抗战以后,徐訏在蛰居上海孤岛期间,创作了《荒谬的英法海峡》、《吉布赛的诱惑》、《精神病患者的悲歌》等中篇,集中体现了他对理想人性的追求,确立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吉布赛的诱惑》写好奇的我在马赛听从吉布赛算命女郎罗拉的指点,去观看一场美中之美的时装表演,并对模特儿潘蕊一见钟情,几经屈辱、误会、磨难后,终于结成了眷属共回中国,由于潘蕊和我的家人以及中国的环境格格不入,日渐憔悴和寂寞,我又和潘蕊回到了马赛,潘蕊担任广告模特后如鱼得水,容光焕发但是我却陷入了孤独和嫉妒之中,这时,又是吉布赛人的乐观朴素的生命哲学启发了他们,他们和一吉布赛人一道远航南美,以流浪和歌舞享受着大自然的蓝天明月,感受着人世间的喜怒哀乐。所谓"吉布赛的诱惑",就是自由的诱惑,自然人性的诱惑。 《精神病患者的悲歌》写我应聘去护理一位精神变态的富商的独生女儿,这位小因为受家庭的沉闷的空气的压抑,不相信人和人之间有无私的爱,常常出入下等舞厅酒馆以求发泄。我按照医师的指示,表面上是富商的藏书管理员,暗中接近小,取得了她的信任。侍女海兰为了治好小的病,积极和我配合,并且和我产生了爱情,不料小也爱上了我,海兰为了成全他人,在和我一夕欢爱之后服毒自尽。小深受震动,病愈后入修道院做了修女,我也矢志不婚,到精神病院就职,把灵魂奉献给人。小说情节波澜起伏,宗教式的人格升华出一种净化的艺术氛围,在解剖人物的心灵方面也很见功力。 1943年,徐訏在重庆《扫荡报》上开始连载40万字的长篇小说《风萧萧》,立刻风靡一时,加上这一年徐訏的作品名列畅销书榜首,故而1943年被称为"徐訏年"。 《风萧萧》仍然以作者惯用的独身青年"我"作为故事的视角和核心。"我"是生活在上海孤岛的一位哲学研究者,在上流社会的交际圈里面认识了白苹、梅瀛子、海伦三位各具风采的女性:白苹是姿态高雅又豪爽沉着的舞女;海瀛子是中美混血的国际交际花,机敏干练;海伦是天真单纯的少女。"我"与几位女性产生了复杂的感情纠葛,诡谲的人际关系和激烈的内心冲突使小说悬念迭起。而小说的后半部,忽又别开洞天,原来白苹和海瀛子分别是中国和美国的秘密情报人员,她们联手与日本间谍斗智斗勇,获取了宝贵的军事机密,白苹为此付出了生命。"我"和海伦也加入到抗日的情报队伍中,后来又毅然奔向大后方,去从事民族解放战争的神圣工作。 《风萧萧》将言情小说与间谍小说成功地揉和在一起,抒情而典雅的语言,飞动而奇丽的想象,使这部小说产生了长久的艺术魅力。 3、徐訏小说创作的艺术特点: ①具有明确的大众意识,善于编织奇幻虚渺的传奇故事,包括爱情故事。他的奇幻故事满足了东南沿海一带市民读者在卑琐繁杂的生活中追求新奇和陌生的欲望。 ②心理体验层面丰富,有时直接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方法来描写复杂的人性。 如《精神病患者的悲歌》中运用心理演绎构成了全篇;《风萧萧》里进行了出的梦境描写,对人物的潜意识心理进行了深入的挖掘,这些都使他的小说具有某种先锋性质。 ③重要作品都以第一人称"我"(一般是男主人公)的人物内视点来进行叙述,叙述技巧现代而富于寓意。 综上所述,徐訏创作的已经是一种十分高雅的现代通俗小说,被公认为是对港台和东南亚华文文学起到重大影响的作家。 (二)无名氏的《北极风情画》等 1、生平及创作
2、作品分析 《北极风情画》写"我"在华山养病,除夕之夜,忽有怪客奔上雪峰绝顶,发出"受伤野兽的悲鸣"般的歌唱。经过"我"的苦苦追询,才知道怪客林本是一位韩国军官,十年前随东北义勇军撤退到西伯利亚时意外结识了"美艳得惊人"的波兰军官遗孤少女奥蕾利亚。两个被压迫民族的男女在那里度过了一段甜蜜到极顶的爱情生活,终于因为义勇军奉命离开西伯利亚寄居地而被拆散,上校在回国的路上得到了奥蕾利亚已引刀自杀的消息及其遗书,要求上校在他们相识第十年的除夕,爬上一座高山,在午夜同一时候,站在峰顶向极北方遥望,同时唱那首韩国"离别曲"。上校讲完了他的十年痛史后,就不辞而别了。小说在戏剧化的情节布局中融入了反抗侵略压迫的民族意识,描绘了奇异荒寒的西伯利亚风光,探究了天地万物的哲理,具有一种立体的综合的艺术魅力。 《塔里的女人》写的是南京医生兼提琴家罗圣提和名媛黎薇的爱情悲剧。黎薇在和罗圣提学琴的过程中深深地爱上了他,但是因为罗圣提在家乡已经有了妻子,他不忍心让黎薇为自己牺牲,就把一个自己认为在各方面比自己强得多的人介绍给了黎薇,黎薇为了成全罗圣提的道德完善毅然答应了这门亲事,但婚后并不幸福,后被丈夫抛弃。十年后,罗圣提在一个山间小学到了黎薇,想再续前缘,但已无法挽回。,我"重返华山时,偶遇道号"觉空"的罗圣提,把一包手稿交给我后不辞而别,我突然惊醒之后,才发现是南柯一梦。 小说采用多层的结构和变幻的视角,悔恨交加的叙述方式,把对旧婚姻的反省和人物心灵的拷问结合起来,写出了美和善、福和祸的变化无常。