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写景抒情散文大单元教学研究
摘要:把“写景类抒情散文“与“大单元”相融合,既可以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充分发挥,又可以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但是,课堂上仍然有一些问题,如: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题目和文本的选择不正确,课堂安排不够科学,评价不完善。教师应该积极思考这些问题,更好的推动课堂的开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写景抒情散文;大单元阅读;教学对策
一、发挥议题作用,激发学生兴趣
主题设置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先决条件和基础,是课文选取的基本依据,对课堂的整体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到了中学以后,学生的兴趣也变得多样化了,他们更倾向于新鲜事物。所以,教师们在制订“写景抒情类散文教学对策”的时候,要充分顾及到学生的发展特征,围绕开放性、趣味性和新颖性来设定主题。这样可以使同学有足够的思考和理解的余地,并能激起他们的求知愿望和动力,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从课文主题出发确立议题。散文《昆明的雨》从一幅幅画写起,将记忆中昆明的雨季的景、物、事一幕
幕展现开来,为读者呈现出一种“淡而有味”的美。教师首先让同学回忆,有哪些写雨的优美诗句,一开始就激起同学们求知的欲望。接着出示教学目标“品味语言,体会昆明的雨的美,感受作者对昆明生活的热爱与怀念”。如“初读课文——析雨”这一环节,教师询问学生昆明的雨季有什么特点,昆明的雨季给人的感受如何。学生们进入文本,检索信息,互相讨论,求得最佳理解,并进行小组碰撞,以求得共鸣。在接下来的“再读课文——寻美”、“研读课文——探美”、“学以致用——写美”等环节中,教师和孩子们共同参与、分析,从语言文字中细细探究,品味其中的“景物美”、“滋味美”、“人情美”、“氛围美”,从而让学生渐渐明确隐含在文字背后的一条情感线索“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明白了散文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教师和学生就可以围绕“万水千山总是情”这一议题,结合老舍《济南的冬天》和《林海》这两篇文章开展写景抒情散文单元阅读教学。
二、合理安排时间,推动教学进程
写景抒情散文文阅读教学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通过阅读多篇文本进行集体建构,从而达成共识。在课时的选择上,教师可以依据课文长度和学生对课文的熟练性来确定课时,并与学习者的实际情况相适应,以促进课堂的正常进行。在小组建构阶段,教师要给予同
学充分的自主性和协作性探索机会,同时要从多个视角去欣赏,让他们能自由地进行思考,主动地说话,从而使他们在共同探索的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选编了三篇抒写四季美景的写景抒情散文和四首古代诗词,教师可以整合本单元三篇写景抒情散文:《春》描绘了生机勃勃的春景图,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济南的冬天》在山明、水暖、天蓝中表达了对济南冬天的无限眷恋;《雨的四季》在四季充满情趣和灵性的雨景中,流露出对雨的深深爱恋之情。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亲近自然,热爱生活”,对学习上的整体要求是重视朗读课文,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本单元的整合教学,核心任务与写作相关,要求学生运用在三篇散文中学习到的意象选取、修辞使用、抒情方式和写景顺序等写景知识,模仿三篇散文的整个结构布局或片段描绘,“撰写一篇描写岳池秋景,抒发自己独特情感的散文”。这样整合设计的目的,是致力于知识系统化的引导,指导学生把从教材中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
三、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能力
初中生具有较强的自觉性和自主性,对问题的看法也具有独到的观点。这就需要改变传统
的“灌输”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活动。同时,在此时期,学生的自我意识比较强,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聆听、尊重他们,对他们进行循序渐进的指导,不要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以免造成学生的逆向情绪。例如,教师教学《春》,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教师以关于春的诗句导入,巧妙引出《春》中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品美句、析美段、创美句三个环节,让学生充分理解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化无形为有形,绘出一片万紫千红。在课堂中,教师以赏析比喻的修辞手法为主,与其他修辞连用来分析,并且要着眼于篇章,不能仅拘泥于句子赏析中。教师让学生愉悦轻松地各自朗读课文,进入课文情境,感受课文美感。好的朗读体验,可以带学生“穿越”到风景中,或置身当时情境,融入其中,把自己当成情境中的一份子;或站在画外,以第三者的身份观察。对课文概说的齐读,加深了学生对写景散文的印象,为之后的教学推进做好了充足的铺垫。写景抒情散文的教学,要求学生去体会作者的心境、作者的情感、作者的所虑所思。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总会不自觉地陷入“出示并勾画句子、分析修辞,体会情感”这样的怪圈和俗套。靠灌输方式讲授,却还不自知地洋洋得意于自己把这个知识点讲得多么透彻。教师设计活动,以读带品,让学生的思维跟随语言跳跃,赏析了《春》中的清朗结构、精致层次、绘人写景的画面和优雅语言。只有让学生带着一定任务去进行的朗读,才是有效的朗读。
四、迁移训练,背诵积累,在习得语言中积淀提升语感素养
  语言为思维之壳,在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口语交际能力这些显性能力背后渗透着隐性能力——思维能力。教师在通过品悟形象化语言来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同时,也要通过高效的迁移训练把这一能力内化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例如,教师教学《灯笼》,由灯笼图片导入:一盏小小的灯笼勾起了作者哪些回忆呢?教师通过课前创作小诗梳理灯笼之缘,再结合作业本上面的示例,提供抓手品味作者深情。教学过程设置为“读文理事”。在这个环节采取回顾旧知《社戏》中的方法,线索(线索可以分为人线、物线、事线、情线、理线五线类型),就这篇文章而言,初读课文后,学生能够很快出一条明线索是“物线”即“灯笼”。准线索,依照线索就能将与灯笼有关的事件给理出来,很好的完成第一板块读文理事。利用线索牵出“形散”之事,厘清所写之事,对于文章情感的把握有了依托对象。细读悟情部分,着重对段落事件情感的感悟归纳。散文“形散”的特点,决定了事件的多重性,但是情感始终是散文内在“神聚”的核心之所。在这个环节,教师可以采取开放式课堂模式,以选取自己喜欢的灯笼故事,先读后品,以品带读。让学生品出灯笼中的韵味,读出灯笼中的情感。有了这份情感梳理,学生对于吴伯箫写灯笼的这种情感依托脉络就渐渐清晰起来了。读句明志环节,教师着重抓重点句的理解,并要求学生熟读背诵。
1.“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通过比较,我们会发现,和太阳相比,作者为何更爱月华、爱繁星、爱灯笼呢?
2.既然月华、繁星、灯笼都可以打破黑暗,带来光明,那为何作者却唯独写灯笼呢?学生对文章所抒发的情感理解到位,表达的志向更加明晰了。如何才能达成情感价值目标呢?教师设计第四个环节:融情诵读。将《灯笼》改写为一首现代诗《灯笼缘》,分角诵读,将整堂课推向高潮。归根结底,散文教学,把握特点,聚焦“神聚”,理清线索,品味情感,读字贯穿,读中理事,读中悟情,读中明志,终能水到渠成。   
结语:总之,写景抒情散文教学的目的是要在个人的人物和言语世界之间建立起直接的连接,教师注重文本内容、注重言语形式的多样化、采用多种手段涵泳品味、加强言语积累和练习、丰富学生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于泽元,王雁玲,黄利梅.文阅读:从形式变化到理念变革[J].中国教育学刊,2013(6):62.
写景抒情散文
[2] 邱泽宁.初中语文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长春师范大学,2019.
[3] 孙玉凤.初中语文写景抒情类散文的文阅读模式研究[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1(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