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关于三成语故事
    关于三成语故事
   
    关于三的成语故事:退避三舍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几年。
    经过千辛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
    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
    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
    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退避三舍的成语故事延伸
    【注音】tuì bì sān shè
    【出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战国时晋国国君重耳在与楚军交战中;信守当年立下的诺言开战前先退军九十里。”
    【解释】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用法】动补短语
    【近义词】委曲求全、远而避之
    【反义词】针锋相对、锋芒毕露、周旋到底
    【例句】晋楚两国在城濮交战时,晋文公重耳命令晋军~。
    关于三的成语故事:白璧三献
    春秋时期,楚国珠宝匠卞和从山中发现一块璞玉原料,兴高采烈跑到宫里去进献给楚厉王,楚厉王认为这根本就是石头,就命人砍了他的左脚。
退避三舍的故事    楚国珠宝匠卞和不甘心,他笃定这是一块上等的玉,于是他又把这璞玉原料进献给楚武王,楚武王也同样砍了他的右脚。
    最后只有楚文王识货,命人加工成为有名的和氏璧。
    白璧三献的成语故事延伸
    【注音】bái bì sān xiàn
    【出处】《韩非子・和氏》
    【解释】楚人和氏得玉璞,两献楚王,两遭刖足。 第三次王使治璞,得白玉,琢以为璧,世称“和氏璧”。比喻不识良材或怀才不遇。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怀才不遇
    【近义词】怀才不遇
    【反义词】将遇良才
    【押韵词】逐机应变、百闻不如一见、豕分蛇断、听而无闻,视而无见、笔墨纸砚、条修叶贯、千呼万唤、长吁短叹、高雅闲淡、天真烂漫
    关于三的成语故事:三顾茅庐
    官渡大战后,曹操打败了刘备。刘备只得投靠刘表。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就谎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
    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卧龙岗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去南阳拜访诸葛亮。谁知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书童也说不准什么时候回来。刘备只好回去了。
    过了几天,刘备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雪又来到诸葛亮的家。刘备看见一个青年正在读书,急忙过去行礼。
    可那个青年是诸葛亮的弟弟。他告诉刘备,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刘备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说渴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平定天下。
    转眼过了新年,刘备选了个好日子,又一次来到卧龙岗。这次,诸葛亮正好在睡觉。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
    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刘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办法。
    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说:“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业,和曹、孙成三足鼎立之势。”
    刘备一听,非常佩服,请求他相助。诸葛亮答应了。那年诸葛亮才27岁。
    三顾茅庐的成语故事延伸
    【注音】sān gù máo lú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解释】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真心诚意邀请
    【近义词】礼贤下士
    【反义词】拒人千里、妄自尊大
    【歇后语】刘备访贤
    【灯谜】刘备请孔明
    【例句】我住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三顾茅庐。 元・马致远《荐福碑》第一折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