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中期报告总结(精选5篇)
课题中期报告总结范⽂
  随着社会⼀步步向前发展,我们使⽤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报告成为了⼀种新兴产业。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报告感到⾮常苦恼吧,以下是⼩编为⼤家收集的课题中期报告总结(精选5篇),仅供参考,⼤家⼀起来看看吧。
  课题中期报告总结1
  ⼀、课题简介
  20xx年6⽉我校向江苏省教育学会申报了“农村初中外来务⼯⼈员⼦⼥的⾏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课题,同年10⽉得以⽴项,20XX年10⽉在太仓市教师发展中⼼的统⼀领导下顺利开题。在专家的指导下,我们把课题改为:农村初中外来务⼯⼈员⼦⼥良好⾏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在⼀年多的时间⾥,我们⼒求做到领导重视,课题研究⼈员⼯作到位、脚踏实地,课题研究紧张⽽有序、进展顺利。学校紧扣研究⽬标,注重挖掘外来务⼯⼈员⼦⼥的优点,与本地学⽣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开发、利⽤外来务⼯⼈员⼦⼥家乡的⼈⽂资源,促进多元⽂化的交流与融合。将外来务⼯⼈员⼦⼥的养成教育与学校的科技特⾊活动相结合,努⼒为外来务⼯⼈员⼦⼥营造⼀个平等和善、和睦相处、互帮互助的环境,让他们
都能受到平等教育,融⼊城市的教育环境中。从⽽提⾼办学⽔平、提升市民素质,维护地⽅、促进地⽅经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课题提出的背景
  初中阶段的孩⼦还正处于⼈⽣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分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如果诱导不好,就很容易沾染不良习惯,甚⾄会⾛向犯罪道路。我校⽬前招收的学⽣中⼀半以上是外来务⼯⼈员的⼦⼥,因此伴随出现的是学⽣的⾏为习惯问题⽐较多、⽐较复杂。⾯临不良的⽣存环境,与本地孩⼦相⽐,外来务⼯⼦⼥存在更强烈的⾃卑和⾃尊⼼,在⼈际交往上也出现更多的孤独感和焦虑感,他们是边缘体和弱势体。因此,学校有责任、有义务为外来务⼯⼦⼥提供优质教育的义务。经过规范、系统的学校教育,学⽣养成良好的⾏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形成正确的⼈⽣观、价值观,为将来的成才奠定基础。
  (1)实现均衡发展的需要。义务教育应该是平等教育。在教育中,挖掘外来务⼯⼈员⼦⼥⾝上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独⽴性强等优点。能教育与影响本地学⽣的成长,引导外来务⼯⼈员⼦⼥改掉不良习惯,使他们更好地发展。从这种意义上讲:能促进学⽣的全⾯发展、健康发展,体现真正意义上的均衡发展。
  (2)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加强对外来务⼯⼈员⼦⼥⾏为习惯的研究与教育,可以进⼀步融洽外来
务⼯⼈员⼦⼥与本地学⽣间的关系,促进他们融⼊本地区经济、⽂化等领域,加深与本地居民的相互了解。消除⽆形中存在的歧视、⾃卑、对⽴等情绪。建⽴和谐学校、和谐社区乃⾄和谐社会。
  (3)促进⽂化交流的需要。我校的外来务⼯⼈员⼦⼥来⾃全国五湖四海,他们家乡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化。有组织、有⽬的、系统化地研究。能发掘这种多元⽂化。丰富校本课程的内容,实现多元⽂化的交流与融合,提升学⽣的综合素质。
