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学科 | 语文 | 适用年级 | 九年级 |
适用区域 | 人教版 | 课时时长(分钟) | 120分钟 |
知识点 | 论据的概念 论据的分类 论据的作用 | ||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论据的类型;掌握论据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掌握论据的分类情况,判定论据的类型,能够按要求正确补充论据; 3.情感与态度目标: 掌握正确解答论据补充的解题思路。 | ||
教学重点 | 学会辨析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的类型。 | ||
教学难点 | 学会补充论据的方法,明白论据的具体作用并能够解答相关题型。 | ||
第2讲 论据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说话要有根据,做事要有依据,讲理要有方法,服人要有原则,那么,如何以理服人,用什么样的理服人,我们现在就通过学习议论文的论据来解答这样的疑虑。
二、复习预习
二、复习预习
(2)、论点的位置:一般有四个 ①文题 ②开篇 ③ 中间 ④结尾 注意:当开始与结尾出现类似的语句时,开头的为论点,结尾处的是呼应论点。
(3)、文章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
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
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
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
2、预习:
(1)预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考虑作者运用怎样的论据证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样的论据对于论证论点起到了什么作用。
(2)预习《谈读书》《不求甚解》这两篇短文运用了什么样的论据论证了中心论点。
三、知识讲解
(2)预习《谈读书》《不求甚解》这两篇短文运用了什么样的论据论证了中心论点。
三、知识讲解
知识点1
1、概念: 提出论点必须有根据,即必须举出足够的事实或正确的道理,证明论点的正确性,也就是说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叫做论据。 (论据和论点的关系十分密切,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
2、与论据之间的关系
论点和论据的关系是统率和被统率的关系,论据与论点之间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论据为论点服务。要使论点正确、鲜明,论据必须确凿,有代表性。论据不确凿,论点就站不住脚,因为缺乏坚实可靠的基础;论据没有代表性,论点就缺乏说服力。事实论据准确而有代表性,本身就有很强的说服力。在分析道理论据时,我们要判断这个道理是否正确、合适,要将道理与有关事实联系起来,分析它们与论点之间的关系。
知识点2 论据的分类
论据:依据其本身的性质和特征,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也称事理论据)两类。事实论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的描述和概括,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因此是证明论点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就是这个道理。事实论据包括具体事例、概括事实、
统计数字、亲身经历等等。理论论据是指那些来源于实践,并且已被长期实践证明和检验过,断定为正确的观点。它包括经典性的著作和权威性的言论(如名人名言等),以及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
知识点3
一、论据的作用:
1、证明论题的判断
2、 在一个推论中,充当理由根据,以便推衍出结论的部分。
3、 立论的根据,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事实。
4、 逻辑学指用来证明论题的判断。无论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其最基本的功能是作为证据,证明论点,不同的是,有的论据直接证明中心论点,有的论据直接证明分论点,间接证明分论点。
二、回答问题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一)能够准确判定论据和论题。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证据,论题是作者谈论的对象。个别时候,一件事可能既是论题,又是论据——一身扮演两个角。
(二)能够准确判定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事件或现象(包括神话、童话、故事、成语典故)就是事实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名言、谚语、警句、哲理句、诗句、俗语、经典作品节选出来的理论、科学考察得出的结论或规律、定理、公理等,都是
事实论据。(作品里节选出来的故事不是道理论据,而是事实论据)