所谓的"塔里的女人",就是说"女人永远在塔里,这塔或许由别人造成,或许由她自己造成,或许由人所不知道的力量造成"。 无名氏后期的代表作是七卷系列长篇《无名书初稿》,包括40年代的《野兽.野兽.野兽》(初名《印蒂》)《海艳》、《金的蛇夜》和50年代以后的几卷《死的岩层》、《开花在星云以外》、《创世纪大菩提》。《无名书初稿》是一部以彩缤纷的浪漫主义艺术形式对生命进行哲理思考的大书,写主人公印蒂为了寻生命中最可贵的东西而神秘失踪,这是全书的基本主题。印蒂在经历过狂热的革命、爱情、欲望、信仰等各种磨难后,参与了黑社会走私,在醉生梦死中企图以堕落来拯救自己的灵魂。 小说以本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的社会事件作背景,表现出了印蒂寻"生命的圆全"的全部复杂性、矛盾性;在写法上强调纯主观的个人感觉,将大段大段的心理独白、情绪宣泄、氛围描写和部分现实场景结合在一起,造成了一种介于诗体小说、散文小说、哲理小说之间的文体,但并不成熟,有些地方过于铺陈冗长。[] | ||||||||||||||||||||||||||||||||||||
第四节 赵树理、丁玲及解放区的小说创作 | ||||||||||||||||||||||||||||||||||||
一、 赵树理:文学转型的一个标志 (一)、生平及创作
偏僻的农村生活环境和贫寒的家境,使赵树理从小就体验到了中国农民生活的艰辛和痛苦,通晓农业生产技艺和北方农村风俗习惯,并接受了民间艺术和民间语言的熏陶。赵树理的许多邻居都是民间艺术组织"八音会"的成员,没事就凑到一起吹拉弹唱,这使赵树理从小就沉浸在民间文化的氛围中,并醉心于此,喜欢民歌、民谣、鼓词、评书、戏曲等民间艺术形式,为其后来从事文学创作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经验和民间艺术营养,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个性。 在长治省立师范学校读书期间,赵树理接触到了现代科学文化,特别是五四新文学。他把自己喜爱的新文学书刊推荐给农民朋友,但他们却根本不感兴趣。这使他觉察到了现代文学所存在的脱离民众的根本弱点,因此,当他开始文学创作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让农民们听得懂,立志做一个"文摊文学家",一步步去夺取封建小唱本的阵地,开始独自进行文学大众化、通俗化的探索。 1943年5月,赵树理完成了他的成名作《小二黑结婚》。一举打破了新文学和农民之间存在的隔膜,受到了农民的热烈欢迎。此后佳作连篇。 1946年8月,周扬在延安发表《论赵树理的创作》一文,充分肯定了赵树理的艺术成就。1947年7月,晋冀鲁豫边区文联召开了文艺座谈会,正式提出了赵树理方向。他的影响迅速从解放区扩展到了全国,部分作品还被介绍到了国外,引起了世界的注意。 赵树理的文艺主张和的《讲话》是暗通的,有一种内在的契合,但是在的《讲话》发表之前,他的主张始终得不到文艺界多数同行的首肯,双方在"文艺形式的新旧之争"上纠缠不清,先是互相嘲笑,后来就变成了公开的争论,1943年夏天,赵树理读到《讲话》后,欣喜若狂,感到说出了他想要说的话,从此,"讲话"精神就成了赵树理艺术生命的灵魂。但是,赵树理始终是站在"为农民"的立场上的,这就与政治意识形态的"为政治"存在着一种潜在的矛盾,为他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1970年,赵树理死于之中。 (三)、作品分析 作为一个农民作家,赵树理比较深刻地体验到了人民政权对于农民生活的重要性,他在40年代的小说创作几乎都是围绕着"人民政权"来展开故事的。 1、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1943年) 《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确立自己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完成于1943年5月。发表后引起了解放区和国统区广大读者的浓厚兴趣,仅太行一地就销行三四万册。作品描写的是抗日根据地太行山区一个名叫刘家峧的村庄,一对青年男女――小二黑和小芹的自由恋爱遭到各种阻挠,并最终在民主政权的支持下取得婚姻胜利的故事。小说六个人物分成了三组,形成了两组相互对立的矛盾冲突。小二黑和小芹代表的是根据地的新生民主力量,二诸葛和三仙姑是当时农村封建意识的体现者,金旺和兴旺兄弟俩是当时混进乡村政权里的坏分子。小说写的并不是小二黑的"结婚",而是对"结婚"的几种不同的观点和行为,二诸葛和三仙姑反对小二黑的婚事,是出于封建迷信和某种压抑至深的心理原因,其中三仙姑把小芹许配给一个退职旅长当填房,也是出于对财礼的羡慕和对权力的向往,金旺弟兄则纯粹是出于私心和以权压人。