  (4)改进教育⽅法的需要。外来务⼯⼈员⼦⼥是近⼏年出现的“新体”,学⽣来源⽐较复杂,个体差异较⼤。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法。从⽽提⾼教师的师德⽔平、教育能⼒,优化教师队伍建设。
  (5)创新学校管理的需要。对外来务⼯⼈员⼦⼥⾏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的研究,是⼀个系统⼯程,涉及师⽣的教育与管理、课程的开发与调整等诸多问题。学校管理不断创新,才能适应外来务⼯⼈员⼦⼥⽇益增多的新形势。才能促进学校健康、持续地发展。
  (⼆)课题所要解决的问题
  经过充分调研,课题组认为本课题主要解决三个问题:
  1、改变外来民⼯⼦⼥的⾏为习惯不够理想的现状。根据调研,我校外来民⼯⼦⼥的⾏为习惯不够理
想主要表现为:随地吐痰、扔垃圾;同学之间打架、⽃殴;学习上缺乏信⼼、⾃暴⾃弃、厌学甚⾄逃学。课题组通过对外来务⼯⼦⼥⾏为习惯的调查,分析外来务⼯⼈员⼦⼥不良⾏为习惯和⼼理产⽣的根源,探讨外来民⼯⼈员⼦⼥不良⾏为习惯和不良⼼理的预防和矫正策略,有效地培养外来务⼯⼈员⼦⼥良好的⾏为习惯、学习习惯,发展他们健康的⼼理,促进其健全⼈格的全⾯发展,促进孩⼦的健康成长。
  2、改变教师的观念,寻合适的教育策略。在教育中,好多教师还是⽼观念、⽼的教育⽅法。我们要努⼒探索适合外来务⼯⼈员⼦⼥⾝⼼愉悦地接受教育的⽅法途径和策略,使外来务⼯⼈员⼦⼥享有公平的教育权利和平等的成长条件,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构建和谐的育⼈环境,使全校学⽣都能健康地成长。
  3、改进家庭教育的观念和⽅法。众所周知:⽗母作为孩⼦的⼈⽣第⼀师,在对孩⼦的意志品质、个性特长等⽅⾯的培养起着极为重要的作⽤。家长要在平时的⽣活中注意⾃⼰的⾏为习惯,给孩⼦做好榜样;在教育孩⼦的时候,要讲道理⽽不是粗暴地打骂,让⼦⼥在友好和睦的环境⾥成长和学习。
  (三)课题的核⼼概念及其界定
  外来务⼯⼦⼥:就是指从经济落后的地⽅流⼊到经济较发达的乡镇的劳动⼒,为⽣活⽽四处奔波的外来⼈员,被⼈们约定俗称为“外来务⼯⼈员”,⽽他们的⼦⼥就被称为“外来务⼯⼦⼥”。
  ⾏为习惯:⼼理学认为,⾏为习惯是⼈在⼀定情境下⾃动化地去进⾏某种动作的需要或倾向。习惯不是⼀般的⾏为,⽽是⼀种定型性⾏为,它是⼈们头脑中建⽴起来的⼀系列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是在重复出现⽽有规律的刺激下形成的,在⼤脑中建⽴了稳固的神经联系,只要在接触相同的刺激,就会⾃然⽽然地出现相同的反映,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反复强化的产物。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习惯成⾃然。”因⽽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具有⾃动化作⽤,它不需要别⼈督促、提醒,也不需要⾃⼰的意志努⼒,是⼀种省时、省⼒的⾃然动作。简⾔之,习惯是⼀种稳定的⾃动化的⾏为⽅式。
  “养成教育”:培养学⽣道德品质、良好⾏为习惯的教育。即从⾏为训练⼊⼿,综合各种教育⽅法,促进学⽣道德⾏为、意志品质、情感意识等⽅⾯素质形成与提⾼的⼀种教育。
  (四)课题的研究⽬标
  基于以上背景分析⽽形成的针对性问题,课题组提出改进农村初中外来务⼯⼦⼥⾏为习惯的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法,从⽽改善⾏为习惯不够理想的现状,达到全⾯提⾼教育教学质量的⽬标。课题组拟定了本课题的研究⽬标。
  ⽬标:
  (1)通过调查和研究,深⼊了解外来务⼯⼦⼥⾏为习惯的现状。
  (2)通过研究和实施,矫正不良的⾏为习惯,培养外来务⼯⼈员⼦⼥良好的⾏为习惯,推动全体学⽣素质的提升。
