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近年来很多省份的高考作文开始引用古诗词来做引子,作为半命题作文让考生来发挥,这样不但要求考生有很深的文化功底,而且要对古诗及内容比较熟悉,包括近期的电视上的一些古诗词大赛都体现出了这个点,有丰富的古文知识背景是写好这类高考作文的必备条件。下面###就和大家一起来看看哪些古诗词素材能够成为高考作文素材吧。
题: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从“古诗词热”看文化自信与文化传承
不是歌手选秀,也不是明星综艺,2017年春节到元宵节,以古诗词为主题的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意外”走红,人们的朋友圈被诗词曲赋刷屏,无数男女老少被诗词达人们圈粉。
古诗词热,仿佛一股清泉,浸润我们共同的文化基因;仿佛一面镜子,折射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旺盛需求;仿佛一声号角,召唤我们更好地传承经典、筑牢文化自信。
诗意在流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满屏竞传飞花令,一众争说武亦姝。”伴随精彩的表现,一位位诗词达人进入大众视野,一个个与古诗词结缘的故事令人动容,更让我们看到了传承数千年文化的力量。
41岁的白茹云是河北邢台市南和县农民。她的抄写本上,密密麻麻誊写着2000多首古诗词。一些硬纸板和老日志本的正面、反面都留下她对古诗词如饥似渴的印记……
2月7日,白茹云在家中展示多年来抄写的诗词。
白茹云在抗癌路上与诗歌结缘。在石家庄住院期间,她买了一本
诗词鉴赏,最初是用来打发时间,后来她从中“品尝到了人生的喜怒
哀乐”。
字里行间,她寻人生的感悟。白居易《放言》中的“松树千年
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是她面对生活的写照。
白茹云也学着写诗填词。“纵使前方晴日少,任风雨,路迢迢”,最能体现她学习古诗词的心境。“‘竹杖芒鞋轻胜马’,虽然路途遥远,但我会坚持。”
如果说古诗词助添了白茹云克服困难的勇气,那么在武亦姝身上,兴趣让她自如穿越应试的夹缝。
“我们不会强迫学生背多少古诗词,古诗词学习也远不止一个
‘背’字,武亦姝的积累来自兴趣和坚持。”武亦姝的语文老师王希
明对新华社记者说。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古人说没什么好送的,就送你
一整个春天吧,这多美啊。”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周生说,武亦姝的这种感悟,打动了多少观众的心!
诗词大会上发挥出的姜闻页和侯尤雯,分别来自上海中学和上
海文来中学。她们也像武亦姝那样,在古诗词的海洋里流连忘返。姜
关于元宵节的诗词闻页10岁时身高1米4,而她阅读过的书籍摞起来相当于她身高的两倍。侯尤雯除阅读外,还在学校里参加古诗文学习社团、辩论社。
“我平时不让孩子多看电视。但是,这个寒假,我和孩子一期不
落看完了《中国诗词大会》,还把去年的第一季出来回看。很少有
电视节目能够让大人和孩子有高度共鸣,但是这档节目做到了。”上
海市民徐明说,“女儿告诉我,她感到诗意在流淌,有一种‘明月松
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
心灵有所属: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很多专家认为,《中国诗词大会》是文化供给侧改革的一次有益
尝试。它已经成为一个引子,将长期默默植根于校园、社会对传统文
化的情感激发出来。
“中国人的诗心一直在,但需要被激活。”活动评委、中央民族
大学副教授蒙曼认为,节目的走红其实暗合了社会中本就埋藏着的了
解传统文化的需求,将娱乐节目模式和文化传播结合起来。“所谓荧
屏清流,‘清’指其品质与品位,‘流’就是要真正流到观众心里。”
“中国老百姓对于诗词的喜爱和爱好,从来就没有断绝过,古典
诗词的美,根植于文化传统,是自不过然形成的。”复旦大学中文系
教授、中国文学史专家骆玉明对记者说,即使文化传统在现代社会存
有“损坏”的情形,但随着近年来文化环境和文化传统得以逐步修复,出现诗词热是自不过然的现象。
当然,也有人疑惑:“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不使用文言文了,我们为什么还需要古典诗词?”对此,骆玉明的回答很干脆:“倡导古
体诗词的阅读、朗诵等,不是要复古,而是侧重今天中华民族文化发
展本身,诗词的熏陶实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潜移默化。”他说,中
国古典诗词凝聚了大量美好、文雅、高贵的文字,能够协助人们克服
对生命焦虑、不安、琐碎,让我们摆脱低级趣味和粗鄙恶俗。理应承认,不是每个人的工作生活,都会像诗词中描述的那么美好,但也恰
恰如此,诗词所创作出的更美好的精神空间和诗意生活,是人们心向
往之的。
“即使时空相隔,但古诗文中蕴含的情感是贴近当下的。”复旦
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说,诗文是古代文人墨客
基于对心态、社会的理解实行的创作,其中包含了很多人生的共同体验。“不管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都对美好的事物有向往之情;当人们
遇到挫折和烦恼时,心灵也同样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
武亦姝等学子的走红,也让人们把目光投射到我们的教育上。毋
庸讳言,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着应试思维等现实阻力。复旦附中语文特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