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周丽
来源:《新教育·科研版》 2020年第6期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栟茶镇栟茶小学 陈周丽
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的父亲曾用刻石狮子的事例告诉儿子:好的雕刻师是用心灵在唤醒沉睡的“石狮子”。作为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师,要实现立德树人的伟大使命,就是要从灵魂深处唤起儿童向上、向善、向美的自觉意识,从而引领儿童的生命成长。现以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第十五课《坚持就是收获》为例,探索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唤醒儿童自觉意识,引领儿童生命成长的策略。
一、 伙伴导向,唤起儿童自觉成长欲望
儿童生活的世界不是孤立的。对于儿童来讲,都希望在自己的体中得到伙伴的足够关注、充分认同和愉悦接纳。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儿童的这一心理特点,发挥伙伴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引领的作用,唤起儿童内心自觉成长的欲望。
1. “小”伙伴,点燃成长激情
班级里的同龄小伙伴是儿童最容易信任和亲近的,他们在一起学习、一起生活,相互之间真诚、坦率,可以吸收真实、多元的信息反馈,产生更多的思维碰撞。课堂上充分利用好“小”伙伴这一资源,就能让课堂呈现出积极的学习状态,极大地激发儿童成长的激情。
在教学《坚持就是收获》这一课时,为了让儿童体会到坚持的意义,我们可以结合现在的儿童大多参与了各种兴趣特长培养这一现状,首先让孩子小组内讲述自己坚持练过什么,有什么收获,再让孩子在展示自己坚持的成果。看着伙伴们在台上精彩的展示,听着他们分享成功经验时,儿童与班级里的小伙伴不断碰撞,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人生得以显现,真实的渴求、真实的欲望被激发和唤起。此时,学生的内心是不平静的,为小伙伴的出表演震撼,发自内心地为他们而喝彩,更在心底点燃了“我也要努力坚持”“我也要通过坚持获得成功”的激情。
2. “老”伙伴,激发向上欲望
如果伙伴圈仅局限于班级里的学生,仅限于同龄的孩子,极有可能存在着积极和消极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影响。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为孩子寻需要的成长导师、成长“老伙伴”,而老师就是首要人选,因为师生关系本身就蕴涵着无限的德育可能,当老师成为学生的“老伙伴”时,课堂就会充盈生命的自由,创造的活力。
一位老师在她的课堂上充分挖掘了自身的教育资源,给孩子们展示了自己参加马拉松获得的奖牌。马拉松的这个选材非常具有说服力,没有坚持的决心和毅力是难以完成这令人望而生畏的路程。老师向孩子们介绍自己曾经三次参加过马拉松比赛,然后让孩子自主提问,了解奖牌背后的坚持。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老师是孩子真诚的“老”伙伴,她尽管已经不再年轻,但她靠坚持挑战了自己的极限,靠坚持做到了好多年轻人都没能做到的事。她的榜样作用感染了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了洗礼,激发了学生向上的强烈欲望。
二、情境导思,锤炼儿童自觉成长品质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必须彻底打通知识与实践、生命与生活的多元化通道,而情境则是连接通道的桥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充分激发学生一切生理和心理上的成长因素,有效调动与调节学生的左、右脑同时投入学习,促使学生“乐学”“乐思”,从而锤炼儿童自觉成长品质。
1. 整体情境,引发情感共鸣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总目标拟定一个主题,创设整体大情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再依据教学小目标设计一个个小情境,这样,我们的课堂就会条理清晰,趣味盎然,必将使儿童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充分享受和领悟课堂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逻辑之美,发儿童的情感共鸣。
生命的故事
针对《坚持就是收获》这一课的教学时,可以创设“成长快乐营”节目的整体大情境。课程开始播放“成长快乐营”片头音乐,学生齐呼节目口号,强烈的仪式感一下子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热情;接着分别设计“游戏园里来闯关”“故事屋里读故事”“演讲厅里聊生活”“心愿墙上写心愿”等活动,让学生通过游戏体验什么是坚持,故事辨析感悟怎么做是坚持感受坚持的快乐,畅谈未来制定坚持的目标。这一整体情境的创设实现了教学目标的阶梯式推进,使课堂充满了趣味性、实践性、探究性,真正让课堂成为儿童生命自我成长的乐园。
2. 故事情境,形成认知
在低年级统编教材里,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的绘本故事。故事看起来很简单,几句话、几幅图,但图画精美,人物生动,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亚洲绘本教父松居直认为优秀绘本就是幸福的种子,能陪伴儿童健康、幸福地成长。我们要充分利用好绘本独特的优势,创设故事情境,展现教学内容的美和真,让绘本以动静结含、情理相融的形式激荡学生的心灵,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活动,引导学生从感性走向理性。形成自己的道德认知。