  (3)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改进教师的教育⽅法,研究制定合适的教育教学策略。造就⼀⽀⾼⽔平的教科研队伍,提⾼教育教学质量。
  (五)课题的研究内容
  内容:
  (1)对外来务⼯⼈员⼦⼥的学习与⾏为习惯⽅⾯进⾏深⼊全⾯的调查研究分析,内容包括:学⽣籍贯、民族分布、学习基础、学习⽬标、⾏为习惯、个性特征、⼼理状况、家庭情况、家庭经济等情况。
  (2)培养良好的⾏为习惯,让学⽣成为⾃律的主⼈。探索如何发扬外来务⼯⼈员⼦⼥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良好⾏为习惯,应⽤⽬标激励法、⾃我教育法、相互教育法等⽅式⽅法,有效地引导、激励他们化被动接受教育为主动参与教育,养成良好的⾏为习惯。
  (3)培养⽣活习惯,让学⽣成为⽣活的主⼈。我们要通过建⽴家长学校,理论的学习,探索转变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调动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的⽅法,教育孩⼦养成良好的⽣活习惯。
  (4)培养学习习惯,让学⽣成为学习主⼈。研究培养外来务⼯⼈员⼦⼥符合科学规律的学习习惯,探究怎样指导外来务⼯⼈员⼦⼥挖掘、整理家乡的⼈⽂资源,既丰富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发展他们的交往、创新等能⼒;如何指导外来务⼯⼈员⼦⼥⾃主学习,主动地阅读经典书籍,让他们在优秀⽂化的滋养下茁壮成长;怎样在课堂学习中指导他们养成良好的⾏为习惯,提⾼学习能⼒、鉴别能⼒,使他们健康地成长。
  ⼆、研究进展
  本课题的研究⾃20XX年6⽉开始⾄今,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阶段:课题前期准备阶段
  时间为20XX年2⽉——20XX年5⽉,这⼀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确⽴研究⽅向、对课题⽅案的调研论证。具体⼯作为:
  1、为了丰富研究⼈员的知识,帮助他们熟悉课题研究的⼀般⽅法,提升他们的研究⽔平,造就⼀⽀具有良好专业素养和实践能⼒的研究型教师体。学校聘请太仓市教师培训中⼼的专家严乃超⽼师来校进⾏课题研究的培训。
  2、课题组成员在专家的推荐下,阅读了⼀些理论书籍,通过⾃学、集体讨论,交流学习⼼得,不断
夯实理论素养。
  3、为了更好的了解我校外来民⼯⼦⼥的相关情况,为我校的主课题提供相关的研究资料,课题组成员在不记名的情况下,对外来民⼯⼦⼥进⾏了问卷调查。我们对每道题⽬都进⾏了细致的数据统计。
  第⼆阶段:课题设计申报阶段
  时间为20XX年6⽉——20XX年10⽉,这⼀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完善领导机构,落实研究计划,确⽴课题⽅案,完成开题论证⼯作。具体⼯作为:
  在20xx年6⽉,以各学科⾻⼲教师和年级组长为基本研究⼈员成⽴了总课题组,拟定研究思路,制订研究⽅案,完成了课题申报⼯作。在20xx年11⽉成⽴了6个⼦课题组,制定各⾃具体的研究⽅案,各⼦课题组进⾏了调查研究。在20xx年5个课题
成功申报了太仓市级课题(1个重点课题、两个规划课题、两个微型课题)在20xx年10⽉举⾏开题论证会,邀请专家对课题进⾏论证,进⼀步完善研究⽅案,并启动课题研究。
  第三阶段:课题研究实施阶段
  时间为20XX年11⽉——20XX年7⽉,这⼀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开展课题研究和调整课题研究,具体⼯作为:
