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5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加快推进健康建设,有效解决全民健身发展不平衡、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不充分等问题,更好地满足人民众健身和健康需求,根据《全民健身条例》(国务院令第560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国发2023)11号)和《山东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3-2025年)》(鲁体字2023)27号)有关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办人民满意体育”这一根本要求,深入实施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不断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在提高众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城市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多元功能,推动体育强市和健康建设。
(二)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人民众参与体育健身更加
便利,健身热情进一步提高,各运动项目参与人数持续提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全市总人口的43%全民健身计划以上,城乡居民体质进一步提高,人民众体质和健康水平指标位居全省前列。市、县
(区)、乡镇(街道)三级公共体育设施体系更加配套,行政村和300人以上的自然村实现健身设施全覆盖,社区“15分钟健身圈”更加优化,每万人拥有足球场地数量达到0.9块,每千人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数达到3个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平方米以上。
二、主要任务
(-)完善全民健身设施体系
1.科学研制行动计划。深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众体育的意见》(国办发2023)36号),着眼增加全民健身设施有效供给,补齐众身边健身设施短板,完善健身设施建设顶层设计。按照布局合理、层次分明、门类齐全、综合利用的指导原则,分类编制和实施好全民健身设施建设行动计划,通过盘活城市空闲土地,用好公益性建设用地,充分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优先规划建设贴近社区、举步可就
、方便可达的社区健身中心、多功能运动场、体育公园、健身广场、健身步道、小型足球场等全民健身设施。积极吸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和管理,形成政府主导、多元投入的工作格局。
2.积极推进重点工程。加快推进市奥体中心建设工作,确保十四五时期建成并投入使用。统筹推进区级体育中心规划建设,优化中心城区全民健身场馆格局。抓好滨河健身长廊优化提升,打造功能完备、特鲜明的滨水户外健身基地。继续推进县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到2025年,县(区)全面建成一个公共体育场、一个全民健身中心、一个体育公园和一个游泳馆,乡镇(街道)全面建成一个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一个灯光篮球场、一个多功能运动场和一个社会足球场。加强农村健身设施建设,到2025年,全面完成:1782个行政村健身设施更新、2317个自然村健身设施新建任务。加强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全面落实《市城区新建居住区配套体育设施建设管理细则》,巩固完善体育设施与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的工作机制。按照《市老旧小区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行动实施意见》,抓好老旧小区健身设施建设。
3.健全优化管理机制。加强公共体育场馆开放服务监管,落实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
放政策。对于已建成交付和新建改建的健身设施,要严格用途管理,防止挪作他用。提高体育场馆服务适老化水平,适当保留人工窗口和电话专线,为老年人保留一定数量的线下免预约进入或购票名额。加快推进学校、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提高场馆综合利用率。鼓励委托社会力量运营管理公共体育场馆,推进公共体育场馆社会化、专业化运营。
4.积极推进智慧化建设。鼓励企业设计研发智慧化健身设备和器材,推动全民健身设施、器材智慧化升级,到2025年,每县区至少建有1个智慧体育公园。全面落实场馆信息化建设标准,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科技创新平台和科学健身指导平台建设,推动健身俱乐部提升智慧化服务水平。积极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信息技术,促进体育场馆在场地预定、赛事信息、体质监测、健身指导、人员追溯等方面提供全域共享、互联互通的智慧化健身服务。
牵头部门:市体育局;参与部门: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城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大数据局,各县区政府(管委会)。(以下内容均需各县区政府落实,不再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