(三)能够准确判定各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就是运用事件和现象作为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道理论证分为四种形式:一是运用名言、谚语、俗语、警句等道理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二是剖析事件或现象本质的过程;三是总结归纳的过程;四是利用已知条件推理得出未知结论的过程。比喻论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论证过程中运用比喻这种修辞方法,进行论证;一种是运用类比的方法。对比论证分为同向差异对比和反向对立对比两种形式。例如:“官员......;平民........。”“惜时者.......;坚毅者......;傲物者........”对比的双方,在身份、行为、结果上不是对立关系,而是差异关系。又如:“富者,贪婪而为富不仁,人们恨不能食其肉;贫者,奉献而宽厚仁慈,人们恨不能敬为神”,对比的双方身份、行为、结果完全对立。
(四)能够准确判定论证角度。论证角度的判定有以下两个误区:一是——引用反面人物的事件就是反面论证,引用正面人物的事例就是正面论证——在教学中遇到这样认识问题的学生很多,甚至个别老师也这样认为。二是——正反角度仅仅存在在同类论据之间。即并列运用几个事实论据,一部分从正面进行论证,一部分从反面进行论证;并列运用借个道理论据,一部分从正面进行论证,一部分反面进行论证。第一个误区存在的问题核心是
(三)能够准确判定各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就是运用事件和现象作为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道理论证分为四种形式:一是运用名言、谚语、俗语、警句等道理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二是剖析事件或现象本质的过程;三是总结归纳的过程;四是利用已知条件推理得出未知结论的过程。比喻论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论证过程中运用比喻这种修辞方法,进行论证;一种是运用类比的方法。对比论证分为同向差异对比和反向对立对比两种形式。例如:“官员......;平民........。”“惜时者.......;坚毅者......;傲物者........”对比的双方,在身份、行为、结果上不是对立关系,而是差异关系。又如:“富者,贪婪而为富不仁,人们恨不能食其肉;贫者,奉献而宽厚仁慈,人们恨不能敬为神”,对比的双方身份、行为、结果完全对立。
(四)能够准确判定论证角度。论证角度的判定有以下两个误区:一是——引用反面人物的事件就是反面论证,引用正面人物的事例就是正面论证——在教学中遇到这样认识问题的学生很多,甚至个别老师也这样认为。二是——正反角度仅仅存在在同类论据之间。即并列运用几个事实论据,一部分从正面进行论证,一部分从反面进行论证;并列运用借个道理论据,一部分从正面进行论证,一部分反面进行论证。第一个误区存在的问题核心是
抛开了论点来判定论证角度是正还是反,把材料的正、反性质直接当做论证角度,正确的理解——是看论据阐述问题的角度与论点的阐述问题角度是逆向还是同向,逆向则是反面论证,同向则是正面论证。例如,守株待兔这个事例,用来论证论点“思维僵化必然导致失败”,就是正面论证,因为故事中的人物的行为表现出来的本质就是思维僵化,结果“天地荒芜”也是失败,二者阐述问题的角度完全一致;如果用来论证“做事要善于变通”则是反面论证,因为事件中人物的行为是僵化死板,和“善于变通”是根本对立的。对于第二个误区,正确的理解是事实论证和道理论证之间也能形成正反角度差异。
(五)能准确判定论据是直接证明论点,还是直接证明分论点,间接证明中心论点。任何一个事实论据,都有四个部分组成,一是谁在做事;二是做了什么事;三是用什么方式做事;四是结果怎样;第一和第二部分组合,只能告诉人物这里要讲述一件什么事,而第三和第四两个部分联系起来,才能表现事件中蕴含什么哲理。例如:杨时拜师程颐,见老师睡着,就站在门外静候,大雪下了一尺多深,他冻得瑟瑟发抖,仍在雪中等待,直到老师醒来,后来他成为“程学正宗”。在这个论据中,一是杨时;二是拜师程颐;三是见老师睡着,就站在门外静候,大雪下了一尺多深,他冻得瑟瑟发抖,仍在雪中等待,直到老师醒来;四是后来他成为“程学正宗”。第三部分杨时的行为方式的本质是他尊师敬道,而成为“
(五)能准确判定论据是直接证明论点,还是直接证明分论点,间接证明中心论点。任何一个事实论据,都有四个部分组成,一是谁在做事;二是做了什么事;三是用什么方式做事;四是结果怎样;第一和第二部分组合,只能告诉人物这里要讲述一件什么事,而第三和第四两个部分联系起来,才能表现事件中蕴含什么哲理。例如:杨时拜师程颐,见老师睡着,就站在门外静候,大雪下了一尺多深,他冻得瑟瑟发抖,仍在雪中等待,直到老师醒来,后来他成为“程学正宗”。在这个论据中,一是杨时;二是拜师程颐;三是见老师睡着,就站在门外静候,大雪下了一尺多深,他冻得瑟瑟发抖,仍在雪中等待,直到老师醒来;四是后来他成为“程学正宗”。第三部分杨时的行为方式的本质是他尊师敬道,而成为“
程学正宗”这一结果的本质是学有所成,杨时的行为方式和结果之间的本质联系是——尊师重道,才能学有所成。一个事件,之所以能证明某个道理,正因为事件之中蕴含这个道理。由此我们就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将人物的做事方式和结果联系起来,挖掘方式和结果之间的本质联系是什么,如果这个本质联系和分论点一致,则是直接证明某个分论点,间接证明中心论点;如果这种本质联系和中心论点一致,我们就说这个论据直接证明中心论点。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