  全⾯实施研究⽅案,重点在两个层⾯展开:⼀是班主任对外来民⼯⼦⼥的在校⾏为习惯的调查、分析原因,研究促使他们养成良好⾏为习惯的策略和⽅法;⼆是任课⽼师对外来务⼯⼦⼥的学习⾏为习惯进⾏调查、分析,通过合理的教学⽅法培养他们的⾃主学习、⾃我教育的能⼒,让每⼀位孩⼦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良好⾏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从⽽为⾃⾝良好的⾏为习惯奠定基础。
  第四阶段:课题中期报告阶段
  时间为20XX年9⽉——20XX年11⽉,这⼀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提炼研究初步成果,撰写中期研究报告,接受中期评估验收,并进⼀步调整研究⽅向、改进研究过程。
  在研究的过程中,为了确保研究的顺利有序有效进⾏,课题组严格按照课题研究⽅案采取了⼀些扎实有⼒的举措,主要有:为了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功能,课题组利⽤校本培训和继续教育,邀请苏州市家长学校的⼼理学专家到我校进⾏讲座。学校的⼼理健康⽼师对学⽣进⾏⼼理辅导活动,“千名教师访万家”的活动。在教学上,课题组通过“教研活动”、“同伴互助”等形式,引领教师在课堂上对外地民⼯⼦⼥进⾏因材施教,并且适时地渗透良好⾏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在教学的不同环节中培养学⽣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的共同发展。
  下⾯着重介绍课题组调查分析和实践策略这两⽅⾯的具体进展。
  (⼀)收集资料,撰写⽂献综述
  课题组的成员们运⽤⽂献研究法,通过⽹络、书本收集了国内外在“外来民⼯⼦⼥的⼼理问题”、“良好⾏为习惯”、“养成教育”等相关资料。我们在资料的收集中发现:关于农村初中的外来民⼯⼦⼥的资料少有介绍,这也是此课题独特性的具体体现,但也增加了研究的难度。我们学习了《⼼理学导论》、《⾛进新课程》、《⼈本主义理论》等理论知识。在了解了外来民⼯⼦⼥的⾏为习惯的历史的基础上,对相关⽂献资料做出了理性的分析和思考,撰写了⽂献综述。
  (⼆)对外来民⼯⼦⼥的⾏为习惯的调查分析
  ⾃20XX年初确定课题⽅向以来,我们课题组成员对外地民⼯⼦⼥及家长都做了许多调查和访谈。我们通过对外来务⼯⼦⼥访谈,了解他们的籍贯、年龄、家庭成员、⽗母的职业和经济状况、⽣活习惯、学习习惯等问题;对教师进⾏访谈,了解对外来务⼯⼦⼥的印象(学习、⾏为习惯)、外来务⼯⼦⼥与本地⼦⼥的区别、是否关注外来务⼯⼦⼥、是否接触外来务⼯⼦⼥的家长、印象如何等等;对家长进⾏访谈,了解外来务⼯⼈员是否关注孩⼦的学习、平时会不会主动和⽼师联系、孩⼦如果有不听话或不守规矩的⾏为你是怎么教育的、对⽼师或学校有什么意见或建议等等;同时,还对学校领导进⾏访谈,问题⼤致是学校现有学⽣⼈数、外来务⼯⼦⼥⼈数、在班级间是如何分布的、学校招收了较多的务⼯⼦⼥,是否加重了教师和学校管理的负担、⽇常教学管理中,针对务⼯⼦⼥有没有采取⼀些特殊的做法、对教师的安排有⽆特殊要求和做法、教学管理存在哪些困难与问题等等。通过以上⼀系列的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我校外来民⼯⼦⼥在⾏为习惯⽅⾯有优势的⼀⾯,但更多的是需要改
课题研究报告
正的⾏为习惯。这为我们如何对他们进⾏良好⾏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到了着⼒点和⽅向。
  (三)⼦课题的研究
