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
神州教育
初中统编教材散文“形散神不散”的教学思考
何覃
仁寿县城北实验初中
摘要:在统编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中,散文类文章占比较
多,需要教师在把握“形散神不散”特点的基础上完成教学。基于此,本文从记人叙事类散文、写景状物类散文、议论哲理类散文三方面分析了初中统编教材中散文的“形散神不散”,并阐述了出文眼、理清线索、深度品味文章语言、发挥想象力领会文章意境这些散文“形散神不散”的教学策略。
毕淑敏散文关键词:初中统编教材;散文;“形散神不散”引言: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散文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在统编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中,刨除古诗文,散文类文章占据了总文章数量的40%。这就要求着相关语文教师要重点对散文类文章展开教学。对于散文类文章来说,多数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重点向学生传授了“形散神不散”的特点,但是并未深度利用这一特点完成教学,致使散文教学存在公式化、概念化的问题,需要进行重点的关注与解决。
一、初中统编教材散文“形散神不散”的分析(一)记人叙事类散文
对于记人叙事类散文来说,其主要内容为写人或是叙事,通过阐述人物事迹、生活片段或场景等等,
表达出人物的形象,或者对事件的审美意义展开揭示。换言之,记人叙事类散文更多的表达了作者对于某一人物或是某一事件的主观感受。在初中统编教材中,这一类型的散文数量相对较多[1]。例如,在朱自清的《回忆我的母亲》中,通过描述母亲的平凡琐事,表达了母亲勤劳俭朴等美德,也表达出了对母亲的思念与敬爱;在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中,通过描述鲁迅先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琐事,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也赞扬了其伟大情怀等等。
(二)写景状物类散文
对于写景状物类散文来说,其主要内容为对景物的描写,通过寓情于景、借物抒情等方式,表达了作者的生活激情以及主观感受等等。在这类文章中,“形”更多的体现在对于景物的描写,而“神”则为作者的志向、感受、思想等等。例如,在刘甚秋的《雨的四季》中,通过描述雨在四季时的不同特点,表达出其对四季、雨水、自然与生活的喜爱与赞美;在茅盾的《白杨礼赞》中,通过对白杨展开多个角度的描写,表达出了对白杨的赞美与崇敬,同时,又使用了借物喻人的方式,歌颂了在共产党领导下整个中华民族的团结、上进、不屈的革命精神等等。
(三)议论哲理类散文
在初中统编教材中,除了记人叙事类散文与写景状物类散文之外,议论哲理类散文也是重要的一类。对于该类型的散文来说,其主要完成了事理的表述,但是未使用严谨的逻辑推理,而是使用了文学形
象完成议论的发表,实现了抒情与议论的结合。通常来说,这一类型的散文具有一定的讽刺意味[2]。例如,在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中,首先利用了“建设精神小屋”来引出话题,接着对于应当建立的精神上的“三间小屋”展开逐个阐述,最后提出精神小屋建设条件,并倡导人们要将“小屋扩建成高楼大厦”;在严文井的《永久的生命》中,首先使用了“时间过于永不再回”来引话题,接着提出生命的逝去无法依靠人力挽回,最后指出种族生命是伟大而充满活力的,顺势抒发了对于生命的礼赞之情等等。
二、初中统编教材散文“形散神不散”的教学策略探究(一)整体感知
1.初步朗读,出文眼
在进行散文的教学中,相关教师要重点应用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重点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散文的“神”进行理解与分析,避免散文教学的公式化、概念化。此时,相关教师要指导学生展开初步朗读,并对散文的“文眼”进行分析,实现抓住散文的“神”。此时,教师要重点提升学生的朗读情况,让学生利用多种感知通道完成对文章的感悟。例如,笔者在《紫藤萝瀑布》的教学中,先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了紫藤萝的视频与图片等,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播放音乐,让学生完成配乐朗读。利用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到文章中的意境,实现对文章的深度理解,促使其抓住文章的文眼。
2.快速浏览,理清线索
想要明确的了解到散文的内容以及表达的情感,就必须理清文章中的线索。在这一环节中,相关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展开文章的快速浏览,实现对脉络、行文结构等的分析。在初中语文学习阶段,散文的线索普遍较为明确,一般为人物的行动、情感的变化、时间或是空间的变换、事物的发展等等。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要先组织学生通过浏览课文,完成对所有段落大意的概括,然后本文的主体进行确定,最终通过确定各段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实现对文章线索的理清。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者表达出的感情,促进其阅读能力的提升。
(二)以“形”悟“神”1.深度品味文章语言
由于散文的主要特点为“形散神不散”,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以“形”为切入点,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散文的“神”。此时,就要求着教师组织学生对文章的语言展开深度品味与分析。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将关键句作为品味语言的切入点,包括文章的开头结尾、承上启下句子、抒发情感或表达议论的句子等等。同时,还要引导学生重点关注文章中的一些动词,包括将事物拟人化的动词、使静态事物动态化的动词等等。通过分析这些关键的词句,能够更好的把握作者表达的中心思想与情感。
2.发挥想象力领会文章意境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散文中心思想的理解,教师可以结合文章中的句式描述,利用学生的想象力,使其更深入的理解文章的意境。例如,在进行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的教学中,可以让组织学生发挥
想象力,深度品味“摔开万道金光”中的“摔”字,体会作者表达的“万物皆自由”的思想感情,并结合作者的生平简介,使得学生进一步理解作者在文章中表达出的摆脱生死纠缠的感情。
总结:
综上所述,在初中统编教材中,包含着记人叙事类散文、写景状物类散文、议论哲理类散文,需要教师应用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完成教学。通过出文眼、理清线索、深度品味文章语言、发挥想象力领会文章意境,提升了学生对于散文表达方式、主要内容等的理解,避免了散文教学的公式化、概念化。
参考文献:[1]田玲,曹公奇.关于散文“形散神不散”的思考——以初中统编教材散文教学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18 (32):52-54.
[2]江培琳.“形散神不散”理论在中学散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