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读后感高一话题作文1000字5篇
《牡丹亭》通过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的浪漫主义理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牡丹亭读后感高一作文1000字,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牡丹亭读后感高一作文1000字1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读完这本书,我的心上便浮现出这句话。我想,这大概是我心中最能描述这段传奇的一句诗了吧。
杜丽娘,柳梦梅,二人皆为名门之后,祖上皆为封建统治的积极拥护者,而他们,却是积极打破这一陈腐现象的“大胆之人”。他们的开始,是先生一句“关关雎鸠”惹得丽娘春心萌动,在春香的带领下赏花游园,于牡丹亭赴梦相见,结下茫茫人海中数不清的缘。但丽娘却因此感梦而亡,死前将自己亲手描绘的写真埋于后花园中,等待一场未知的约定。或许丽娘甚至都不清楚柳生是何许人也,是渺茫的,是未可预知的。而柳梦梅呢,也不晓梦中的佳人是何家女儿,却因此改名梦梅,以此来铭记这段缘分。透过时间的长河,我仿佛看见了一个玉颜胜
雪,面如桃花的女儿家埋下一副小画,连带着数不尽的相思,说不完的无奈,望不断的哀怨;随后,柳梦梅也带着于梦中收到的”请柬“,北上赴京赶考,与他的牵挂一起,赴这场未完的约。
故事中最让我牵挂的,大概是柳生真的来了,来见他梦中的那位女郎,然佳人已逝,空留余恨和数不尽的念想。曾经他在岭南,丽娘在岭北,未能相见;可现在他在岭北,丽娘却已独向黄泉,更是难以相见。倒让我想到了崔护与他那首饱含深情的诗——《题都城南庄》:传说崔护赴京赶考时,于桃花林中偶遇一女子,从此念念不忘,而后他进京赶考,高中后再去她,可佳人身陷相思,家人已带她外出散心,两人未得相见。崔护只好于门上写下此诗,来细细诉说自己内心的遗憾,而后失落地离去。“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桃花旧,人面非。“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如果后来丽娘未感梦而亡,也许她早已嫁作人妇,只会将相思偷偷掩藏在旧时闺门中。而崔护离开后,名为绛娘的女子因错过与心上人再会,茶饭不思,独向黄泉。也许故事好像总爱给人欢喜的结局,丽娘因柳梦梅的到来起死回生,绛娘也因崔护的回访起死回生,最后,皆大欢喜。
《牡丹亭》与其说是传奇,说是故事,倒不如说是人们意识的觉醒,同样是名门望族的小,宋代的李清照可以大胆的在后花园“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明朝的杜丽娘却从未踏出闺房,连在后花园小小的滞留也会被训斥。我想,这大概也是她为什么只是做了一个小小的梦,在梦中遇见一个未曾相识的男子,却久久难以忘怀,最后黯然死去,凄凉无比。古往今来,多少女儿家因封建社会的束缚,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空有才华却被深锁在闺阁之中啊。班婕妤,唐婉,卓文君,鱼玄机……比比皆是。
我想,作者将大胆的反抗思想汇于笔墨之中,除了用来描绘丽娘的死,还有丽娘在”地狱“中大胆地与判官辩述,以及为了自己心爱的人勇敢地在金銮殿上”反抗“。一个青春时期的少女,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能这般大胆地反抗,其所表现出来的勇气是令人震惊的,也是超越时代的。杜丽娘死于其所渴望的自由的人生,还有当时的腐朽的社会。他的父亲不相信自己的女儿能起死回生,认为柳梦梅侮辱自己的女儿。因此将他打入牢狱,还认为自己的女儿是“妖魔”假扮。就算杜丽娘证实了自己的身份,还是认为柳梦梅家道中落,就算他高中状元也配不上自己的女儿。倒让人气愤了,怎会有人顽固至此?与其说他刻板固执,倒不如说他愚昧自私好了。
故事最后,二人终于皆为夫妻,柳生高中状元。我只觉得意犹未尽,结尾有些仓促,未曾描绘二人成亲之盛景。等待了这许多时光,跨过了这么多磨难,该有一场十里红妆,长街相望。 不过,这就是故事啊,后面如何,不得而知。
如汤显祖所述,这一段传奇,”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在不同的平行世界里,杜丽娘和柳梦梅仍在汤显祖的笔下梦魂相会,“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直到今天,他们的故事仍然在被传颂,留下了无尽的缠绵和念想于世人心中。
哎,真是”敢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啊!