  在主课题申报以后,各教研组成⽴了⼦课题组,各组长分别撰写了⼦课题的⽅案,并且进⾏了申报。申报的结果是:包志凌的课题《农民⼯⼦⼥英语阅读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是太仓市的重点课题,她以她们班级中的外来民⼯⼦⼥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各种策略,培养他们的英语阅读习惯。曹磊的课题《提⾼外来务⼯⼦⼥⾃主学习能⼒》是太仓市的规划课题,他研究的内容是:在历史的教学中,针对外来民⼯⼦⼥在性格、学习习惯、学习成绩等⽅⾯与本地学⽣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探索出适合他们的学习⽅法,培养学⽣⾃主学习能⼒,提⾼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通过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使学⽣逐步成长为⼀个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的新型⼈才。施巧燕的课题《体育课中对农民⼯⼦⼥⾏为习惯指导的研究》是太仓市的规划课题,他研究的内容是:研究如何在体育课中渗透对外来民⼯⼦⼥的⾏为指导,提⾼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以上三个课题都是从不同学科来探索培养外来民⼯⼦⼥的学习习惯的策略,充实了主课题的内容,也为我们课题的进⼀步研究提供了依据。陆涛⽼师的太仓市微型课题《如何提⾼外来民⼯⼦⼥⾳乐素养问题的研究》和朱巍⽼师的太仓市微型课题《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外来民⼯⼦⼥信息素养研究》在今年已经顺利结题。以上两个课题主要从丰富校本课程的内容,实现多元⽂化的交流与融合,提升学⽣的综合素质⽅⾯进⾏研究的,是我们主课题研究的⼀个⽅⾯。
  (四)学校实⾏“德育导师制”
  导师制由来已久,早在⼗九世纪,⽜津⼤学就实⾏了导师制,其最⼤特点是师⽣关系密切。导师不仅要指导他们的学习,还要指导他们的⽣活。近年来,国内各⾼校都在探索研究⽣教育以外的⾼等教育也能建⽴⼀种新型的教育教学制度——导师制,以更好地贯彻全员育⼈、全过程育⼈、全⽅位育⼈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才培养⽬标的转变。这种制度要求在教师和学⽣之间建⽴⼀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的思想、学习与⽣活。随着外来民⼯⼦⼥的不断增多,为了引导学⽣追求真、善、美。努⼒寻发现学⽣的发展潜能,使学⽣在学业、道德、⼼理、⾏为
习惯等⽅⾯得到更深⼊、更充分、更全⾯的教育和引导,使学⽣的潜能和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满⾜学⽣个性化发展需求,努⼒做到不使⼀个学⽣掉队。同时也为了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提⾼教师“教书育⼈”的艺术⽔平,使每位教师在教书、育⼈两⽅⾯⽔平不断共同提⾼,促进教师全⾯发展。学校制订了《浏家港中学“德育导师制”实施⽅案》。
  (五)学校举办主题班会“道德讲堂”活动
  在外来民⼯⼦⼥的调查问卷中我们可以看出:孝⼼、关⼼和爱⼼三⽅⾯做得并不尽⼈意,特别是同学之间往往为了⼀件极⼩的事情⼤打出⼿,容易冲动。为了让外来务⼯⼦⼥感受来⾃学校及社会的爱⼼
和关⼼,塑造他们的健全⼈格和良好⾏为习惯,也为了增强学⽣在学习、⽣活、⼈际交往和⾃我意识等⽅⾯的⼼理适应、⾃我调节、健康成长的能⼒,促进青少年全⾯健康成长。学校特举办了“道德讲堂”主题班会活动。并且规定每学期都必须举办⼀次。
  三、阶段性成果
  ⾃研究实施以来,本课题取得了⼀定的成果。
  (⼀)调查分析结果
