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教案马南邨
这是不求甚解教案马南邨,是优秀的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不求甚解教案马南邨第1篇教学目标:
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学习文中论证方法的运用.
4、了解驳论方式.
教学重点: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不求甚解是我们在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中学到的一句名言,这篇文章中作者以它为题意在要真正理解陶渊明的本义.那么,不求甚解真正的含义什么呢?我们一起从这篇文章中寻求答案吧.
二、授新:
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作者针对什么说法进行论述?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2、作者对此持什么态度?
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3、作者认为不求甚解的含义是什么?
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要前后贯穿,了解大意.
4、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
好读书讲的是一个人要养成好的读书习惯;不求甚解则强调的是读书的谦虚态度和正确的方法.
5、文中例举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的事例与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有什么关系?
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
6、引用陆象山的话有什么用意?
作为论据对不求甚解的含义进行论证.
7、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本文主要讨论了该怎样正确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的问题.主要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比照论证和道理论证.
8、本文在论证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有立有驳,驳立结合.
三、教师小结:
本文通过对不求甚解的含义的论述,告诉我们既要养成好的读书习惯,也要有谦虚的读书态度和正确的方法.
四、布置作业:
1、掌握课文中的要点问题.
2、预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不求甚解教案马南邨第2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掌握驳论文的论证结构及其内在逻辑
理解举例论证所用论据需具备典型、全面的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举例论证所用论据需具备典型、全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掌握驳论文的论证结构及其内在逻辑
教学流程:
一、导
1、不求甚解的字面含义是什么?对于中学生来说这种读书态度是否可取?
2、世人对于不求甚解的态度是怎样的?作者邓拓又对不求甚解发表了什么语出惊人的观点?正确的态度又是怎样的?
二、定
1、阅读课文,划出每段中最能反映该段中心观点的句子.
〔尤其注意从正面表观点的判断句〕
2、本文属于何种实用文体?依据论证思路划分属于哪一小类
〔驳论文〕
3、驳论文是用文字和别人在思想上打仗.驳论分文破和立两个环节.前者是攻取别人的阵地,后者是牢牢守住已经占领的阵地.
本文哪些段落为破、哪些段落为立?
〔第一段到第四段为破第五到第六段为立〕
三、破
1、世人眼中的不求甚解与求甚解
思考:〔1〕世人怎样理解不求甚解?
〔2〕世人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如何?
〔3〕世人用怎样的行动求甚解?
2、作者眼中的不求甚解
思考:〔1〕作者怎样理解不求甚解?
〔2〕作者认为该怎样不求甚解?
3、作者是怎样反驳世人的理解从而证明自己的观点的?
梳理第二、三段
〔引经据典,正本清源,补全缺失要素,把握核心价值〕
4、先破后立的议论思路有何益处?
〔消灭敌人才能真正称得上是占领了阵地;破除错误的观点,正确的观点才能站住脚〕
四、立
1、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稳固自己的论点,使之更有说服力?
〔第五、六段运用举例论证,事实论据〕
2、本文在举例论证上有怎样的特点?其益处何在?
〔古今、中外、正反、不同角度:态度、方法〕
3、反对马马虎虎的读书态度对于稳固本文论点是否必要?
(弥补可能留下的逻辑漏洞,使论证更为严密)
4、攻取阵地〔破〕难还是守住阵地〔立〕难?谈谈稳固阵地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多种论证方法科学搭配〔火力强劲〕
全面思考,弥补逻辑漏洞〔不留活力死角〕
五、思
1、画出文中表现作者对不求甚解态度的语句,体会其中语言的微妙变化.说说其中原因.
第一段也不尽然、不必提倡、没有充分理由语气委婉、态度暧昧
第二段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语气肯定、态度鲜明
〔先婉转指出似有值得商榷之处,防止形成心理的抵触,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2、揣摩第八段,作者的愿望似乎是求甚解,岂不是与前文不求甚解自相矛盾?说说作者对于不求甚解的态度究竟如何?