小二黑、小芹和二诸葛三仙姑的冲突,是民主意识和封建意识的冲突,和金旺、兴旺的冲突,是民主力量和乡村恶势力的冲突,对这种种冲突的揭示,反映了40年代抗日根据地农村中阶级斗争的新动向,而小二黑和小芹在民主政权的支持下喜结良缘,地痞流氓金旺兴旺在斗争大会上受到了应有的惩罚,糊涂落后的家长备受嘲弄后也相继认输,被迫进行自我改造,二诸葛收起了自己的那一套阴阳八卦,三仙姑则把30年来装神弄鬼的香案也悄悄地撤去了,说明了作者对历史进步倾向的准确把握。 小说的成功是多方面的:不仅表现了新的生活和主题、确立了一种评书体的小说样式,而且塑造了生动丰满的人物形象。小说的主人公小二黑和小芹具有敢爱敢恨、敢于斗争、意志坚定、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性格和情感力量,是根据地、解放区农村出现的新人。他们的性格突出表现了新时代农民的诸多特征。二诸葛、三仙姑虽然是作为主人公的陪衬者出现的,但相比起来,性格塑造得却更加丰满。他们虽然都是封建意识的代表人物,却都并不是坏人,作者突出刻画的是他们性格中的愚昧迷信、自私荒唐等旧意识、旧思想、旧观念,对其进行善意的批评,让他们出乖露丑,揭示他们的心态和行为的不合时宜,这种包含善良的调侃、嘲弄,使作品具有了一种难得的乡村幽默风味。 2、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 《李有才板话》是赵树理"问题小说"的类型的典型代表作品,阎家山是阎锡山统治下的山西农村的缩影,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冲突是这部作品的中心冲突,作品围绕着阎家山改选村政权,实行减租减息两件大事,展开了抗战期间中国农村的复杂政治关系。 阎家山抗战后成了共产党实际掌握的敌后根据地,但地主阎恒元仍然利用各种手段把持政权,为非作歹,区上派的章工作员被阎恒元一伙包围,脱离众,不明真相,农村快板能手李有才和接近他的"老槐树下的小字辈"用自己的方式不断和旧势力斗争,终于在县农会主席――共产党的优秀干部老杨同志的带领下,用斗争大会的方式发动了众,扳倒了阎恒元。在斗争中成长起来的一班小字辈被选为了新的村干部,阎家山彻底实行减租减息。 李有才和老杨同志是作品中刻画得最生动、完整的形象:李有才性格乐观爽朗、深沉冷静、机智风趣而富有谋略,运用快板这种巧妙的斗争方式,揭露了恶势力的丑恶嘴脸,并团结了新生势力;老杨同志是作为章工作员的对立面形象而出现的,阎家山之所以出现地主篡权的局面,就是因为章工作员的主观主义、官僚主义的工作作风,而老杨同志工作起来则处处密切联系众,工作作风朴实而深入。通过这两种工作方式的对比,小说鲜明地提出了党的领导方式和方法的问题,为广大的工作者指出了正确的方向。 除了和《小二黑结婚》一样采用小标题分段结构,叙述简洁明白有头有尾外,《李有才板话》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配合情节发展,夹杂着大量假托李有才创作的清新活泼的快板词,强化了作品的泥土气息和民族化风格,所以小说名叫"李有才板话"。 3、其他小说创作 此外,赵树理的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以庞大的结构反映了山西从20年代末到40年代末的农村岁月,描写了一个村子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战胜利近20年间所发生的变化;短篇小说《孟祥英翻身》写了一个受婆婆、丈夫欺压、虐待的年轻媳妇孟祥英解放成长为度荒英雄的故事;短篇小说《传家宝》从两代的观念分歧入手,反映了解放区家庭关系和生活方式的变革;中篇《邪不压正》形象地提出了土改运动中"侵犯中农利益的问题",揭露了封建思想对执政共产党内部的腐蚀问题;其它如《催粮差》、《福贵》、《刘二和与王继圣》、《小经理》、《田寡妇看瓜》等,也都是相当成功的作品。 (四)、赵树理小说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赵树理作为解放区文学的一面旗帜,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是独特的,其成就主要体现在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 1、首先,在思想上,以新的生活和新的主题开创了现代文学的新局面。 赵树理的小说开辟了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新天地,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解放区农村社会关系的变革,塑造了历史变革中的农民形象,歌颂了新的人物和新的风尚。 