《青蛙看海》是《坚持就是收获》这一课教材中的绘本故事,讲述的是小青蛙靠着自己的坚持一级一级地跳着台阶,最终登上了高高的山顶,实现了理想。如何充分利用好绘本这一教材,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呢?我们可以通过录像、动画、配音辅助展示绘本故事,使抽象的语言形象化,深奥的
道理具体化,简单的画面丰富化。在视频的播放中,依据教学设定的目标,设计三次追问:老鹰劝小青蛙山很高,不要攀登,如果你是小青蛙,你会怎么做? 青蛙会遇到哪些困难,它会怎么克服?如果你是小青蛙,当你登到山顶你会对大家说什么?这追问的过程实际就是老师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主探究的过程。学生带着问题和绘本对话,进行深入地思考和讨论,进而使孩子们深切地体会到怎样做就是坚持以及坚持的好处。
3. 思辨情境:提升品质
现在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老师们越来越重视创设思辨情境,提升儿童的道德品质。这些思辨情境一般涉及到两条以及两条以上的道德或者价值规范,这些规范在创设的情境中产生了无法避免的冲突。教师营造温馨的课堂氛围,引导儿童畅所欲言,与生活对话、与自己对话,在对话过程发现把知识变成生活的智慧,让学生在抉择中学会对生活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判断、推理论证,全面提升学生的自主判断能力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有位老师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个思辨情境:东东参加了徒步锻炼活动,可是有一天他发烧了。他这时候面临两种抉择:一是继续参加徒步练习;二是听从妈妈的建议在家里休息。东东这时候该怎么办呢?老师先给时间给孩子思考,做出自己的选择,然后根据孩子们不同的选择,分成两组进行辩论。学生进行辩论时,教师不对讨论进行评判,不给任何的解决策略,充分听取学生的看法,只是在
小结时引导学生聚焦主题:赞成继续参加徒步的孩子能把事情坚持做下去,赞成休息的孩子也说得很有道理。有时,暂停也是为了更好地坚持。这种教学情境转变了以教师为主的传统德育模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了解更深层次的道德规则,帮助儿童形成科学的道德体系,进一步提升儿童的道德品质。
三、智慧导行,发掘儿童自觉成长潜能
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只有在反复的实践锤炼中才能形成,儿童的潜能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极大地发掘。在我们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如果能智慧地实现由课堂向课外的延伸,融入社会对话,将品德教育延伸到家庭、社会,就能使学生的情感体验更深入,使学生的生活经验更丰富,充分发掘儿童的自觉成长潜能。
1. 设定小目标,在行动中提升内驱
目标是前进的方向和灯塔,目标的实现又能极大地激发儿童内心进一步向上的激情和欲望。要想实现儿童德性的自觉成长,我们的教学就应立足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帮助儿童设定带有一定难度但通过努力又能实现的小目标,指导儿童通过一系列的阶段性小目标的达成,不断激发其成长的内驱力,最终形成螺旋式的上升,达成自己人生的大目标。
在《坚持就是收获》这节课中,有位老师给孩子们提供了一张《我的坚持评价表》,在这张表里,老师给孩子们列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项目,如跳绳200个、练钢笔字一页、阅读30分钟、吃三种蔬菜、7:00起床、20:00睡觉等类似的话题。这一个个参考项目,实际上就是孩子们在生活中存在的一个个小问题,是孩子们今后努力实现的一个个小目标。它涉及到了儿童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学习、锻炼、就餐甚至休息,这些事情看上去很容易,实际能坚持下来做到的并不多。但只要有意识地去坚持,这一个个小目标又是可以达成。通过这样的设计,让孩子在通过坚持实现一个个小目标的过程中,感受到坚持在成长中的重要意义,体验到自我成长的无限乐趣,从而再激发起向新目标挑战的内驱力。
2. 架设共育圈,在激励中发展自我
作为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师,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孩子们在课堂上听得感动,说得激动,但课后却迟迟没有转变。究其原因,是老师只能关注到学校、课堂上的孩子,孩子们尽管通过课堂学习,形成了一定的道德认知,内心有着积极向上、自我完善的欲望和激情,但是因为年龄小,自控能力不强,有行动也不能持久。因此,我们的教学要打破围墙的界限,架设家校共育的教育圈,充分发挥家长在儿童良好道德形成中的监督和评价作用,及时关注儿童、激励儿童,使儿童自我的发展充满无限可能。
《坚持就是收获》这一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在生活中践行意志品质,初步养成自觉培养意志品质的行为习惯。有资料显示,一个习惯的形成往往需要3个月以上的时间。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更需要在强化的过程中给予帮助、鼓励和肯定。这个时候,过程性跟踪和阶段性的评价最重要。我们可以为学生设计一张《我的坚持记录表》。设计学生自评、伙伴互评、家长评价这些项目,教师组织校内的评价和小组评价;而家长则着重于引导学生针对家庭生活和社会活动进行评价,双管齐下,对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极大地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提高教育的效果,也适合儿童自我发展的需要。
教育的力量源自于生命自身,教育的基本策略是唤醒生命成长的自我觉醒, 培养生命主动发展的愿望和能力,最大化开启生命的发展潜能,是我们每一个道德与法治老师的职责。让我们用爱和智慧唤醒儿童内心深处向上、向善、向美的人生信念和潜能,让每一个儿童都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