牡丹亭读后感高一作文1000字2
有一本书最好在静夜里读,那便是《牡丹亭》;有一首曲最好在高阁上唱,那便是《牡丹亭》;有一段爱情最好在生离死别中吟,那还是《牡丹亭》。
悄悄然折起最后一页的书角,我问自己:梦到底是什么?于丹说,梦只关乎情怀,只关乎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汤显祖却道:“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而我想说:
“梦很简单,就是走出深闺大院,恍然间,看到那个真正的自己,拾起那份遗落的本真。”直言罢,“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附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便是我对《牡丹亭》最深的怀想。
杜丽娘,那位生于官宦之家的深闺女眷,被《诗经》中《关雎》一章所描述的爱情故事所打动。梁梦中,见一书生柳梦梅持柳求爱,从此共度良辰,幽会牡丹亭畔。然而天妒佳眷,杜丽娘因夜有所思,情无所寄,一病不起,抱憾终身。死后,其母亲将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后移至梅花庵观,丫鬟春香将丽娘的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当柳梦梅赴京赶考,留宿庵观中,拾得那幅画卷,忆起梦中佳人。他不顾开棺处死的危险,掘开杜丽娘的坟墓,让她起死回生。几经波折,两人最终兴得皇帝赐予姻缘,从此相伴相随,相知相爱。倘若缘定三生,即便穿越生死,教人惜得一缱绻。
《牡丹亭》与《长恨歌》不同,它没有皇家宫苑,没有金盆玉器,只有那芍药花开,杏花雨落,青桥石板,满园春,还有那段梦回千转,相思不相负的爱情。或许如果丽娘不走出那深闺大院,没有看见“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的风光,这段爱情会不会锁进封尘中,不会出现呢?不,它会出现。因为它的背后有两颗脱去世俗的心。这便是《牡丹亭》
留给我最美好的梦幻。在那个宋明理学压制,封建胁迫的年代里,杜丽娘解放个性,追求幸福,是福还是祸?我说,是福。封建思想让她从唯唯诺诺变得执着勇敢,敢于为爱情放弃生命,勇于在朝堂之上据理反驳,慷慨陈词。只有为自由,为信念奋斗的人才会变得至情至理。我想这至情至理就是本真,《诗经》中“关关雎鸠”便是丽娘寻本真的开始。诚然,每个人心中有缺失不了本真,缺失不了真正的自我。丽娘不应该甘于礼教,所以她突破自我,寻幸福;林逋不应该求生于污浊的官场,所以它隐于湖畔,梅妻鹤子;严子陵不应该安于富贵所以他逐梦山水,无忧无虑。请相信,人有时会很渺小,渺小到瞳孔在清澈也会被人看成冰穹,光明站在身边,却无法被庇护,但人有时会因渺小而强大,只要他相信自我,突破自我,其实人的本真很强大。
我想,我该重新翻开第一页,因为爱情的故事没有尽头,自我的实现没有终点。今晚,又是一静夜。
牡丹亭读后感高一作文1000字3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
故事写的是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冲破约束,私出游园,触景生情,困乏后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从此一病不起,怀春而死。杜宝升官离任,在女儿的墓地建造了梅花观。柳生进京赴试,借宿观中。他在园内拾得杜丽娘殉葬的自画像,认出是此女子便是那个曾在梦境中与他在牡丹亭畔幽会的女子。夜里杜丽娘向柳生说出原委,并求柳生三天之间挖坟开棺。柳生依暗示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成夫妇,同往临安。杜丽娘的教师陈最良看到墓地情况,柳生又不辞而别,就往临安向杜宝告发柳生盗墓之罪。柳生在临安应试后,恰逢金兵南侵,延迟放榜。安抚使杜宝在淮安被围。柳生受杜丽娘嘱托,送家信传报还魂的喜讯,反被囚禁。金兵退却后,柳生高中状元。杜宝升任同平章军国大事,拒不承认婚事,强迫女儿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才得到和解。
杜丽娘是南安太守杜宝的独生女,从小就被灌输封建礼教知书达理的思想。但残酷的封建礼教根本无法束缚到正值青春期的她。一首《诗经·关雎》便惹动了丽娘的情思,她并不认为这是宣传什么儒家礼教的作品。而认为这就是一首恋爱诗,是一首撩动了无数少女春心的诗歌。而久困闺房的丽娘更是在家里后花园那大好春光的感召下,动了访春之情。这说明了呆板的封建礼教根本无法束缚住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欲,从而更加揭露了当时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和残酷。
虽然杜丽娘的行为与当时社会有许多不符,但这并不影响作品的情节发展。作者也便是通过“大家闺秀”的她做出不是大家闺秀的行为而来阐述作品的主题思想。
读完作品,我不得不被杜丽娘的勇敢,坚持与真情所感动。一首“墙内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内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是他们最初的邂逅。而后花园一梦之后,丽娘便相思成病,一病不起乃至天逝。而在现实中,杜丽娘与柳梦梅至始至终压根就没见过面,更别谈什么真爱了。那又是什么导致了丽娘伤春而逝呢,难道就真的是那一个梦吗?不,不是的。梦境或多或少加速了悲剧的产生,但梦境紧紧是促成悲剧的一个道具,而不是主要原因。试想在如今21世纪的我们有谁会因一个虚幻的春梦而相思死去呢?如今一见钟情的几率都小的可以忽略,更别谈什么为梦怀春而死了。而在杜丽娘那个年代,在那个真情被压制,人性被束缚的年代,这或许不过就是一个再也寻常不过的事情罢了。
长恨歌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