  从我们对外来民⼯⼦⼥的调查不难发现:我们学校的外来民⼯⼦⼥来⾃于五湖四海。年龄相应⽐本地⼩孩⼤1或2岁。⽽且⼤部分学⽣都不是独⽣⼦⼥,有的学⽣在家⾥还要照顾弟弟和妹妹,有些学⽣回家要帮助⽗母⼲农活,学⽣的⾃理能⼒较强。他们的⽗母在固定单位上班的不多,部分⽗母个体经营,还有部分家长承包种蔬菜。⽗母整天忙于⾃⼰的⼯作,和⼦⼥接触的时间少,交流不多。对⼦⼥的教育更少。所以好多学⽣表现为:语⾔低级、粗俗,礼貌缺失;满⼝⼟语、俗语;⾏为蛮横、粗野;遇事缺乏思考、喜欢动⼿动脚、甚⾄拳打脚踢;不尊敬⽼师;同时撒谎、不诚实、欺负弱⼩现象也时有发⽣。从⽗母的⽂化程度可以看出:⽗母的⽂化⽔平相应都⽐较低。但是他们都⽐较关⼼⾃⼰⼦⼥的学习情况,但仅仅是问⼀下⼦⼥,很少主动与学校的⽼师联系。当然他们也都希望⾃⼰的⼦⼥能够考上⼤学。外来民⼯⼦⼥在家都要做家务,⼀般在⽣活上都很节约,热爱劳动,能吃苦耐劳。但
是好多外来民⼯⼦⼥⾃卑、缺乏⾃信⼼,主要表现在:在穿着、学习等⽅⾯,总觉得⾃⼰落后⼀等;有的觉得⾃⼰⾔语⼗腔⼗调,穿着⼟⾥⼟⽓,担⼼同学笑话;本地孩⼦见多识⼴,⾃⼰显得孤陋寡闻,于是害怕抛头露⾯,再加上成绩较差,见识不⼴,更感到⾃⼰差劲。⾃卑导致他们特别介意别⼈的说话,不经意的⼀句话往往变成了挖苦、讽刺。从⽽导致打架、⽃殴。在学习⽅⾯,外来民⼯⼦⼥的异地就学在各⽅⾯都表现得很不稳定,⽽且由于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在教育的管理体制、教科书的选择使⽤、教师的教学⽅法等等⽅⾯都存在着⼀定的差异,势必造成他们在知识的衔接、能⼒的培养、习惯的养成、与⼈的相处等⽅⾯都存在严重的缺失。⼀部分外来民⼯⼦⼥在语⽂、数学、英语科学等主科上新旧知识断档情况⾮常严重,以上种种导致他们对学习不感兴趣。
  (⼆)“德育导师制”实施⽅案
  为了保证德育导师制实施⼯作的正常运⾏,我校决定成⽴学校、年级组⼆级德育导师制指导⼩组,明确职责,经常、及时、细致地开展转帮⼯作。在实施德育导师制的过程中,逐步建⽴导师聘任制度、受导学⽣档案制度、定期谈⼼与交流制度、定期家校联络制度、定期例会制度、导师培训制度、导师考核和奖励制度等,使导师的⼯作和管理有章可循,逐步规范。
  我校的受导学⽣⼀般是家境贫寒、⾏为有偏差、⼼理有障碍、学习有困难、家庭教育环境不良、单亲家庭等特殊学⽣体,特别是外来民⼯⼦⼥优先予以考虑。我们学校的导师⼀般是学⽣的任课⽼师。
在德育主任的安排下,任课⽼师先到班主任那⾥了解班级⾥学⽣的⼤致情况,然后确定与任课班级结对的学⽣(⼤部分的学⽣是外地民⼯⼦⼥)。那么任课⽼师就成了结对学⽣的“德育导师”。
  1、导师聘任制度:
  根据⾃主、公开的原则,以年级组为单位,采取个⼈⾃愿和年级组推荐相结合的办法先⾏推荐,后由学校德育导师制指导⼩组最终确定名单。
  2、德育导师的⼯作制度
  (1)建⽴学⽣成长档案制度。对每位学⽣建⽴成长记录档案,追踪学⽣成长轨迹。内容包括:学⽣家庭及社会关系详细情况;学⽣的个性特征、⾏为习惯、道德素养、兴趣爱好的⼀般状况;学⽣⼼理、⽣理、⾝体健康状况;对学⽣每⽉的表现及每次考试(作业)成绩逐⼀登记,分析对照。
  (2)谈⼼辅导与汇报制度。每2周⾄少与结对学⽣谈⼼(⾯谈、书信、周记、电⼦信箱等)辅导⼀次,并记录辅导内容,学⽣每周⼀次向导师汇报⽣活学习情况。
  (3)建⽴家长联络制度。每⽉⾄少⼀次电话访问,每学期⾄少⼀次家访,导师必须对学⽣本⼈及其家庭有清晰的了解,对家庭情况进⾏简要分析,包括家庭的结构(单亲、重组更要作为重点)。
  (4)⼩组活动制度。⼩组活动分⼩组内活动和⼩组间活动两种。
  ⼩组内活动:德育导师定期与本⼩组学⽣集体交流,导师需营造宽松的谈话氛围,学⽣可以将⾃⼰在学习、思想、⼼理等⽅⾯取得的进步或遇到的困难等讲出来,导师与其他成员均可以发表⾃⼰的见解,形成师⽣之间、学⽣之间的交流。
  ⼩组间活动:德育导师之间进⾏交流,将同类型的⼩组成员(如同属学习、道德、⾏为、⼼理等某⼀⽅⾯寻求指导的学
⽣)组织在⼀起进⾏交流,以扩⼤学⽣之间的思想碰撞,缺的更好的德育效果。
  3、定期例会制度:
  学校德育导师制领导⼩组定期召开例会,交换意见,讨论问题,决定事项,总结⼯作。校级⼀般每学期召开⼆次,年级组⼀般每⽉召开⼀次,班级⼀般每⼆周召开⼀次。