赵树理的小说主要塑造了以下几种农民的典型形象:一是深受封建思想毒害还没有觉醒、背负沉重的历史传统的老一代农民,如《小二黑结婚》中的二诸葛、三仙姑,《李有才板话》的老秦,《传家宝》里的金桂婆婆等;二是受封建思想的影响而发生蜕变的年轻一代农民和某些知识分子及干部,如《李有才板话》中的小元、《邪不压正》中的小昌;三是代表社会进步力量的人物形象,如小二黑、小芹、李有才、孟祥英等,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历史变革中的农民系列。 赵树理还总是坚持从生活实际出发,描写当时人们普遍关心的事情和生活中亟待加以解决的问题。所以,他的小说多被称为是"问题小说"。应该指出的是,他的问题小说有别于五四时期的社会问题小说,更注意农村社会中的阶级矛盾、以及各项社会政治运动中的疑难和偏差问题,始终洋溢着高涨的政治意识,所以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是"农村政治问题小说"。 2、其次,在艺术上,还创造了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新评书体", 为中国现代小说的通俗化、大众化提供了艺术经验。 赵树理的小说在结构上,情节连贯,故事性强,结构严谨,首尾照应;在人物描写方面,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传统方法,通过人物自身的行动及语言来表现他们的性格,少有静止的景物和心理描写;在语言方面,朴实生动、幽默风趣,表现力强,真正做到了语言的大众化;另外,赵树理的小说都是以晋东南农村为背景,具有浓厚的山西味道和晋阳气息,后来在其影响下形成的"山药蛋派"作家,是中国当代文学中最有地域文化特点的流派之一。 赵树理小说是复杂的,他的出现也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不仅仅宣告了文艺大众化在解放区的成功,也不仅仅意味着一种新的农村题材小说模式的崛起,更重要的是,它还标志着知识分子叙述者全面让位于政治话语主体,标志着"五四"以来的中国新文学真正开始了整体结构的转型。但是从农民文化角度去表现农民,也使赵树理在一定程度上迁就了农民的文化心理的欣赏水平,带来了其小说创作的局限性。[] 二、 孙犁、刘白羽等人的短篇小说 (一)、孙犁等人的农村题材小说 1、孙犁:追求诗意的抒写者 孙犁是解放区短篇小说家中除赵树理之外最重要的作家,但是和赵树理不同,他不是以现实主义的精神表现农民心理思想改造过程的艰难,而是以浪漫主义的笔调着重表现农民的灵魂美和人情美,艺术上追求诗的抒情性和风俗化的描写,并以他为首,后来形成了一个"荷花淀派"。 ①生平及创作
在选材上,孙犁的小说没有离奇曲折、惊心动魄的场面,激烈而残酷的战争被推到了幕后或置于侧面,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主体部分是散发着浓郁的水乡气息的日常生活:夫妻之间的私语、离合、思念乃至误会、口角,乡亲邻里之间的和谐、军民之间的亲情……因此,对主人公性格的刻画重点不在于那大智大勇、无私无畏的一面,而在于他们在"家务事、儿女情"的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最富有个性的一面。如孙犁的代表作《荷花淀》主要的篇幅是用来描写月夜织席、夫妻话别、探亲遇敌、见到丈夫等场面,虽然也有对战争的描写,但是只是寥寥几语就带过了,表现的都是很平凡、纯真的人之常情,其中却蕴含着识大体、顾大局的民族正义感,突出了主人公的美好心灵和质朴纯洁的精神世界。 ⑵塑造了一批光彩照人的青年女性形象,从这些纯真、健美的女性身上挖掘出时代精神的美,发现了"美的极致"。 孙犁小说着意刻画、赞美的人物都是女性,如《荷花淀》、《嘱咐》中的水生嫂;《光荣》里的秀梅;《芦花荡》中的两个女孩子大菱和二菱;《出走以后》中的王振中;《麦收》中的二梅;《碑》里的小菊;《钟》里面的尼姑慧秀;《"藏"》中的浅花;《山地回忆》中的妞儿;《吴召儿》中的吴召儿等。 孙犁对这些生活在冀中平原上的劳动妇女有着独特的理解和发现,在他的笔下,这些女性一个个象男人一样热爱劳动、热爱家乡、敢作敢为,对敌人英勇无畏,充满着刻骨的仇恨,显示着从封建枷锁中解放出来的新一代妇女的伟大力量,又都那么的美丽活泼、温柔多情,识大体、顾大局、甚至比男人还要乐观自信。在她们的身上,儿女情和爱国情、传统女性的美德和新时代解放妇女的新特征完美地融为了一体,具有纯洁的心灵、崇高的情操、丰富的情感和质朴厚道、欢乐的情怀。 ⑶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善于通过细节和对话来刻画人物。 孙犁在捕捉生活形象时,总是紧紧抓住与自己心灵相契合的一瞬间,印象式地抓住形象打动自己的那一部分,加以突出的描写,而并不注重对象的全部。如《吴召儿》这篇小说中对吴召儿的描写,只抓住了最能打动自己的几个瞬间:反扫荡开始,吴召儿竟然从容不迫地换上了一件红棉袄;爬山时,吴召儿爬得很快,并且走一截就坐在石头上望着我们笑;当一大批敌人包围了大山,吴召儿毫不犹豫地迎了上去,把棉袄翻了过来,露出了里面的白里子。作者紧紧抓住了几个最能打动自己的瞬间,写出了吴召儿的外在美、内在美、和自己主观感情上对美的赞赏的合而为一。 ⑷在结构上,采用散文式的,追随人物感情流动的抒情结构,追求小说的散文化和诗化,虚实结合,不以情节取胜。 孙犁小说在艺术结构上具有虚实相间的艺术特。他的小说常常没有完整和连贯的情节,只是截取人物生活的一个或者几个特定的横截面,加以细致的描绘和渲染,而在两个横截面之间则几笔带过,让读者自己去想象。这就是虚实结合的笔法,故事情节的开展疏密相间,详略得当,非常富有流动感和节奏感。 ⑸语言清新、明净,具有一种诗意美。 孙犁认真地追求语言的艺术美,他的语言从生活出发,具有浓厚的泥土气息,但是却又不露痕迹地进行了艺术加工,把语言的通俗和优美、简练和细腻、直率和含蓄、清淡和浓烈,和谐地统一在了一起。 2、其他作家的农村题材创作 和孙犁一样,以描写农村新的生活、新的人物著称的作家,还有康濯、孔厥等人。 康濯的代表作是《灾难的明天》和《我的两家房东》,主要是从两个不同时代的对比中,表现农民精神世界的变化。《我的两家房东》写的是农村姑娘金凤和农村干部栓柱之间恋爱的曲折,从中反映出农民已经开始反抗旧的婚姻制度,开始了思想感情的解放,风格清新朴素。 孔厥的代表作是《受苦人》和《一个女人翻身的故事》,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病态和缺陷进行解剖和表现。前者写的是一个童养媳和年纪比她大一倍的丈夫的生活悲剧,后者写的是一个童养媳成长为抗日干部的故事。 (二)、刘白羽等人的战争题材小说 在解放区的短篇小说中,除农村题材的以外,还有表现部队生活的军事题材作品,如邵子南的《地雷阵》、华山的《鸡毛信》等,而在部队小说作家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刘白羽。
② 在小说的结构和语言上,有意识地借鉴了说唱文学的手法,语言激昂奔放、气势磅礴、激情外溢,明快幽默,并在叙述中插入了韵白,采取了类似说书的方式,令人耳目一新。 ③ 擅长勾勒宏伟的战斗场面,但有时没有节制。[] 三、丁玲、周立波等"土改题材"的小说 在解放区大规模的""运动中,产生了一些反映和表现"土改"的小说,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周立波的《暴风骤雨》,无论其已经达到的,还是没有达到的,都足以代表解放区土改题材长篇小说的成就和不足。作品问世后引起了文坛的巨大震动,不久,《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暴风骤雨》分别荣获1951年度的斯大林文学奖金二等奖和三等奖,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 (一)、丁玲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1948年)
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丁玲努力实践文艺为工农兵、为革命斗争服务的方向。1946年夏天,党中央颁布了关于的"五四指示",丁玲响应党的号召,在河北怀来、涿鹿一带农村参加了近两个月的土改工作,后来,又先后两次去冀中体验生活,以巨大的热情投入到了土改工作中,并获得了丰富的素材。1948年6月,丁玲完成了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创作。 2、主题思想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丁玲深入农村生活后创作的一部反映解放区土改运动的较优秀的长篇小说。 这部小说最大的成就就是正确地表现了农村的阶级关系,真实地反映了生活固有的复杂性:一方面,因为作家开始自觉地掌握和运用阶级分析的观点,所以在表现农村阶级关系的广度、深度和准确度上,都超过了五四以来表现农村阶级斗争题材的作品;另一方面,因为作家始终坚持从生活的实际出发,所以在真实地反映农村阶级关系的复杂性上,在对人性的分析、批判和表达上,又超过了反映的同类作品,包周立波的《暴风骤雨》。 