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题】
黄鹤楼,湖北省武汉市武昌西有黄鹤山,山西北有黄鹤矶,峭立江中,旧有黄鹤楼(故址在今武汉长江大桥武昌桥头)。俯瞰江汉,极目千里。旧传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故名。崔颢《黄鹤楼》是诗人登楼抒怀之作。格调优美,最为传诵。传说李白见此诗,曾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他的《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都是模拟这首诗的。
【注评】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昔人:指传说的骑鹤仙人。已:已经。乘:乘坐。去:离去。指离黄鹤楼而去。此地:这个地方。即黄鹤楼所在的黄鹤矶。空:副词,只,仅。余:剩下。○即题叙事,起调平稳自然。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一去不复返: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语出《史记·刺客列传》:“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一:副词。一旦,一经。千载:千年。悠悠:这里形容白云浮荡的样子。○即事抒怀,感叹宇宙无限。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晴川:阳光照耀下的平川。这里指汉水平原。历历:分明的样子。汉阳:武汉三镇之一。因在汉水北岸,故名。树:树木。全句意思是阳光照耀看汉水平原,汉阳镇四周的树木显得格外分明。芳草:香草。萋萋:草木茂
盛的样子。鹦鹉洲:唐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渐被江水冲没。○描绘登楼所见景。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日暮:太阳将要落山。乡关:故乡。何处是:意思是在何处。烟波江上:江上的烟雾波涛。○寄寓故土之思。
【古诗今译】
传说中的仙人早已乘黄鹤离去,只留下了这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回来,唯有悠悠的白云千百年来依然飘浮在空中,不因黄鹤离去而有所改变。晴天里,隔着江水,汉阳城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也长满了茂盛的芳草。时已黄昏,何处是我的家乡?烟波浩渺的大江令人生起无限的哀愁!
【赏析】
崔颢(公元704—754年),汴州(开封)人,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进士,天宝中任尚书司勋员外郎。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此诗为咏黄鹤楼的名篇佳作,即便是大诗人李白也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叹,因为崔颢的诗实在太高妙了。他将黄鹤楼的历史传说与人生的感发写得如此空灵,
传说中的仙人早已乘黄鹤离去,只留下了这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回来,唯有悠悠的白云千百年来依然飘浮在空中,不因黄鹤离去而有所改变。晴天里,隔着江水,汉阳城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也长满了茂盛的芳草。时已黄昏,何处是我的家乡?烟波浩渺的大江令人生起无限的哀愁!
【赏析】
崔颢(公元704—754年),汴州(开封)人,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进士,天宝中任尚书司勋员外郎。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此诗为咏黄鹤楼的名篇佳作,即便是大诗人李白也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叹,因为崔颢的诗实在太高妙了。他将黄鹤楼的历史传说与人生的感发写得如此空灵,
如此真实,不仅情景交融,而且时空切换自然,意境深远而又不晦涩,犹如信手拈来,读之如若行云流水,一泻而下。
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诗人起笔从黄鹤楼远古的传说写起,昔日的仙人子安早已经乘着黄鹤离去,只留下了这座空空荡荡的黄鹤楼。这远古传说的追溯,既令读者想知道黄鹤楼的来历,也无疑是为黄鹤楼罩上了一层神奇虚幻的神秘彩。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无论从律诗的格律还是从意思上看都是承首联而来,仙人乘鹤而去了,而且再也没有回来过,在这漫长的年月里,黄鹤楼有什么变化吗?没有。“白云千载空悠悠”是在说天空的白云千百年来依然在空中飘来荡去,并没有因黄鹤一去不返而有所改变。在诗人的笔下,“白云”也仿佛有了情感,有了灵魂,千百年来朝来夕往,与黄鹤楼相伴。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句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时已黄昏,何处是我的家乡?烟波飘渺的大
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诗人起笔从黄鹤楼远古的传说写起,昔日的仙人子安早已经乘着黄鹤离去,只留下了这座空空荡荡的黄鹤楼。这远古传说的追溯,既令读者想知道黄鹤楼的来历,也无疑是为黄鹤楼罩上了一层神奇虚幻的神秘彩。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无论从律诗的格律还是从意思上看都是承首联而来,仙人乘鹤而去了,而且再也没有回来过,在这漫长的年月里,黄鹤楼有什么变化吗?没有。“白云千载空悠悠”是在说天空的白云千百年来依然在空中飘来荡去,并没有因黄鹤一去不返而有所改变。在诗人的笔下,“白云”也仿佛有了情感,有了灵魂,千百年来朝来夕往,与黄鹤楼相伴。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句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时已黄昏,何处是我的家乡?烟波飘渺的大
江令人生起无限的乡愁!这是写诗人所感,感叹人生,感叹乡愁。至此,诗人的真正意图才显现出来,吊古是为了伤今,抒发人生之失意,抒发思乡之情怀。
全篇起、承、转、合自然流畅,没有一丝斧凿痕迹。诗的前四句是叙仙人乘鹤的传说,写的是想象,是传说,是虚幻的;而后四句则是写实,写眼前所见、所感,抒发个人个人情怀。将神话与眼前事物巧妙融为一体,目睹景物,吊古伤今,尽抒胸臆,富含情韵,飘逸清新,一气贯通。
全篇起、承、转、合自然流畅,没有一丝斧凿痕迹。诗的前四句是叙仙人乘鹤的传说,写的是想象,是传说,是虚幻的;而后四句则是写实,写眼前所见、所感,抒发个人个人情怀。将神话与眼前事物巧妙融为一体,目睹景物,吊古伤今,尽抒胸臆,富含情韵,飘逸清新,一气贯通。
