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原大战
中原大战是指1930年在中国发生,中国国民党内北伐后失势的国民党左派领导人汪精卫联合反共右倾西山会议派和亲国民党军人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张发奎发起夺权挑战蒋介石中央政府及国民党中央会议的内战,共产党称之为蒋冯阎战争,或蒋冯阎李战争。中原大战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耗时最长的军阀混战。
一、 中原大战的背景及原因
1、1926年国民革命政府发动了北伐战争,到1928年6月张作霖安国军政府垮台后﹐标志着北洋军阀失败而国民革命军胜利而告终。
首先来看一下中原大战前整个局势:总而言之,整个局势并不能使蒋介石乐观。北方奉系张作霖尚盘踞北平;冯玉祥拥兵数万坐镇西北;阎锡山“座晋为王”;李宗仁在广西独树一帜,这些新军阀都各个虎视眈眈,跃跃欲试,大有“逐鹿中原”以独占中华之势。
因此,蒋介石为了争取人心,首先打起继续“北伐”的旗号,以中央名义在徐州势师,还“自封”中央第一集团军总司令,又任命冯玉祥为第二集团军总司令,任阎锡山为第三集团军司令,
还任李宗仁为第四集团军司令,这几乎网络了所有的新军阀,决心和北洋老军阀奉军张作霖决一死战。这次,冯、阎、李等地方新军阀之所以甘愿屈居蒋之下而出战,其实他们都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就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和军权而暂时集结凑合在一起。于是一次新旧军阀的大厮杀开始。
2、蒋介石统领新军阀的“北伐”,实质是打倒了旧军阀, 造就了众多新军阀。
其结果确实是打倒了奉军旧军阀,却造就了众多新军阀,权势和矛盾随着这批新军阀势力的再分配,这些新军阀就像埋在蒋介石身边的众多的地雷,随时可以爆炸,这种新军阀各自势力的恶性膨胀,最后必然导致他们之间总决战——这就是逐鹿中原的“中原大战”。
3、新军阀派系林立,混战炮声不断,各自征用民众人力、物力进行战争,人民苦不堪言,严重威胁中央军的统治地位与国民政府的经济。
通过战争背景及原因的了解,我们可以给中原大战下一个定义。军阀各自势力的恶性膨胀,为争夺中央霸权而最终导致与中央军总决战,是国民党内部的军阀大混战,这就是逐鹿中原的“中原大战”。
二、 双方的军事部署和作战方略
我们来看一下在这场大战中的重要人物的具体军事部署和作战方略。联军:阎锡山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总司令,冯玉祥、李宗仁为副司令,以刘骥为参谋长。中央军:蒋中正任国民革命军陆海空军总司令,朱培德为总参谋长,邵力子为秘书长。双方都布置了4方面军。
以上就是一个简单的介绍,这里提到了双方都布置了4方面军。那么是哪四路军队呢?我们来看一下。首先是联军一方的具体部署。桂系为第一军,由李宗仁率领出兵湖南进取武汉;西北军为第二方面军,由冯玉祥统率,担任河南省境内陇海、平汉两路作战任务,分路向徐州,武汉进攻;晋军为第三方面军,由阎锡山统领,担任山东省境内津浦,胶济两路作战任务,与第二方面军会师徐州,然后沿津浦路南进,直捣南京;石友三为第四方面军,以全力进攻济州、兖州、协同第三方面军合攻济南。
接下来是中央军一方具体部署。韩复渠为第一军团总指挥,据守黄河南岸,以阻津浦路晋军南下;刘峙为第二军团总指挥,分防徐州、石易山、宿县;何成滨为第三军团总指挥,分防平汉路许昌以南各地;陈调元为总预备军团总指挥,布防于鲁西济宁、曹州,拒石友三部,并以杨虎城部警备南阳一带,范石生部警备襄樊一带。
说到中央军的军事部署,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蒋介石。他个人的策略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中央军的军事部署。而中央军的军事行动,则影响到了北伐后军阀的对策。那我们现在就来看一下蒋介石的总策略。
蒋介石的总策略是尽量不费一兵一卒,分化离间、各个击破。他首先从弱者着手, 轻易击败桂系的李宗仁、白崇禧,迫使他俩逃至香港;又以召开编遣会议,实行削藩, 和西北军的冯玉祥火并, 最后蒋介石用重金收抚冯手下两员大将,迫使冯下野;已独掌北方半壁江山的阎锡山意识到自己面临免死狗烹的困境,联系各路新军阀,组成联军,决心破釜沉舟,和蒋拼死一博。因此,这才有了我们之前介绍的双方的军事部署。其源头之一就是因为蒋介石的总策略。他的策略推动了这一战争局势的形成。这才有了之后的中原大战。
在这场中原大战中曾发生过一个有趣的小故事。但恰恰是因为这一个故事,使得战局在最关键的时刻发生了重大的转折并决定了战争之后的走向及结局。1930年四月,冯玉样、阎锡山给成反蒋联里,共同发动了讨伐蒋介石的中原大战。他们约定在豫晋交界处的沁阳会师,一举聚歼驻河南的蒋军。但是冯玉祥的参谋在拟制命令时,误将“沁阳”写成 “泌阳”,正巧河南南部有“泌阳”这个地方,和沁阳相隔数百里。冯玉祥的部队披星戴月,马不停蹄,赶
到泌阳后才发觉地点错了,由此贻误了歼蒋军的有利时机,使阎、冯联军处处陷于被动,最后导致了阎、冯联合作战的失利。所以这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细节决定成败。
