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人谈读书》(第一课时)教案及反思
【教学目标】
1.认识“耻、寝、矣、岂”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识”,会写“耻、诲”等5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4.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课文内容带来的启发。
【教学重难点】
1.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2.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课文内容带来的启发。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收集整理《论语》、朱熹的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读准多音字“识”,会写“耻、诲”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借助注释,理解第一则文言文的大意。
【教学过程】
一、诵读名言,引出课题
1. 诵读经典,引出主题。
(1)课件出示名言前半句,生接读名言的后半句。
课件出示: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读百遍,(而义自见)。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2)导入主题:同学们,这些名言都和读书有关。我国古代的大文豪苏轼,对读书也有自己的感受。(课件出示单元导语)
课件出示: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苏轼
指名读,说意思。师加以引导和评价。
(3)导入课题:古人喜欢读书,经常会把自己的读书方法和学习态度写下来,供后人参考。
今天,我们就学习《古人谈读书》这篇课文,去看看古人是如何对待读书、学习的。(板书:古人谈读书)
2.教师介绍:这一课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出自《论语》,记录了孔子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第二部分的作者是朱熹。今天,我们就去学习这两则文言文片段,从中获取读书和学习的营养。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用学生们熟知的名言引入课文,拉近了学生与课文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资料。
课件出示: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十分重视学习,《论语》中不止一处讲到学习的态度与方法。
2.听课文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用“/”画出停顿。
3.学生自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好长句子的停顿,读出节奏。注意“默而识之”中的“识”读zhì。
4.出示会认字,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5.出示会写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
(1)耻:“耳”要窄,第二个竖要长;“止”右竖要长,注意中间有一短横。
(2)诲:“母”竖折与横折钩起笔相接、收笔时交叉,一横居中。
6.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教师指导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7.引导思考: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预设:本文讲了古人对读书的看法。
谈读书教案【设计意图】在教师范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把握重点字的读音,并指导画出朗读的节奏,然后指导学生用各种方式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了解课文内容,达到对内容的熟悉和整体把握。
三、品读释疑,理解大意
1.引导思考: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话的大意,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2.学生交流。
(1)示例一:出示课文。
课件出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引导交流:谁来说一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①理解词语。
也:同“智”,智慧。     
②这句话里面的最后一个“知”和前面的“知”的意思一样吗?
预设:不一样,最后一个“知”同“智”,是智慧的意思,前面几个“知”的意思都是知道。
③理解句子的意思: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才是智慧。
④教师指导。《论语·为政》中的相关内容是:
课件出示: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⑤引导:同学们,你们能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说说你们的理解吗?
预设:数学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讲一道思考题,因为这道题比较复杂,而且有些步骤又比较难懂,所以老师讲了两遍,讲完以后老师问我们懂了没有,有很多同学都点头表示明白。可我还是有几个步骤不明白,可我看见那么多的同学都懂,便想蒙混过去。当时我忽然想
起: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于是又问了老师,老师又认认真真地给我讲了一遍,这下我弄明白了解答这道题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