3、作品分析 小说以华北一个叫暖水屯的普通村子为背景,真实而细致地描写了土改运动的整个过程。 全书共分58章:前10章描写土改风暴即将席卷暖水屯时,村上各个阶层人们的动态;中间部分写工作组进村后发动众开展斗争,取得了对地主阶级斗争最初的胜利;41-50章,写暖水屯农民终于准了斗争的对象--地主钱文贵,并把他扳倒,取得了土改的决定性胜利;51-58章,结尾部分以轻松的笔调描写了农民的"翻身乐"和参军参战的情景。 4、艺术成就 ①深刻而真实地反映了运动中农村阶级关系和阶级矛盾的复杂性,这是小说所取得的最大的成就。 这里的阶级关系不是经过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学说简单化、净化了的,而是保持着生活本身所特有的感性状态:在暖水屯这个中国农村的缩影中明显地存在着两个阶级的对立:一个是以钱文贵、李子俊为代表的地主阶级;一个是以张裕民和程仁为代表的贫苦农民,但是,各个阶级之间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社会联系,形成了犬牙交错、互相渗透的复杂而微妙的关系:钱文贵这个村里的中等恶霸地主,他的亲哥哥钱文富却是村子里种二亩菜园地的地地道道的贫农,他的儿子钱义是八路军战士,媳妇是富裕中农顾涌的女儿,女婿张正典是村治安委员,侄女黑妮是村农会主任程仁的情人,农村各阶级之间的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社会联系,使农村的阶级关系无限复杂化,而复杂的社会阶级关系使得暖水屯在地主之间、农民之间、甚至是工作组内部都充满了矛盾和性格的差异:同是地主,李子俊、侯殿魁、江世荣、钱文贵在土改大风暴面前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和策略,并且互相明争暗斗;同是贫农,既有刘满这样站在斗争第一线的积极分子,也有白天分地、晚上退地的农民侯忠全;村干部之间对于土改的认识和态度、政策的掌握也都有明显的差异,形成了微妙的关系;工作组之间,既存在着文采那样的主观主义的思想方法,也存在着杨亮、胡立功那样的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土改斗争的艰难首先就来自于这一错综复杂的阶级关系。 ②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丁玲善于通过细腻的心理刻画,写出人物思想、性格和心理的复杂性。 小说展现了几千年来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在农民文化心理结构中留下了怎样的历史积淀,以及这种历史积淀又是怎样束缚了他们反封建的积极性、阻碍了他们自身解放的历史进程的。小说中对侯忠全心理的刻画是很有典型性的。农民斗了侯殿魁后分给了侯忠全一亩半地,但是他却悄悄地交还了地主,因为他不相信农民能掌权,不相信自己有翻身当主人的日子。当他和刚被斗争过的侯殿魁目光对视时的一刹那,竟然"觉得象被打了一样",那悄悄地投过来的责罚的目光反而使他抬不起头,把两手垂下,弯着腰逃走了。但是他内心深处的希望之火并没有熄灭,所以,当侯忠全真的相信地主确实被斗垮,土地回到自己的手中时,他和老伴两个人都笑了,笑到两个人都伤心了,开始真诚地认定:共产党是人民的大救星,以后要供就供。作家的这最后一笔虽然写出了农民的觉醒,但也真实地把这觉醒放在了一定的历史范围内,真实地写出了它的历史局限性。中国农民要摆脱几千年形成的封建的奴性观念,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还要经过漫长的过程,付出沉重的代价。 丁玲忠实于现实的描写,她对农民思想、心理刻画的历史真实性,使得她的描写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成为中国现代农民心理发展史上重要的一页。此外,在表现农村中的新人时,作者也没有人为地把他们拔高,而是真实地写出了他们如何在斗争的过程中,逐渐摆脱自身的弱点逐渐成长的。 ③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明朗的彩和乐观的格调。 新的人物、新的世界,给这幅画卷带来了明朗纯净的彩和生机勃勃、乐观向上的格调,"果树园闹腾起来了"一节,阳光普照,充满了欢声笑语,当然,其中也不乏明暗的互相对比。 ④文学语言细腻、蕴藉、凝练,富于暗示力和情感彩,但有时失之于沉闷,精妙有余而通俗朴实不足。 (二、)周立波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1947-1948)
