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青瓦情思》试题解析
  18文章题为“青瓦情思”,但第一段却从细雨写起,请分析这样写的好处。(4分)
考查要点:考查对文章结构与内容的把握。(共4分)
规范答案:①由细雨写起,引出“瓦房”、“瓦垄”,进而引出下文对“青瓦”的描写及作者对“青瓦”的情思(1分),显得含蓄而自然。(1分)
          ②(运用叠词、比喻等手法,)为全文营造出优美迷人、绵延悠长的意境和情调,紧扣文章标题。(2分) 
答案分析:第一点是结构上的作用。要点有两个:A.引出下文内容;B.  含蓄、委婉、自然。具体表述形式可灵活,如,由细雨含蓄而自然地引出“瓦房”、“瓦垄”和对“青瓦”的描写以及“青瓦”的赞美。但是,如果只答“A.引出下文内容;B.  含蓄、委婉、自然”,而不结合文章内容只能得到一半的分数,甚至是更少。
第二点是内容上的作用。要点也有两个:A.写出了什么意境,或营造了什么氛围(因为文段
是写景的); B.与标题照应。具体表述形式也可灵活,但必须结合文章具体内容。
题型总结:以写景抒情为主的散文(包括托物言志的散文),往往不是开门见山,不是单刀直入,而是在开头通过对本文主要表现的事物之外的他物的描写,来委婉地、曲折地表现。如果命题是问这样写的作用,我们可从以上两个方面作答。
题型拓展:1)、如果开头不是通过它物写景,而出现与上述类型相反的情况,如,“青瓦啊,令人难忘的青瓦啊!”这样直抒胸臆的开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作答:①内容上:直抒胸臆,表达了对青瓦的强烈的思想感情,给全文定下了浓重的抒情基调。②结构上:点题(或照应题目),与结尾遥相呼应(不一定都有,只是结合本文进行的分析)。③结构上:引出了下文对青瓦的描写。
提醒注意:凡事不可犯经验主义,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19.阅读全文,概括作者“读”出了青瓦的哪些内涵。(6分)
考查要点:考查对语段信息的筛选和归纳。(共6分)
规范答案: 青瓦历史悠久,见证着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② 青瓦雅俗共赏,贵贱咸宜(或宠辱不惊,朴素无华); 青瓦忠于职责,平凡而谦逊;④ 青瓦历久弥坚,坚韧有力。
(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每点2分)
  答案分析:主要抓住反映“物”最本质的字、词,进行概括总结。而这些字词主要存在于抒情议论性的段落,或夹叙夹议的段落。阅读文章,我们不难发现,表现青瓦品质的文段主要是第五、第六段。那么,就可以在五、六两段筛选概括信息了
20.怎样理解文章第11段“历久弥坚、给人启迪的青瓦啊,你已然成为我心中的一道风景、一座丰碑!”这句话的含义和作用?6分)
考查要点: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和对文章思路的把握。
规范答案:含义:青瓦的内蕴给我精神上的启迪和情感上的陶冶;(2分)
作用:①呼应标题,卒章显志,表达作者对青瓦的情思;(2分)
②由第三人称转换为第二人称,直接抒发作者对青瓦的赞美和崇敬之情。(2分)
答案分析:1)关于含义:
把青瓦比喻成了一道风景、一座丰碑,风景是美的,是令人向往的;丰碑是高高矗立着的,是令人仰慕的。这就说明青瓦对我思想的深刻影响,表达的是我对青瓦的崇敬之情。注意,解释句子的含义不能以句释句、以文释文,不能只是把原句拉长,例如,此句含义解释为:青瓦经历了很多事情,使得它变得越来越坚强,它给了我很多的启迪,在我的心目中,它就是一道风景、一座丰碑。这就是把句子拉长,这不是解释句子的含义。所谓含义,就是字面所包含的意思。考查这类题,一般是要求把形象的、含蓄的、意味隽永的、一语双关的等等词句,用直白的、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的句子常常是比喻句、拟人句、象征句、双关句等,句子的表达方式有描写,有抒情,有议论。
2)关于作用:
第①点是结构上的作用,两个方面,一是呼应标题(有的文章还照应开头),一是卒章显志(有的文章在前文已经显了志,即上文已经有抒情议论性的显示中心的句子,那么,最
后再用表达中心的句子就不是卒章显志了,而是强化主旨或升华主旨了)。具体显什么志,还得答出来,比如这篇文章可答作:表达作者对青瓦的情思,表达作者对青瓦赞美,表达作者对青瓦崇敬等等。
第②点是所用表达人称或说是所用语气的作用,这样的题一般考查的是由第三人称转换成第二人称的好处或作用,要点有两个方面,一是艺术上的:常用“人格化”“生动形象”“拉近距离”“更强烈地表现”“便于表现”等词语来表达组织语言,二是思想上的、情感上的,常用“表达了……的情感”等词语来组织语言。
题型拓展:如果针对本文最后一段,直接问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那么,作答时要答三个方面:内容方面; 艺术手法方面(包括人称转换);结构方面。也就是说答案包括了含义和作用。 写景抒情散文
21.请简要赏析第六段的表现手法和技巧(至少两点),并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考查要点考查对文章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的赏析。
    规范答案:A. 运用排比手法,B.“铺在……”“铺在……”“铺在……”,C.表现青瓦忠于职
守的品质,语势强烈,富有感染力;
A. 运用比喻手法,B.把青瓦比喻成名流、大师、伟人、大腕,C.形象生动的写出了青瓦谦逊而朴素的人格;
A. 运用拟人手法,B.“骄奢”“自诩”“变节“负心”“忠于职守”等词C.,使得青瓦具有了人的品格,表达了对青瓦高贵人格的由衷赞美;
A. 运用联想,B.由物及人,C.赞美了具有青瓦品格的平凡而谦逊的人,升华了对青瓦的认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得满分,每个要点3分)
答案分析:
1其答题模式是:A.运用了……手法(技巧)B.表达了……(内容:文中具体词语),C.
