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古诗词背景
端午节,又称重阳节、端阳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节日。而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精华之一,自然也和端午节紧密相连。本文将从端午节的历史背景、习俗和古诗词三个方面探讨端午节古诗词的背景。
一、历史背景
端午节起源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与中国的民间传说和历史事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说起端午节的起源,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屈原。相传,公元前278年,楚国的大臣屈原因被谗言陷害,被贬到湘江之滨的岳阳而跳河自尽。为了纪念屈原,人们便开始在每年五月初五这一天划船赛龙舟和吃粽子。
但端午节的起源和屈原并不完全相关。实际上,端午节还与中国古代的“五毒节”和传说中的龙、蛇、惧、孙等有着一定的关系。
“五毒节”,是古时候用来驱除蛇、毒物等恶鬼的节日,即每年五月初五这一天,用某些动物
或植物的叶子捆成五缠腕,挂在墙壁上或某些门户上,用来驱邪避祸。而端午节正好在五月初五这天,很可能与“五毒节”有一定的关系。
此外,古时候还有一些关于龙和蛇的传说与端午节相关。例如,陆羽在《茶经》中说:“端五之日,以菖蒲插门,以艾草怀床,龙不得入,疫疠不行。”
虽然端午节的起源和历史源远流长、多种多样,但无论是从屈原、五毒节、龙蛇传说等角度来看,都体现着中国古代百姓的避邪祛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表达对于生态环境的留恋与忧患等人类文化的深刻内涵。
二、习俗
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民俗节日,端午节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个。在过端午节时有许多传统的习俗和活动,其中最常见的便是划龙舟、吃粽子和挂艾草。
关于端午节的诗词1. 划龙舟
划龙舟是中国民间的一项传统体育项目,被称作“人类社会第一次划船”。据说划龙舟的来源
和屈原有关。龙舟起源于中国南方的水乡地区,被认为是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一种方式。到了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便会聚集在水边,划龙舟比赛。
2. 吃粽子
端午节最著名的传统食品便是粽子了。粽子是用糯米加上不同的馅料包起来蒸或煮熟的一种食品。吃粽子的习俗也很有讲究,粽子需要用竹叶子包裹。人们还会用五绳子系起来,以表示五彩缤纷,既是一种食品,也是一种艺术品。
3. 挂艾草
挂艾草是民间的一种重要习俗,相信能够驱邪避瘟。古人有“端午挂艾,避夏秽气”之说。人们会在端午节前采摘大量艾草,插在房间的门窗、屋角等处,以守护家宅平安。
通过这些习俗和活动,人们不仅强化了对历史文化的认同和传承,也弘扬了民间风俗的特。同时,这些习俗也对人民的身心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促进和保护作用。
三、古诗词
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的节日,在历史文化和时代变迁中崇尚的人文精神,和中国古典文化联系密切。因此,端午节在中国文化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上,有众多著名的古诗词传承至今。
在唐代,前人留下了许多端午佳作。诗仙杜甫曾经留下《端履行》:“门泊东吴万里船,五年一度凌晨见。峨峨黄山初出雾,澄澄江水自东流。”这首诗写的是端午节的早晨,许多船被摆放在江边等待着比赛,居民喝着酒,吃着粽子,惬意地等待着比赛的结束,享受端午节的欢快。
而宋代的苏轼也曾留下了名作《端午》:“京口得乐处,何人不识君?又闻岐王宅,十里长洲荒。残云片片去,高阁临江渺。一夜湘君愁,清晨巫峡长。”这是一首张罗的抒情诗,作者以诗人的方式赞美端午节、悼念屈原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挚敬意。
同时,很多民间歌谣也传唱了许多神秘美妙的端午门户,如《儿童歌谣-端午节》:端午节到,粽子做,白米黄米菜肉馅,上里巴人扁舟泊,搓香礼猪肉加酒,一朝之快,令人欣慰;孩子们穿红衣服庆祝这一节日。这首歌谣形象直观地描述了端午节的习俗,扼要概括了端午节的主要庆祝功能,以孩子们的目光为切入点,涵盖了吃、玩等多重元素,表达
了对节日的美好祝愿和深厚的情感,被广大民众所欢迎。
总之,端午节和古诗词密不可分。从屈原到唐宋诗人,从开篇到结尾,端午节似乎融入了诗人的血液,恰好道出了人们对于此节日的缠绵思念和祈祷。古诗词中流淌着的是中国文化的流淌,而端午节的传承、弘扬和创新,也是中国文化自信的表现。
结论:
总之,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与中国的文化底蕴有着深刻的关联。从渊源的历史、精神内核的风俗习惯,到诗词佳作的艺术表现,都能给我们展示出中国古典文化的风华绝代和珍贵传承,体现出中华民族对自身文化的深深理解和骄傲自信的态度。端午节与古诗词的融合,使得节日更具魅力,也使得古诗词更具生命力。