3、 思想主题 小说描写了土改工作队进驻元茂屯后,给这个偏僻的乡村所带来的社会制度和阶级关系的暴风骤雨般的深刻变化,着重表现了以贫苦农民赵玉林、郭全海为代表的翻身农民和凶恶地主韩老六、杜善人之间你死我活的残酷较量。其基本主题是:不但推翻了地主的封建统治,而且更重要的是有力地启发和提高了农村各阶层农民的阶级觉悟。《暴风骤雨》与《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不同,注重的不是客观地表现土改运动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而是想通过农民推翻地主的革命来展现新的精神世界,所以主人公多是具有理想化彩的新人。 4、 艺术特: 与《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凝重深沉相比,《暴风骤雨》在总体上表现出了鲜明的理想主义彩。艺术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①具有理想主义彩,把农村复杂的阶级关系一定程度上简单化、规范化了。 《暴风骤雨》缺乏《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那样错综复杂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在小说里,地主和农民的矛盾成了唯一的矛盾,而且斗争的双方营垒分明,阶级阵线就象政策条文规定的那么清楚,绝对不存在互相渗透的关系。这和周立波所坚持的扬弃生活中的消极、复杂现象的"典型化"原则有关,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作品的现实主义深度。在反映生活固有的复杂性和深刻性方面,《暴风骤雨》不如《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②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了生活本身固有的丰富性和生动性。 小说用单纯、明朗、简洁的语言形式,描绘出了各种各样真实生动的生活场景、以及富于农民情趣的生活细节,如对赵玉林温暖的家庭生活的描写、对白玉山富于风趣的家庭生活的描写都十分传神,此外,老孙头在贫下中农串连会前给大家讲"黑瞎子的故事"、在分马的时候从"玉石眼"上掉了下来等等,都是非常富于生活趣味的场景。和《暴风骤雨》相比,《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就缺少这样具体可观的场面和细节的描写,而更多的是单调的缺乏彩的叙述。 ③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暴风骤雨》更多的是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通过富于特征性的外部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 《暴风骤雨》意在通过暴风骤雨般的农民运动推翻地主阶级的革命来展现新的世界,所以,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从赵玉林、郭全海、白玉山、李常有到白大嫂子、赵大嫂子等人,都是具有理想化彩的新人像。赵玉林人穷志不穷,苦难的生活和残酷的阶级压迫磨炼出了钢铁般的意志,在工作队的启发下,他首先觉醒并毅然加入共产党,勇往直前、大公无私、并最终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郭全海继赵玉林之后成为第二部的中心人物,从土改骨干到任农会主任,他始终经得住斗争的严酷考验,表现出了一个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克己奉公的高尚品德和极强的组织才干和较高的政策水平,也是作者所讴歌的英雄形象。 作者着重从他们的不同出身、经历出发,选择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来突出他们阶级觉醒的不同特点,而不是突出其成长的过程,没有能够深刻细致地揭示他们思想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前进的轨迹,他们内心中矛盾的一面被忽略了,这样就影响了其思想的深度。 作品中塑造的最成功的形象是赶车的把式老孙头。老孙头是一个具有浓郁的喜剧彩的风俗人物,具有开朗诙谐的性格,喜欢吹牛和卖弄,但是又胆小怕事,他善良,一辈子受着地主的欺压,热切地渴望翻身,也能够看破一些地主的诡计,但是却不愿意出头,等地主的威势确实没了时,才开始积极起来,分东西时还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在老孙头身上,作者概括出了农村老一代农民的一种典型。 