……效果。具体表述形式也可灵活,如第①点的第三个要点(效果)可灵活的表达为
“更强烈、更充分的表现青瓦忠于职守的品质”等等,但必须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如,第
一点,只是答“运用排比的手法,表现青瓦的品质”,却没答出文中那些词语用了排比、
具体表现了什么样的品质,只能得到一半的分数,甚至是更少。
2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可从两个方面考虑:①思想效果(思想感情),如第一点的“忠于职守”;②艺术效果(手法效果),如第一点的“语势强烈,富有感染力”。
3那么,怎样才能使效果方面表达得更准确呢?
①思想效果:出文中关键词(议论性的词语),一般在文段的结尾与开始,也可以进行段落层次的划分,如第六段共分两层:开头至“它不会因家园贫寒而负心”是第一层,是总分关系,以下是第二层,是分总关系。两层的关键词分别在总的句子中——“忠于职守”和“谦逊”,而这两个词正是思想效果的关键字。
②艺术效果:散文中比喻、排比、比拟、反衬、对比、联想、想象等手法的运用较多,比喻和比拟是为了生动形象、人格化,排比是为了强调感情和语势,能淋漓尽致地表达感情,反衬和对比是为了突出强调,联想和想象是为了丰富内容、强调感情或主旨。总之,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题型拓展;1)散文或者古诗中的此类考查手法及效果的题均可按此思路作答,应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这类题在古诗阅读中考查的几率很高。                                         
2)根据划分层次归纳要点的典型试题很多,这也是现代文阅读中筛选信息的重要方法。如,2009年高考全国卷现代文阅读《彩的沙漠》中的最后一道题,就可以按照这种方法解决。                                             
附:课外阅读
两兄弟
林语堂
熙宁四年(1072)七月,苏东坡携眷离京前往富有湖山之美的杭州上任。他弟弟子由这时在陈州充任教授,淡泊自甘。陈州正在苏东坡治下的视察行程之中,他随后几年都常常利用机会到弟弟家盘桓小住。
②子由高大,丰满的圆脸,两颊附近的松肉很多,而东坡则健壮结实,骨肉匀停。最能透
露他特性的,就是他那敏感活动、强而有力的嘴唇。他的脸红润,热情洋溢,会由欢天喜地的表情一变而成抑郁沉思的幻想状。子由沉稳、实际、拘谨、寡言;而东坡则轻快、开阔、好辨、天真、不顾后果——就犹如亨利·詹姆斯和威廉·詹姆斯。由各自的才气上看,威廉原应当写小说,而亨利应当写心理与哲学性的论文。可是威廉·詹姆斯却把他的才华和诙谐注入了通常干燥无味的心理学和哲学教科书,而亨利·詹姆斯则在小说的天地中注入了他人性的思想和观察这样充实的内容,这对世界的文化反倒有益而无损。子由没有哥哥才气的一一半,但是他的文章内容充实,具有深度,使他在这一类文章之内,足称大家。
③那几个月,兄弟二人常到柳湖去划船,或是在城郊漫步,谈论政治、家事、前途。苏东坡的一个短处就是老向客人谈论自己的心思,写文章也是发挥自己的见解。当时不是什么好年月,子由对哥哥太了解。一天,二人正在讨论国家情势,子由对哥哥说:“空闲不见得是坏事,一日空闲长似两日,人若一生七十年都在空闲中过,他实际上等于活了一百四十年。这是求长寿最容易的办法。”哥哥却回答道:“可是我就是闲不住。我一发现什么事情不对,就像在饭莱里吃到个苍蝇一样,非要唾弃不可!
④苏东坡知道弟弟的婉劝大有道理,倘若他的气质像予由那样恬淡沉静,他必然会乐于接
受的。但是问题是他不是。我们论到苏东坡就不能避免孟子所说的“气”这个字。以苏东坡的情况而言,其意义正同于伟大的精神,一个人高升到无极限的精神,至大至刚,激烈冲动,因其本身充沛的精力必要发之于外而不可抑制。,佩服苏东坡的人和批评苏东坡的人,就常说到他这种至大至刚之气。苏东坡既然天赋这样生气蓬勃的精神,他自然常与矛盾遭遇,一方面要保持英雄本,不失其与生俱来的大无畏精神,另一面又要顾到同样重要的明哲保身这一人生的本分。在苏东坡一生的官宦生涯中,有某些时期此种冲突特别尖锐,正是“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
⑤苏东坡与子由及家人共度一个中秋后就要奔赴新任了。临别时,二人难分难舍,子由送兄长至颖河下游八十里外的颖州。在苏东坡开船出发的前夜,兄弟二人又在颖州河的船上共度一夜,吟诗论政,彻夜未眠。那天夜里,苏东坡写了两首诗,其中有这样的诗句:
悟此长太息,我生如飞蓬。
⑥“飞蓬”一词正足以象征苏东坡的一生,因为从现在起,他就成为政治风暴中的海燕,直到他去世,就不会再在一个地方安安静静度过三年以上的时光。
(节选自林语堂英文版《苏东坡传》,张振玉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