《山居秋暝》唐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暝:日落,夜晚。
2.空山:幽静的山。
3.新:刚刚。
4.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也指竹子枝叶相碰发出的声音。
5.喧:喧哗,这里指洗衣服姑娘的欢笑声。
6.浣女:洗衣服的姑娘。浣(huàn):洗。
7.莲动:意谓溪中莲花动荡,知是渔船沿水下行。
8.随意:任凭。
9.春芳歇:春天的芳华凋谢了。歇:消散。
10.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此处指诗人本人。
11.留:居。
12.王维,约(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代诗人、画家。山水田园派诗人,人称“诗佛”。
13.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
14.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反用《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句意。意谓任它春芳消歇,王孙也可以久留,因为秋同样迷人,使人留恋。
15.全文中心:这是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它唱出了隐居者的恋歌。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 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古诗今译】
一场新雨过后,青山变得更加清朗空旷,秋天的傍晚,天气也格外的凉爽。皎洁的明月透过松林撒落下斑驳的银光,清清的泉水在大石头上叮咚流淌。竹林深处传来欢声笑语,那是洗衣归来的农家女;莲花摇动的地方,那是沿流而下的打渔的小船。任凭春天的芳菲随着时令消逝吧,秋如此令人流连,我自可留居山中。
这首山水名篇,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啊!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已暝,却有皓月当空;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清幽明净的自然美啊!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欢歌笑语,那是一些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追求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黄鹤楼赏析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啊!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已暝,却有皓月当空;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清幽明净的自然美啊!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欢歌笑语,那是一些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追求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黄鹤楼赏析
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青松、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发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青松、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发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
李白《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篷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注释] ①郭:外城。 ②一:助词,加强语气。孤蓬:蓬草遇风吹散,飞转无定,诗人常用来比喻游子。征:征途。 ③兹:此,现在。萧萧:马鸣声。班马:离的马。 【译文】 青山横亘在城郭的北侧,白亮亮的河水环绕在城郭的东方。我们即将在这里分手,你就要像孤飞的蓬草一样踏上万里征程。空中的白云飘拂不定,仿佛你行无定踪的心绪,即将落山的太阳不忍沉没,亦似我对你的依恋之情。我们挥手告别,从这里各奔前程,两匹马似乎也懂得主人的心情,不忍离别同伴而萧萧长鸣。 【赏析】 这首李白的《送友人》,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佳作。诗一开头便展现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山水画卷:“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青翠的山峦横卧于北城之外,绕城的河水像一条白练汩汩东流。“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对偶工丽,彩鲜明;山“横”、水“绕”,一静一动,相映成趣。就在这秀丽的青山秀水之间,友人将要上路远行了。诗人与友人策马并辔而行,送了一程又一程,已经到了城外,依然难舍难分。 中间两联,直抒离别的深情。“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是说从这里分别之后,友人就将像孤独的蓬草那样随风而转,飘摇万里之外。怎不叫人牵挂! 这一联是流水对,有如行云流水般流畅自然。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是脍炙人口的名句。上句想象友人旅途中飘零之感,下句抒写别后故人相思之情。这一联对仗十分工整,“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渲染出浓郁的离别氛围,却点到即止,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 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就在这时,两匹马仿佛也善解人意,不愿分离,昂首向天,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班马,是离别的马。马犹如此,人何以堪!直到友人走远了,马的悲鸣声,似乎仍在空中回荡,长留在诗人心中,也伴送着友人的万里行程。 李白这首送别诗写得情深意切,却境界开朗;对仗工整,而自然流畅。青山、白水、浮云、落日,构成高朗阔远的意境。 |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