  4、导师培训制度:
  学校德育导师制领导⼩组要定期组织导师进⾏教育学、⼼理学等相关知识的培训,举办德育导师⼯作研讨等活动,不断提⾼德育导师的育⼈能⼒和⼯作⽔平。
  5、导师考核制度:
  学校德育导师制领导⼩组根据下列四种情况,采取定性与定量、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法进⾏考核:
  (1)每位导师的⼯作⼿册记录情况。
  (2)受导学⽣和家长对导师⼯作的评价。
  (3)受导学⽣的实际表现(包括品德和学习情况)。
  (4)班主任和学科教师的评价。
  6、导师奖励制度:
  每学期学校将对导师进⾏考核。具体分值分配:⼯作⼿册(30%)+受导学⽣与家长评分(20%)+受导学⽣实际表现(30%)+其他教师评分(20%)。考核的结果作为教师教育⽅⾯考核的⼀项重要内容。
  (1)考核合格及以上的德育导师,在学校年度考核中另加分。(由校教代会讨论后确定)。
  (2)设⽴“优秀德育导师奖”。
  7、德育导师的⼯作⽅法
  (1)“⾝教”育⼈、⼈格熏陶。“⾝教重于⾔教”,导师只有重视⾃⾝的⼈格修养,注重⾝教,才能以⾃⼰的模范⼈格为学⽣树起前进的⽬标,导师应以⾃⾝的⼈格魅⼒“随风潜⼊夜,润物细⽆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格的塑造。
  (2)交流谈话、⼼理相容。导师通过经常性地与学⽣谈话,以多种⽅式与学⽣进⾏交流,⾛进学⽣的⼼灵,建⽴⼼理上的认同,达到⼼理相容,从⽽进⾏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可以根据导师⾃⼰的特点与学⽣的特点运⽤有特⾊的交流⽅式,如有的导师有意识地将⼼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操作技巧运⽤到导师制⼯作中,运⽤⾏为科学的可操作性的技术来矫正学⽣的问题⾏为;⼀些导师则通过周记、书信等⽅式和学⽣进⾏“笔谈”,帮助学⽣解决问题,培养健全⼈格;⼀些导师则利⽤电话、“⼼灵寄语”和学⽣进⾏交流、沟通,了解学⽣的喜、怒、哀、乐,为学⽣分担烦恼和忧愁。
  (3)引导学⽣⾃我教育。导师创造条件,培养学⽣⾃我评价和⾃我认识的能⼒,激发学⽣⾃我调节的内部动机,通过学⽣对⾃⼰⼼理和⾏为上积极主动的⾃我调节,达到学⽣⾃我教育和⾃我管理的⽬的。
  (4)教育与研究相结合。导师把教育学⽣看作是⼀项⽇常⼯作,同时也是⼀个研究的课题,对于所引导的过程与效果进⾏记载、分析,撰写个案分析材料,定期开展研讨,促进理论与实践上的交流与完善,不断提⾼“导”的⽔平。
  (三)“道德讲堂”活动⽅案
  为进⼀步弘扬传统⽂化、普及道德规范、宣传道德楷模、引领道德风尚,“道德讲堂”建设活动是我校精神⽂明建设⼯作的重要内容,是学校德育建设的重要⽅⾯,积极报道学校各类先进的优秀事迹,创造浓厚的道德氛围。为进⼀步推进学校思想道德建设,增强“道德讲堂”的影响⼒和引导⼒。我校决定开展“道德讲堂”建设活动,特制定以下实施⽅案。
  1、“学校道德讲堂”⼯作原则
  1)实践性与实效性原则。以师⽣亲⾝实践、参与活动、体验学习为主要⽅式,通过宣讲活动及开设班会主题活动课、专题讲座等多种渠道开展⼯作;活动要具有趣味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2)整合与互补原则。将“学校道德讲堂”与学校各类教育活动相互补充,与家庭、社会教育共同完善,整合学校长期开展实践教育、体验教育活动的⼯作经验,综合利⽤各类已有阵地,以整合和新建相结合的⽅式逐步推开。
  3)全体性与主体性原则。⾯向全校师⽣开展活动,培养健康的⼼理品质和健全⼈格;尊重师⽣的主体地位,⿎励师⽣主动参与、独⽴思考,⾃助⾃⽴⾃强,促进师⽣健康教育整体氛围的形成。
  2、“学校道德讲堂”⼯作⽬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