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
    清代 张维屏
仙人去后诗人去,但见长江日夜流。
江上白云应万变,楼前黄鹤自千秋。
沧桑易使乾坤老,风月难消今古愁。
唯有多情是春草,年年新绿满芳洲。
【知人论世】
张维屏(1780-1859 年)。字子树,号南山,又号松心子,晚号珠海老渔,祖籍广东番禺(广州市)。
道光二年(1822 年),他考中进士进入官场,但官场的黑暗让他心生厌恶,终于在做官的第十四年愤然辞官,回到家乡的“听松园”闭门著书。
黄鹤楼赏析
然而辞官后的张维屏 并非从此不关心世事,在 1840 年战争爆发后,他为三元里人民抗击侵略者的壮举写下 了《三元里》,又写出《三将军歌》赞颂为国捐躯的陈连升、葛云飞、陈化成,展现了极高 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责任感。
【写作背景】
  道光二年(1822),43岁的张维屏四度会试终成进士,曾被外派湖北黄梅县做知县同知。这首诗很可能写与此时。 
【译文】
驾黄鹤的仙人和拥黄鹤的词人都已不在,只有滚滚长江永不停息。
江上的白云顺应了湿湿的沧桑变迁,黄鹤楼前的黄鹤也经历了千载的时光。
时光的流逝易使天地变老,一切美好的景都难以消除始终萦绕心头的忧愁。
只有那江边的青草有情义,年年在小洲上洒满新绿。
【鉴赏】
诗的首句同时化用两首古诗词,“仙人去后”自然是崔颢《黄鹤楼》的“黄鹤一去不复 返”,“诗人去”是指历代登黄鹤楼填词赋诗之人。
驾黄鹤的仙人和历代歌咏黄鹤楼的人都离去了,只有楼外的长江水依旧日夜奔流。《论语》中孔子用流水的“逝者如斯夫”感叹时间的流逝,因此,在古典诗 词中,流水便象征着时间。
这首诗的首句便营造出春秋代序、人事变迁的感慨氛围。接下来,诗人进一步抒写这种对时光的感叹,且用一种反古人用意的手法给读者新鲜感,崔颢诗说“白云千载空悠悠”,意思是千年间白云都是不变的,这首诗却说“江上白云应万变”,跳出了崔颢诗的范围。
崔颢诗的主题是乡愁,无论人世如何变化,人们对于故乡的眷恋都是如一的,而这首诗的前几句却是感叹人世间沧海桑田。
前者写不变,后者写变,所以会有“千载空悠悠”和“应万变”的不同。然而对于人类来说,不变的思乡之情和变化的物是人非,都是“愁”,任凭黄鹤楼的景如何壮丽、清风明月如何爽朗,都无法消弭这些愁。
而令人可喜的是,诗人并没有在这种愁绪中沉沦下去,诗的末句跳脱出人世的藩篱,将目光转向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界。无论人世如何改变、 人类是喜是忧,自然界的春荣、夏繁与秋谢都在运转,正如春草每年都会将黄鹤楼前的芳洲 染绿,与总是纠结于一己悲辛的人类相比,这样的春草无疑是更加多情。
【阅读训练】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仙人”是指与黄鹤楼有关的传说中各位仙人的总称;“诗人”则是历代登楼赋诗填词之人的总称,首联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了物是人非沧桑变化。
B.颔联反用崔颢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所表现的却都是世事变迁之感伤之情。
C.颈联写出了天地老、人心老,个人愁,家国愁,包含了感伤、慨叹之情。
D.尾联,多情的春草,恰如李煜在《清平乐》中的:“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来表明无尽的伤感和愁绪。
解析:选D。尾联所表现的是积极向上的情绪,虽然沧海桑田,物是人非,家仇国恨,但春草多情,依然会染绿芳洲。这是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对国家的希望。
2.结合时代背景,谈谈对诗歌尾联的理解。
分析:尾联所表现的是积极向上的情绪,虽然沧海桑田,物是人非,家仇国恨,但春草多情,依然会染绿芳洲。这是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对国家的希望。
参考答案: “春草”“新绿”都是希望的象征;诗人身处, 国家危难之际,却没有消沉,表达了要像平凡的小草一样为国家尽匹夫之力的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