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洛城闻笛》教学教案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七言绝句,出自《全唐诗》。该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条理通畅,感情真挚,余韵无穷。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春夜洛城闻笛》教学教案5篇,期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柳”的寓意,能够依据自己的理解描述诗歌意境。 2.深情朗读,合作探究,学会抓住关键词语体悟诗歌情感的方法。
3.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赏识李白诗歌的风格特。 学情分析
我教一个班的语文课,共有学生53人。班里大多数学生对语文课的学问接受基本没问题,但也有部分学生连拼音和识字都不能进行,更别说写作文以及理解文言文了。
对于教材中要求背诵的课文、段落、古诗,多数的学生都能完成。在阅读的过程中,能积累一些好的词语和句子。在读课文方面,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做到读正确。但是对于理解古诗意象、意境,感受作者情感,还存在肯定困难。
重点难点
1、理解言外之意的诗意体现方式。
2、区分表面意思与实际意思的层次性理解。
教学活动
一、导入
1、激活求知欲——朗诵一遍之后问:这首诗大家应当都知道是什么意思了吧?(峰回路转)读懂了,那编课本的编辑们还要我们学习它什么呢?请回答!
大家课前读过这首诗吗?有没有同学问过这样的问题?或者有问这首诗到底好在什么地方的同学 吗?(这些提问,让整堂课有了一个角度和制高点)
2、(再次峰回路转)李白是个开朗豪放的诗人,属于浪漫主义诗人,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沦送我情”,“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等诗句中,我们知道李白是一个很开朗豪放的诗人。可《春夜洛城闻笛》表现的,却是一种压抑且挥之不去的绵绵思乡之情,这与他的豁达性格是不是很冲突?
答:不冲突!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到这首《春夜洛城闻笛》, 表现的虽是孤独而幽思不绝,但读起来却也行云流水,一挥而就。从风格上完全符合他那奔放的个性。 活动2【讲授】整体感知
二、 走近作者
请同学说出自己了解的李白,老师出示课件补充。
师:酒和诗是李白一生的最爱,人说“太白十诗九月”,同学们知道哪些李白写月的诗?自由回答,老师出示课件补充。
三、 学习《春夜洛城闻笛》
1、 生试读,学生评价。
2、 了解写作背景
3、 听配乐朗读
4、 自由读。
5、 了解诗意。
6、赏析诗歌。
活动3【活动】深化研读
四、学生自学、师生互动、老师精讲点拨: (1)“暗飞声”中“暗”如何理解?
(2)“散入春风满洛城”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小组内沟通探讨,班内展示。
6、再创作,改写成散文。
7、小结
中华民族是一个故土难离的民族,李白也是一个和你、和他、和我们大家一样的、有血有肉的人,所以,这首诗也就使得那些不论是古时,还是现代的游子们,经常挂在嘴边心头的诗篇之一了。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教案2
一、课件出示李白图像。
1、猜猜:他是谁?
2、李白简介。
3、回忆:同学们学过李白的哪些诗?
二、揭示课题,了解写作背景。
今日,我们就再学一首李白的思乡诗《春夜洛城闻笛》。(板题,读题)
1、背景:李白24岁时就走出四川,告辞亲人出外远游。李白第三次游洛阳,是在天宝
三(744)。这年,李白受招入官已经三年了。初入宫,玄宗对李白异礼有加,命为待诏翰林。李白此时认为青云有路,正可一展宏图了。然而事实却使李白大失所望。玄宗不过是将李白作为一名文学侍从,供其娱乐而已。久之,李白对御用文人的生活渐感厌倦,李白上书乞请还山,玄宗同意。天宝三年,这年春天,李白自长安回到东都洛阳。此次洛阳之行,思归故里,写下了这首诗。
2、诗的题目告知了我们什么?(生:告知了时间,地点,事情)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诗题的意思说一下?(生:一个春季的夜晚,李白在“洛城”听到了笛声。)知道“洛城”在哪儿吗?(生:今河南洛阳)不错,看注释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 2.抽查学生朗读,相机证音: 3.老师点名学生读
师:读古诗啊,除了留意节奏,更重要的是理解诗人的情感,留意音读的轻重和速度的快慢,表达出诗的情感,这就得学会抓重点词!(如:暗,暗暗地意思。要读得低沉、缓慢;满,要读得饱满、延长音;故园情,要字字延长,一咏三叹)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好吗?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4.诗,咱们反复读了几遍,你感受到诗人闻笛后的心情吗?(生: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这是什么笛子曲引起了他的思乡情呢?让我们接下来学习诗句,查答案吧!
四、再读古诗,感悟想象
(一)、谁了解诗的大致意思?
(二)、感悟想象。
1.学习
一、二句,想象“玉笛飞声满洛城” (1)想想可能是谁家的笛声?
师:你从这笛声中感悟到了什么情感吗? 生: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2)师:“暗飞声”又该怎么理解?
生:笛声是看不见抓不住的,又由于闻笛是在“春夜”,所以说“暗”。
师:笛声虽然看不见抓不住,但诗人却能听得见想得到,你听,谁家的笛声已悠闲传来—
—
师:想像:诗人正在干什么?这悠扬的笛声是怎么飞入作者的耳际,又是怎么渐渐飘散在洛阳城?
生:伏案疾书的李白抬起头来,因为一曲凄清、悲伤的笛声打断了他的思路。这笛声一会儿强一会儿弱,那曲调一会儿欢快一会儿悲伤,时断时续,带着浓浓的乡情,像家乡亲人在低声呼唤。
(3):师:这么凄清、悲伤的笛声在春风里飘散,飞遍了洛阳城。想象一下,她会把思念的种子撒向哪些地方或人家呢?这些人又会有哪些不同的反映和感受呢?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