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知识点全归纳(部分适合小说诗歌)
一、熟悉文体
第一类:记叙性散文
这类散文以叙述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叙述多是日常生活较为平淡的人事。主旨即对所写人事寄寓的感情,或由此得到的感悟。
典型写作思路:简叙写作缘由→多角度多层次写人记事→中间穿插一些细节描写→结尾抒发情感,反映世态,总结感悟
第二类:状物性散文
这类散文以描写和议论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描写多是景、物的某一突出特征,议论抒情多是在景、物突出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人生道理的升华。主旨即物人相通处。
典型写作思路:引出写作对象→咏物状景,时空拓展→中间常穿插其他景、物对比反衬→再由自然之物作拟人化延伸议论→结尾抒情言志,升华主旨
第三类:议论性散文
也叫哲理散文。这类散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但议论不是凭空而生,往往在文章的开头交代议论的由头,或事,或物,然后逐层递进式议论。主旨在物(事)与理相通处。
典型写作思路:对现实的事、物有触动(触发点)→类似事情相近或相反的联想议论(联系点)→点出道理(感悟点)→结合现实议论升华(升华点)
二、储足知识
1.表达方式
①叙述的技巧:
插叙:给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使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丰富。
倒叙: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取得引人入胜、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
②描写的技巧: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丰满,增强感染力。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烘托主题。
景物描写的基本方法(也适用诗歌赏析):a、注意景物描写的层次,远景近景、高景低景相结合;b、动景和静景的结合或衬托;c、绘声绘;d、运用视觉、听觉和心理感受来写景等。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侧面描写(烘托):以特征相似或相反的另一事物作正衬或反衬,能突出要表现的事物。
正面描写:对人物或事物进行直接的描写。
渲染:浓墨重彩的描绘能感染读者;
白描:简练勾勒,生动传神。
6.细节描写:所谓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 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生动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
③叙述人称的技巧: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便于作者与主人公的对话,易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能拉近读者与文本的距离,激发读者深入思考。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议论的技巧。在开头或结尾往往是文章的主旨;在中间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
抒情技巧: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在开头能定文章基调;在结尾能升华主题。
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技巧。
2.表现手法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
10、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11、铺垫,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进行的环境、情绪、气氛等描写的造势。
12、对比,在两种互相对立事物的比较中突出主体,凸显正面,使形象鲜明。
3.修辞技巧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4.布局谋篇技巧
承上启下→总领全文→引起下文→过渡自然→前后呼应→伏笔照应→制造悬念→照应开头→总结上文→卒章明志→详略主次。
文章或段落开头――①总领全文;②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③为下文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④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⑤制造悬念;首尾呼应;埋下伏笔;呼应标题 等等
文章或段落中间――①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前后呼应;③为下文作铺垫、引起下文;④照应上文,转换话题。
文章或段落结尾-―①升华感情;②深化主题;③总结上文;④卒章显志,点明主题;⑤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首尾圆合;⑥言已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
布局谋篇的技巧术语: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材料与材料与中心的关系: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材料的点面结合等。
记叙文层次安排:常以情感转变、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
线索: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明线和暗线的并行和交织。
写景抒情散文三、基本题型和答题思路
(一)梳理行文思路类试题
高考散文命题愈来愈重视梳理行文思路、把握行文谋篇布局技巧。原因,一是通过行文脉络的梳理来考查学生是否真正读懂了文章;二是散文因其独有的“形散”布局,让命题者对这一点青睐有加。
题型:要求理清全文的行文思路
典型考题:(注意:此类题型浙江省近几年没有涉及,值得重视)
2008湖北卷第19题:本文以“雾”为线索展开,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2009年四川卷第15题:这篇文章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请概括回答。
2009年重庆卷第16题:文章是围绕“瓷器的意味”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
2008湖北卷第19题:本文以“雾”为线索展开,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散文行文思路一般有如下几种:
1、以情感的变化为思路来行文
2、以蕴含的道理为思路来行文
3、以典型事物、人物、事件来连缀行文
4、以时间、空间的变化角度来行文
5、以事件的“开端—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这样的情节行文。
6、以严谨的说理逻辑性来行文。例如“并列式”“总分式”“递进式”或者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说理逻辑的角度行文思路”。λ
7、以想象或者心理活动描写为主要方式来行文。
答题格式:
第一步:首先确定文章有没有明显的线索(人物、事物、时间、空间等)
第二步:确立具体的行文思路是什么
第三步:分析——文章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二)表达技巧类试题
命题角度:文章某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文中某处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请赏析某处画线句;文中某处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考点密度:第一是修辞;第二是表现手法;第三是谋篇布局技法;第四是表达方式。
1、第一种类型:要求对含有修辞和表现手法句段的表达作用进行分析理解
例如:09年高考江苏卷《上善若水》:13.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答案: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答题提示:一要明确回答运用何种表达技巧;二要揭示作品运用这种表达技巧表达了怎样
的内容;三要阐述运用这种表达技巧的表达作用和好处。
答题格式:运用什么技法+表达什么内容(突出了什么事物的何种特点)+达到怎样的效果(表达了作者的何种思想情感)
2、第二种类型:要求分析景物描写语句的作用
例如:09全国卷Ⅰ《彩的荒漠》:14.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答案:⑴①戈壁滩环绕的恶劣;②戈壁滩彩的单调;⑵①为表现石油工人为祖国人民所做的巨大贡献埋下伏笔;②为下文要描写的彩的建筑物形成鲜明的对比;③先抑后扬,激发读者兴趣。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