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荷塘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味景物意境,把握抒情散文语言表达的特点,提高学生对“情景交融”手法的鉴赏与应用能力。(重点)
2、探究“写景抒情类”散文,体悟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3、用恰当的语言和文字参与交流,学会借助景物表达情思,养成积极参与文字阅读与写作的习惯。(难点)
二、教学重点
1、品味景物意境,把握抒情散文语言表达的特点,提高学生对“情景交融”手法的鉴赏与应用能力。
2、探究“写景抒情类”散文,体悟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
交流能力。
3、用恰当的语言和文字参与交流,学会借助景物表达情思,养成积极参与文字阅读与写作的习惯。
三、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对故乡热爱之情,体会文人家国情怀,实现精神成长。
四、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发、诵读法、活动任务驱动法、合作探究法
五、课时安排3课时(自主学习 1课时+课内学习 2课时)
六、课型新授课
第一课时(课前预习)学习任务单预习任务:
1、查阅作家资料,了解创作背景,做到知人论世。         
2、通读全文,积累字词,标注疑难段落,有感情的朗诵自己喜欢的句段。          3、出两篇文章的“文眼”,梳理文章内容,完成思维导图。         
4、选取 2-3处喜欢的句段,用批注法,赏析写景语段的语言风格和情感表达
5、梳理散文文体特点及分类,重点掌握“写景抒情类”散文的特点。
一枝一叶总关情《故都的秋》《荷塘月》
文阅读第二课时
导入: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所幸人类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当我们把目光对准包蕴万千的大自然时,会发现美就在我们身边。可谓是“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今天让我们跟随郁达夫和朱自清发现美的目光,看看他们笔下的秋日的故都和清华园的荷塘有着何样的美。
学习任务:
1、诵读品味语言
2、探究分析手法任务一赏秋观月浸荷香滕州二中春韵文学社将于近日举办名家散文鉴赏读书会,现邀请你为《故都的秋》《荷塘月》写一段推介词。
师:通过第一节的学习,我们梳理了内容,初步了解了作者的情感,荷塘月无尽美好,还需你的生花妙笔向读者介绍。
要求:1、背景内容情感2、不少于 100字
生:展示推荐词师:这几位同学用是一般的语言,结合自己的读后感悟,再现了秋景月,引发了我们的无尽向往,这两篇文章写的是同一个城市的景物,呈现出了多姿多样的美。任务二闻香识秋品佳句选择你认为精彩的写景段落,品味诵读,于荷塘故都觅珍寻奇,写一段点评文字,在读书会上和大家分享。
角度:
用词           修辞         句式
景物选取     形声态     氛围意境
生:赏析《故都的秋》第三段意象:破屋、高天、驯鸽的飞声、破壁腰中、蓝或白的牵牛花、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意象的组合,无一不显示
出环境清幽、萧瑟,透露出作者悠闲中的孤寂、落寞。既写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也写了观赏景物的心态、动作,表现了作者热爱故都之秋的情怀。
师:分析很好,对课文理解很深刻,你能尝试读一下吗?读出郁达夫的悠闲、落寞,对古都的热爱。
生:朗诵第三段师:大家自己试着读一读,以一种慵懒的闲适的深沉的口吻。谁愿意试一下。
生:朗诵第三段
生:赏析《故都的秋》第四段
景:“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用了视觉、触觉相结合的手法。
情:给人寂静的感觉景: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情:突出了秋的清,给人清静悠闲的感觉;“落寞”,抒发了悲秋之感,紧扣了“悲凉”。
师:分析很好,对课文理解很深刻,你能尝试读一下吗?读出落蕊的微细柔软,读出丝纹的细腻、清闲。
生:朗诵第四段
师:哪位同学愿意试一下?提醒语速慢一点,声音轻柔一点,情绪落寞一点。
板书:眷恋悲凉多感官
师:一椽破屋,一碗浓茶,一丝日光,一地落蕊,一条条丝纹,将郁达夫的对古都的眷恋,潜意识里的落寞和悲凉演绎到了极致,下面就让我们剪一段时光缓缓流淌,流进月荡漾的荷塘。
生:赏析《荷塘月》第四、五、段
生:叠词的运用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
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
音乐美。如用“田田”来形容荷叶的密度,以“层层”来表明它的厚度,用“曲曲折折”来表示荷塘的广度。
生:修辞的运用
A、比喻句例:
写景抒情散文
①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②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③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到荷塘的那边去了。④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⑤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⑥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⑦树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⑧树缝里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是渴睡人的眼。小结:比喻具体形象(比喻贴切,形象地描绘了叶子、花在月下的独特情态和韵味,月光的明亮皎洁。)
B、比拟句例: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这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不仅准确写出了荷花在月下的形态,而且将花和叶拟人化生命化了,令人想象到他们仪态万千的娇羞风姿。)
C、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由嗅觉向听觉转移。
“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清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作用:用“歌声”比“荷香”真切、新奇。
荷香本是嗅觉的可感形象,作者却把它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使其转化为听觉的形象,把视觉、嗅觉、听觉交织在一起,启迪读者更加深远地想象和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