三、 中原大战的结局及原因探析
在听完这个故事之后,让我们来看一下这场战争的结局。冯玉祥、阎锡山通电下野,蒋介石取得胜利,中原大战结束。此后,蒋介石顺利收编地方军队,统一全国赋税,国家体系巩固,维护了政权的独一性和合法性。冯玉祥、阎锡山经营了几十年的军队,归张学良指挥(少部分投降中央军),任副司令,行营设在北平,主黄河以北。
由此可见,蒋介石以弱胜强,击败几乎所有地方新军阀的联合进攻,独占中央称霸一时。那战争为什么会以这样的结局而结束呢?经过探究,归纳了以下三点原因。
1、舆论宣传方面:蒋介石以军人的职责作为说词,有很强的正义感和吸引力,言辞犀利,立场分明,如投匕首般直刺到反对派的软肋。名正言顺,理直气壮,蒋氏政府正是充分的利用这些便利,开展宣传工作,不断能够增强己方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还可以打击敌方的军心,民心,使敌方失去斗志,后方不稳。
2、军事战略方面:蒋军的部署有重点有突破,而且战术灵活多变,随着情况的不同干煸侧重点。并且拉拢了张学良的帮助,取得最终的优势。反蒋连军方面则齐头并进,处处必争相反却处处乏力,失去了很多大好战机,最终被拖垮。
3、经济补给方面:蒋介石的经济优势,是其在战争中获胜的根本原因。蒋介石有效统治了物产富饶的东南各省及工商业首埠的上海,得到了江浙财团的支持。更重要的是“海关收入,移作军用”,此外,南京中央政府还能够利用其合法的国际地位,从国内外银行获取巨额贷款,充作军费。
按照我们多年学习历史的经验,讲完战争的结果必然要讲一下战争的影响。那么我们接下来就来说一说中原大战对中国的影响。
中原大战的影响和作用是双重的,但是这场激烈的混战却造成武术百姓生灵涂炭,财产毁损,加重了中华民族灾难,其消极影响显然更为突出。
1、血肉相拼,损伤惨烈。中原大战从爆发到结束,历时7个多月,动用150万军队,横亘大半个中国,波及数亿民众,规模之大,历史之久,伤亡之中,为中国历史所罕见。
2、战祸所及,破坏严重。人民背井离乡,颠沛流离,生命财产受到巨大损失。在反蒋战地后方,中原人民谈及战争的损失和破坏就变。
3、工业衰败,农业破产。战争时工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严重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4、国力空虚,招致外患。东北军的入关造成边防空虚,日本帝国主义乘机而入,占领东北三省。大规模的自相残杀,国家几无可以御敌之兵,因而日本继占东北之后,又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中华民族遭受了更大的痛苦和灾难。
四、 张学良最后支持蒋介石的原因
有人打比方说,中原大战犹如一只飞速旋转的陀螺,参战双方都朝着一个方向不停地加鞭。战争愈演愈烈,胜负旷日不决,这时,只有一种力量能使陀螺停转,那就是拥兵关外、保持“中立”的张学良。因为只有张学良的36第三军团万东北军,是处在这次战争之外的唯一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开战之初,双方都对张学良极尽拉拢之能事。阎锡山、冯玉祥抢先给张学良送去了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总司令头衔;蒋介石也不甘落后,干净任命张学良为全国陆海空军副总司令,
并加拨款五千万。张学良手捧两个副总司令的委托状,开始并未表态。他要静观事态发展,他要等待发兵的最佳时机。
张学良晚年回忆说:“我非常反对中国分裂。当年我有权势在手,我就是赞成统一的,如中原大战种种事我都是如此。”张学良自己说的是因为不想内战,认为自己不能统一中国所以佩服有能力统一中国的人,所以决定帮助蒋介石等等。其余暂且不论,在实际好处方面,蒋介石也比阎老西大方的多,给官—陆海空军副总司令;给钱—曾下过命令,只要能拉拢到张学良,不必考虑金额;给地盘—北平、天津、青岛三个特别市及河北省的地盘。张学良也获得了巨大的回报,他成了一人之下,众人之上的全国第二号人物。比阎老西光说不练强的多。阎老西连个外交部长都不舍得给!
最后,我们来做一下总结。蒋介石发动的大规模内战,以“统一”作幌子,招揽人心。实际上,中原大战是他建立军事独裁统治的重要和必然步骤。大战的胜利实现了他的政治野心,但同时却暴露出他的反动独裁本质。大战结束后,蒋介石加强了对人民的统治。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在国民革命斗争中得来的自由民主权利被取消,经济利益被陆续剥夺。广大工人。农民挣扎在死亡线上,他们无法生活下去,必激起强烈的反抗斗争。蒋介
石虽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危机四伏,日子并不好过。中原大战奠定了蒋介石独裁统治的基础,同时也预告着其覆没之日的必将到来。
参考文献:
[1]张安东,《论1930年国民党新军阀中原大战》
[2]范力,《论中原大战》
[3]李静之,《试论蒋冯阎中原大战》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