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易错字
  散(sàn) 折(zhé)
  2.词语释义
  洛城:洛阳(今河南洛阳)。
  玉笛:笛子的美称。
  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名曲,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故园:故乡,家乡。
  李白(7 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终身不得志。李白诗以抒情为主,诗之风格豪放、洒脱、大气,清新俊逸,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彩。他是继屈原之后,中国最杰出的诗
人。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腐败,一部分诗抒发其内心的幽怨之气。有《李太白集》。
  【文题解说】
  这是一首李白思乡的诗。题目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阳时所作。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闻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韵,令人回味无穷。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
  洛城就是现在河南的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为东都。一个春风骀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日的喧嚣早已平静下来。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凄清婉转的曲调随着春风飞呀,飞呀,飞遍了整个洛城。这时有一个远离家乡的诗人还没入睡,他倚窗独立,眼望着"白玉盘"似的明月,耳听着远处的笛声,陷入了沉思。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于是,诗人情不自禁地吟了这首七绝。
  本课为1课时。
  1.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内涵。
  2.学习诗人由音乐引起感想,抒发感情的写法。
  3.按照诗歌的顺序作文,试着通过想象,把诗中提示的音乐用文字描写出来。
  4.背诵诗歌。
  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2.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
  1.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典文化的思想感情。
  2.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
  1.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气、语调的朗读训练,提升诗歌的阅读能力与水平。
  2.背诵全诗。
  【难点】
  1.了解古曲《折杨柳》的意义,理解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2.用文字描写诗中提示的音乐。
  导入资料助读朗读诗歌感悟想象指导写作小结方法
  导入一:歌曲型
  [设计意图] 通过流行歌词《李白》,让学生对其有一个初步认识,同时产生对人物的崇敬之情,由此引出课题,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要是能重来,我要选李白,创作也能到那么高端,被那么多人崇拜。"那么李白都创作了哪些高端的诗歌呢?我们来欣赏一首(出示课题、作者)。
  导入二:激情型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揭题激趣。
  同学们,乡愁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心中永远的歌。"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王安石的乡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崔颢的乡愁。"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马致远的乡愁;那么"诗仙"李白的乡愁是什么呢?(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什么勾起了他的乡愁?(生:明月)在这首诗中明月能勾起他的乡愁,那么,在李白的其他诗中,还有什么也能勾起他的乡愁?(板书文题: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一、资料助读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阅读诗歌之前,了解作者、作品的创作背景,有利于学生快速背诵,加深对文本的印象。
  【课件出示作者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然后教师指名朗读诗歌,其他学生听读,加深印象。】
  1.关于作者:李白(7 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终身不得志。李白诗以抒情为主,诗之风格豪放、洒脱、大气,清新俊逸,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彩。他是继屈原之后,中国最杰出的诗人,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一部分诗抒发其内心的幽怨之气。有《李太白集》。
  2.关于背景:这首诗是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阳时所作。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闻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认识,并较熟练地朗读全文,为下面的了解诗意奠定基础。
  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注意两个多音字的读音。
  2.抽查学生朗读,相机正音:
  散(sàn) 折(zhé)
  师:同学们能根据意思的不同而选择它在诗中的正确读音,真棒!当然读好古诗,不光要读准字音,还要讲究节奏、停顿,如同唱歌一般。
  3.老师示范读(老师边读边在桌子上轻轻地敲打节拍),学生模仿练读。
  4.老师点名学生读(大家打节奏)。
  师:读古诗除了注意节奏,更重要的是理解诗人的情感,注意读音的轻重和速度的快慢。要理解诗人表达出的情感,就得学会抓重点词。如:"暗"要读得低沉、缓慢;"满",要读得饱满、延长音;"故园情",要字字延长,一咏三叹。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好吗?
  5.师范读,生练读。
  6.师生合作读,在吟诵中理解诗人的情感,感受节奏和内涵。
  7.我们反复读了几遍诗,你感受到了诗人闻笛后的心情吗?(生: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这是什么笛子曲引起了他的思乡情呢?让我们接下来学习诗句,寻答案吧!
  三、再读古诗,感悟想象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通过引导学生感悟诗歌主旨,学会欣赏诗歌的能力。
  1.学习一、二句,想象"玉笛飞声满洛城"。
  想想可能是谁家的笛声?(学生先自读一、二句,然后老师播放笛曲《望乡》,让学生闭目边听边想象)
  师:你从这笛声中感悟到了什么情感吗?
  生:思念家乡,想念亲人。
  师:那你听后心中有什么感受呢?
  生:有点想念在远方的爷爷奶奶。
  师:这笛声勾起了许多同学对亲人的思念。同样,这悠扬的笛声如果在洛阳城响起,会不会也勾起许多人对亲人的思念呢?
  生:当然会。
  师:为什么会?
  生:这首曲子就是一首思乡曲,洛阳城中一定有远离故乡的人。诗人李白不就远离故乡吗?
  师:不错,想得合情合理。"暗飞声"又该怎么理解?
  生:笛声是看不见抓不住的,又由于闻笛是在"春夜",所以说"暗"。
  师:笛声虽然看不见抓不住,但诗人却能听得见想得到,你听,谁家的笛声已悠然传来--(播放古曲《折杨柳》,曲音由弱渐强,又由强渐弱)这笛声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渐渐飘散在洛阳城。请同学们自悟、自读一、二句。
  师:这悠扬的笛声是怎么飞入作者的耳际,又是怎么渐渐飘散在洛阳城的?四人一小组交流并汇报。
  生:伏案疾书的李白抬起头来,因为一曲凄清、忧伤的笛声打断了他的思路。这笛声一会儿强一会儿弱,像少女低声的倾许,又像湖面的涟漪荡漾开去。
  生:远处传来悠扬的笛声,那曲调一会儿欢快一会儿忧伤,李白侧耳倾听,这笛声又像长了翅膀的小精灵一飞而过。
  生:时断时续的笛声在这宁静的春夜中飘散,传入作者的耳中,这笛声断断续续,好像有淡淡的乡愁,如同一湾悠悠的小溪缓缓流淌,流向远方。
  师:让我们带着感悟再次齐读一、二句。由音乐引起感想、抒发感情的写法是我们学写作的重点。
  师:这么凄清、忧伤的笛声在春风里飘散,飞遍了洛阳城。想象一下这又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这笛声又引起了哪些人的感想?
  生:一个个绿豆芽似的音符好像一个个小精灵,在春风姑娘的陪伴下,手捧思念的种子撒向洛阳城。
  师:好个通达人情的小精灵呀!她会把思念的种子撒向哪些地方或人家呢?这些人又会有哪些不同的反映和感受呢?
  师出示句子,生想象补充。
  "这些小精灵在春风姑娘的陪伴下,手捧思念的种子撒向--"
  生:撒向旅店,旅客翻来覆去难以入睡。
  师:旅店的旁边有什么?
  生:茶楼,撒向茶楼,出门远行的人正在这儿歇脚,一边喝茶一边聊着家乡的事情。
  师:茶楼的旁边呢?
  生:有店铺、人家。又撒向常年在外做生意的店主、人家。
  师:人家的旁边呢?
  生:有湖,有亭子,有小船。这些小精灵在春风的陪伴下,来到了湖面,飞过亭子,把思念的种子
撒进了小船。船客来到船头,仰望着天边的明月。真希望"明月千里寄相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