小说中塑造得最成功的是农民,对地主的刻画比较简单,文中一共描写了三个地主:韩老六、杜善人、唐抓子,这三个人外形上有差别,但是其性格和对土改的态度则大致一样,比较简单化、类型化,缺乏立体感。 ④语言单纯、明朗、简洁,富有地方特,表现出了幽默活泼的农民情趣,但对地方方言土语的运用有时却失之于冷僻。 《暴风骤雨》的典范性,正如作者自己说的那样,在于体现了当时对文艺的要求:把政策思想和艺术形象统一了起来。小说描写的土改工作队的工作方式,曾经一度被称赞为可以作为土改工作的参考。 (三)、其他作家的土改题材小说创作 表现土改题材的小说,除了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外,比较有代表性的还有马加的中篇小说《江山村十日》等。[] 四、 其他题材的小说创作 (一)、反映新时代人民内部矛盾的作品。 在"反映新时代里人民内部矛盾"方面,取得的最初成果是欧阳山的《高干大》和柳青的《种谷记》两部长篇小说。 《高干大》是通过描写40年代一个叫任家沟的供销合作社因为办社方针不同,由濒临破产到起死回生的事件,揭示了以高生亮为首的革命共产党人、人民众、和以任常有为代表的党内存在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倾向的斗争,具有长远的认识意义。 《种谷记》通过描写解放区农村在实行减租减息斗争之后,实行互助变工,在变工队基础上实行集体种谷搞大生产运动的事件,揭示出农民生产关系改变的初步状况,既存在着新的精神风貌,也存在着小生产者狭隘自私的劣根性。 这两部小说在解放区作品中,起着后来向"社会主义文学"过渡的桥梁作用。弱点就是思想性大于形象性,认识价值大于美学价值。 (二)、反映工业题材的作品。 这一时期解放区的创作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反映工业生产、表现工人阶级的作品不多,草明的中篇《原动力》是其中比较优秀的一部,也是最早出现的一部,主要写的是在东北一个水力发电厂解放后在复工过程中,工人们和进行破坏的敌人进行斗争,并克服技术上的苦难,终于恢复了生产的故事,其创作的目的就是要表现工人阶级是建设新中国的"原动力"。 (三)、章回体英雄传奇。 这时期的解放区中、长篇小说创作还出现了一批章回体抗日英雄传奇,代表作有柯蓝的《洋铁桶的故事》;马烽、西戎的《吕梁英雄传》和孔厥、袁静的《新儿女英雄传》等。[] [思考题] (1)概述40年代暴露讽刺小说的创作状况。 (2)评路翎的小说(可以《饥饿底郭素娥》或其他作品为例)的思想艺术特与得失,并说明其与胡风文学理论的关联。 (3)评张爱玲小说在女性解剖和都市发现方面的现代性特征,并分析其既通俗又先锋的艺术创新。 (4)试结合作品的分析,阐解钱钟书《围城》的多层意蕴。 (5)评孙犁小说对"单纯情调"的审美追求。 (6)比较评析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周立波《暴风骤雨》这两部土改题材小说思想艺术的成就与不足。 [必读作品与文献] 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 张天翼:《华威先生》 钱钟书:《围城》 路翎:《饥饿底郭素娥》、《财主底儿女们》 张爱玲:《金锁记》、《倾城之恋》、《沉香屑 第一炉香》、《心经》 孙犁:《荷花淀》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周立波:《暴风骤雨》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 [评论必读] 赵园:《路翎小说的形象与美感》 黄修己:《为市民画像的高等画师》 温儒敏:《{围城)的三重意蕴》 钱理:《新小说的诞生》 赵园:《孙犁对"单纯情调"的追求》 | ||||||||||||||||||||||||||||||||||||
四十年代孤岛文学和解放区文学
本文发布于:2024-11-23 18:35: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上一篇: 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
- 下一篇: [作文自信才能成功]自信才能成功多篇
实时天气 2024-11-23 18:07:24发布
北京
-
温度:1℃~10℃
南风
-
明天多云转小雨
9 南风
-
后天多云转小雨
6 西北风
-
大后天多云
3 西风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