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湘教版语文下学期古诗阅读培优补差专项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
1. 阅读乐园。
赠刘景文①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②,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③时。
(注释)①刘景文:北宋时人。苏轼看重刘景文,称他为“慷慨奇士”,与他交谊颇深。②擎(qíng)雨盖:指荷叶。③橙黄橘绿:橙子黄了,橘子绿了。
[1]解释加点的词,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尽:____ 犹有:_____
诗句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前两句描写了哪几种景物?描写的是什么季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全诗看,写荷、菊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描写菊“犹有傲霜枝”的景象,诗人要表达什么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朗读古诗《春夜喜雨》,完成练习。
[1]解释下列词语:
乃:______ 发生:________
潜:______ 野径:________
红湿处: ______ 花重:________
[3]这首诗以“好雨”开头,作者称赞春雨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的第二联、第三联分别从_______、________感觉)来写春雨。
[5]这首诗中,写春雨滋润万物,悄然无声的一句是 ____________ ,常被后人用来比喻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人,教育人的一句是 _____。此句中你认为中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______
[6]这首诗赋予了春雨___________的品格,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7]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运用拟人手法去描绘春雨形象,把春雨写得富有知觉,富有灵性,给人们深刻的印象。
B.“喜”字是全诗的诗眼。先从听觉上描绘,后从视觉上刻画,在写景中饱含着诗人的赞颂之情。
C.全诗在层层写实中突出春雨之“好”:滋润万物生长,给农夫渔父带来丰收希望,给全城带来万紫千红的美景。
D.全诗透过描绘和联想,表达了诗人乐民之乐,喜民之喜,与广大劳动者息息相关的思想感情。
3. 阅读并答题。
蜂
(唐)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1]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中突出了蜂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仔细品味本诗,说说你从中体会出了作者的哪些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补全词句,完成练习。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呜蝉。____________,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____________。
[1]补全词句
[2]画波浪线的词句中,作者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透过这些景物,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听到了________。
[3]阅读这首词和《宿律德江》,补全下面的对话。
甲:《宿建德江》和本词都描写了月夜的景,但我不知道它们的区别,你能给我讲讲吗?
乙:没问题,《宿建德江》中,作者通过“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自己内心的________之情;而本词中,作者通过“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自己内心的________之情。
[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描绘了一幅山村仲秋月夜图.充满了清幽恬静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B.这首词既写了景,也写了人,用侧面烘托、动静相映的手法,把景和人写得生动活泼,给人以美的享受。
C.上阕中的惊鹊、鸣蝉、蛙声以动写静,突出了月夜乡村的温馨;下阕中能表现恬静气氛的景物有疏星、微雨等。
5.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练习。
雨晴
(唐)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
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
却疑春在邻家。
[1]“雨后全无叶底花”中“全”的意思是_______。
[2]后两句诗中的“_______”二字运用得很好,在诗中起转折作用,将蜂蝶追逐春的神
态写得活灵活现。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课外阅读我最棒。
七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把古诗补充完整。
[2]将最后两句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第三、四两句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你认为正确的说法后面画“√”。
(1)曹操的儿子曹丕即位后,嫉恨有才华的弟弟曹植。他命令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否则将其处死。曹植真的在七步内作成了这首诗,因而题目为《七步诗》。(____)
(2)《七步诗》前四句描述了煮豆燃萁这一日常生活现象,最后两句话锋一转,集中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____)
7.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练习。
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
(唐)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
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
幽人①应未眠。
(注释)①幽人:隐士。
[1]“怀君属秋夜”中“属”的意思是( )
A.适逢 B.属于 C.家属
[2]“空山松子落”运用了_______的写作手法,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______的情怀。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问题。
宿牛头①
胡助
荞麦花开草木枯,
沙头雨过茁蘑菇。
牧童拾得满筐子,
卖与行人②供晚厨。
(注释)①牛头:地名。②行人:行旅之人,指作者自己。
写雨的古诗[1]诗中“茁”“满”二字用得好,请做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比较阅读。
马诗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对于这两首诗,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______)和(_____)。
A.《马诗》是一首唐朝五言绝句,而《石灰吟》是一首明朝七言绝句。
B.《马诗》是一首边塞诗,我们可以从大漠、燕山、钩、马等意象看出。
C.《马诗》前两句通过平沙如雪、新月似钩的描写,展现出一派宁静旷远的场景,后两句写诗人回忆之前在战场上策马驰骋的激动人心的场景。
D.《石灰吟》一诗中的“浑不怕”的意思是毫不惧怕,后两句诗的意思是:即使粉骨碎身也亳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E.《石灰吟》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具盛名的浪漫主义诗人。《马诗》的作者是明朝名臣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2]《马诗》这首诗表面上是在咏马,实际上是诗人自比为_________,期望自己受到重用,一展雄才大志。《石灰吟》一诗,诗人以____________为吟咏对象,表明自己要做纯洁清白的人。诗中的“清白”一词,一是指_____________,二是指诗人______________。
[3]你还知道写到马和竹的诗句有哪些吗?试各举一个例子。
马:____________________
竹:____________________
10. 阅读理解。
清平乐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词,又称长短句,极盛于__________(朝代),“清平乐”是__________名。
[2]根据这首词的内容,作者写的应是________(初春/春末夏初)时节。整首词以“_________”这一句为总起,写出了作者对春天的寻觅。词中所写的“___________”一句能让我们体会到作者寻春不见的内心感受。(后两空用原文回答)
[3]这首词写春,运用的最明显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试分析这种手法使用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阅读古诗《石灰吟》,回答问题。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朝诗人________。
[2]这是一首( )
A.送别诗 B.山水诗 C.咏物诗
[3]诗的前两句看似写石灰的烧炼,其实象征着
______________;三、四两句赞扬了_______的精神,表达了诗人________的决心。
12.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林樾:_______ 意欲:________
[2]本诗中哪一句描写了牧童的静态?哪一句描写了牧童的静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阅读下面唐诗和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上遇雨(其二)
崔道融
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睛。
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