〔以不求甚解的手段、方法追求甚解的目的、境界〕
3、回忆本文论证思路,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如:作者先:---------------再:------------进一步分几点讨论了:--------分别举了:---------------的例子.最后:-----------------
不求甚解教案马南邨第3篇一、课堂导入
学了培根的『谈读书』之后,我们学习下一篇短文马南邨的『不求甚解』也跟读书有关,仔细阅读,给文章列写作提纲,试比拟它的写作思路跟『论读书』有什么不同,并就课文内容提出问题.
二、默读全文,提出问题,列写作提纲,交流讨论.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列的写作提纲和提出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大家一起修改和归纳后再选出代表跟全班同学分享.先提问再交流写作提纲.
〔一〕学生问题交流.
1.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这句话是否矛盾?其含义是什么?
2.课文举了几个例子,都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分别证明什么观点?
3.从课文中看,你认为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有哪些好处?是不是读一本书只要了解大致意思就算读懂了呢?
4.文章开头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其中尽然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生1:不求甚解的好处是不用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可以观其大概,知识就可以获得更广泛,了解问题就可以更全面.
生2:他还可以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能骄傲自负.
生3:我答复第3个问题.答案是否认的,原文中说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
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以及第五段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如果只知道大意是不能理解精神实质的.读一本书不仅要知道大意,还要对作者的目的或者书的深层内涵有所了解,甚至有所升华,才能叫读懂一本书.〔师:看来把读懂一本书等同于简单的浏览,这是对不求甚解的误解.〕
生4:好处是先暂时放下疑问,带着它一直往下读,中间再结合自己的观点实际,体会更深刻.
生5:我想说怎样叫读懂一本书,读懂书不仅是要理解它的大致意思,而更要去品析〔师:用词很专业!〕文章,课文第四段说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咬文嚼字与品析文字之间的差异,咬文嚼字是存心诘难作者,而不是从中获得对自己有益的知识,品析文字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章的精神实质,精神实质是指这篇文章透露出的本质,是指很深层的东西.还有第八段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暂时和永恒是不一样的,〔师:落实到一词一句,做学问扎扎实实,正在示范品析.〕暂时只是在某一个时间段里,永恒是真正理解之后,就永远存在自己心里,所以,这里可以看出读一本书不是要读懂大致意思,而是要从文中获取对自己有益的东西.
生6:我看『傲慢与偏见』时,一开始主人公参加舞会,他是一个富家子弟,是有钱人,看不起别人,给人的感觉很傲慢,我就很讨厌他.看完整本书发现他做了很多好事,对他的看法就有了改变,从整本书看他并不是一个坏人.所以,读书不能死抠一个地方,否则就会误解书中的意思.
〔二〕交流写作提纲.
明确:1.提出批驳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2.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全面分析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3. 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因为书籍不是一下子就能读懂得.
谈读书教案〔三〕比拟写作思路:1.『谈读书』以立论的方式谈论读书的问题.『不求甚解』是就一个错误的观点进行批驳,最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是以驳论的方式来论证.2.『谈读书』主要是从读书的目的、方法和对性格的影响三方面来谈自己的观点,通篇由观点连缀,没有具体事例,它以独到的见解,精妙的语言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不求甚解』既讲道理又摆事实,循循善诱,让人信服.
三、课后作业
请你也一个成语,换一个角度给它赋予新意,仿照作者的写作思路写一篇短文.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班门弄斧等,从『不求甚解』这篇课文可以看出,对同一个词语的理解常常由于角度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结论,不可盲目偏执一词.辩论时应该首先明白对方的观点,否则容易陷入自说自话的无谓论争.有关这类文章的写法,课文作者曾经谈过自己的观点:
许多朋友来信问我,对这样的专栏杂文应该如何看法?如何写法?应该提出什么要求?我认为这个问题有种种答案,但是,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开门见山.我在别处发表文章讲过这个意见,我认为现时文章的通病,就在于不能开门见山.许多文章的作者,即使有一二可取的见解或新鲜的知识,以及动人的事迹要传达给读者,但是往往不肯直截了当地写出来,却要写上一大套人云亦云的废话,然后才夹杂着写一点点新东西.如果这一点点新东西却有可取之处,那么,这样的作者未免不智,他好比把珍珠丢进沧海,让泥水冲掉金沙,多么可惜!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